2011年5月18日,为纪念烈士黎英春逝世43周年(1968年5月24日-2011年5月24日),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组织了一场题为“越南的姿态”的讨论会,以纪念教师、诗人、烈士黎英春。出席讨论会的有曾培养过青年教师兼历史学家卡黎贤的教授和科学家,黎英春在讲堂和战场上的同事、同学和战友,以及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的师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烈士黎英春的妹妹——教师、导演、功勋艺术家卡黎红,前舞台艺术学校校长、胡志明市舞台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不远万里前来参加。

在开幕致辞中,大学校长阮文庆教授强调:自教师兼诗人黎英春(卡黎贤)为祖国独立和自由献身以来,已过去四十余年。国家历史在前进的道路上也经历了无数的起伏。但在这四十余年的历程中,烈士黎英春的奋斗与牺牲精神以及他的诗歌生涯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黎英春的精神将永远与我们同在,激励我们为保卫祖国、建设民族文化而奋斗。今天,我们聚集在昔日河内科技大学的校园里,这里曾留下年轻的教师卡黎贤的足迹,我们在此缅怀并致敬这位英勇的诗人兼教师。在缅怀烈士、感恩烈士的氛围中,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的师生们希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分享、探讨并补充有关教师兼烈士诗人黎英春的信息:黎英春青年教师在返回祖国参战前的工作、学习生活及个人品质;黎英春作为一名战士诗人的战斗精神、自我牺牲精神和创作热情;黎英春诗歌在现代越南革命诗歌中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研讨会上的发言和观点主要集中在突出黎英春的生平、学习、教学和文学创作历程,以及他为祖国奋斗的精神……作家杜山、诗人吴世莺等通过讲述与黎英春共同生活、学习和战斗的故事和回忆,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几十年过去了,但这些记忆依然鲜活、清晰、完整。阮文鸿副教授、范清雄副教授、吴荣平上校(作家)……对黎英春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其创作过程、灵感来源、诗歌艺术、史诗特质、抒情元素和精妙之处,以及黎英春诗歌在革命诗歌中的地位,以及越南抗美时期诗歌……

烈士黎英春的妹妹、教师、校长、功勋艺术家曹丽红回到她曾工作多年的黎英春学校,表达了她的自豪和激动之情。曹丽红还分享了黎英春从童年到成年,以及他参与抗战的回忆和故事。她还表示,她仍然保存着烈士黎英春的许多遗物,例如写给家人的信件和日记。教师、诗人、烈士黎英春,原名曹丽贤,出生于槟椥市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1954年,14岁的曹丽贤随家人迁居北方。高中毕业后,曹丽贤于1959年至1962年就读于河内大学历史系三年级。大学毕业后,曹丽贤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1964年底,教师卡黎贤放下书本,自愿奔赴战场。回到他挚爱的南方战场后,卡黎贤先是在教育小组工作,后调入解放文艺协会。1968年5月24日,在茂城战役第二阶段,黎英春在隆安省芹蒂县福禄乡福光村牺牲。为表彰黎英春的伟大贡献,党和国家追授他一级解放勋章、国家功勋证书和国家文艺奖。您可以下载
讨论全文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