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作品并非独一无二。这是德国左翼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其重要论文《技术人文主义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主张。电影诞生的历史表明,电影的审美本质与社会意识、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密不可分。冯玉建副教授撰写的《电影社会学》教材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研究著作,探讨了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制度的存在以及电影中关于现实的符号世界。在教材中,读者可以从电影的技术本质、社会政治本质以及美学基础的角度来理解电影。该教材以河内国立大学文学院电影电视理论与历史专业硕士生多年的授课经验为基础编写而成。电影社会学从电影产品的创作过程、电影产品本身、电影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最终的电影产品的接受等多个角度,公正客观地审视电影这一社会学课题,质疑了某些社会学研究中对艺术创作,尤其是电影创作的偏见和浪漫主义倾向。
本书分为六章,从电影社会学的一般概念入手,深入剖析电影中存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开篇“电影社会学的一般概念”一章中,作者断言,没有任何艺术能够脱离社会,完全属于个人意志和主观愿望,不受任何社会因素的干预。艺术家并非在真空中创作,而是始终需要周围的氛围和生态系统来创作。在艺术社会学中,涵盖众多艺术领域的科学方法关注艺术形式所反映的世界,以及作品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电影社会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基本特征是电影中的社会关系:(1) 电影作品在制作、发行、批评和传播等机构中,在创作主体和接收主体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2) 经济、政治、教育、法律……在作品、接收主体和创作者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双向关系中的作用;(3) 技术基础设施,其中技术进步是电影作品得以存在的基本要素。
本书接下来的三章分析了社会关系在电影中的作用。第二章“电影作为社会关系的综合体”将电影置于艺术与文化的复合体中,将电影视为一种文化娱乐产业,以及一种文化社会过程。作者提到了“复制”的概念,以及现代电影的庸俗化、通俗化、商业化、民主化、大众化……。作者还指出了现代艺术,尤其是电影,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同样在第二章中,本书断言,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产品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性的存在过程。在第三章“社会关系中的电影”中,社会关系通过技术因素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成为电影美学的基础。制作一部电影需要复杂的机械技术。作者指出,技术差异与社会角色,甚至政治意识形态在电影创作中的作用密切相关。尤其是政治和意识形态技术,会直接影响美学。由此可见,没有客观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电影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物质因素是构建、维系和滋养电影美学思考以及观众接受的重要中介。尤其在机器技术爆炸式发展的背景下,电影正向“后电影”时代迈进。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出现参与了新美学的创造,挑战着旧的价值体系,并在动荡的时代要求新的定位。不仅如此,创造电影的一个重要社会关系是公众。在任何艺术领域,如果没有观众,作品就无法成为其自身。本书指出,包括电影在内的现代艺术中的“公众”概念并非仅仅是一个同质的对象,而是多元而复杂的。公众将成为电影作品的接收、消费和推广对象——从而决定电影艺术的存在。
教材最后两章依次分析了电影虚构世界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概括了电影作品中现实的象征,并概括了电影在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全球化和商业世界语境中的角色。本书对电影的盈利性及其自身的美学价值/发现,以及现代电影作品中大众与艺术的两极分化进行了批判性对话。除了六章包含六个深入的电影社会学研究视角外,本书还在每章中安排了阅读与理论讨论、观察与实践讨论等部分。作者还精心编写了《电影社会学词典》,以帮助读者学习本书中使用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电影社会学的研究和方法中。
冯玉建副教授的《电影社会学》结构严谨,富有启发性,是一部全面而创新的研究著作,它客观公正地将电影视为社会关系的综合体,同时鼓励读者在阅读和互动过程中进行批判性思考。本书认为,电影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社会因素紧密相连,从技术基础设施、政治和经济制度到公众的角色。看似仅与技术相关的因素也可能直接影响美学,而技术的发展正在塑造“后电影”时代的全新电影美学。这不仅是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宝贵学术文献,也有助于电影爱好者更深入地阅读和探索这种艺术形式复杂而多层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