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品并非独一无二。这是德国左翼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其重要论文《技术人文主义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论断。由此可见,电影的诞生史表明,电影的审美本质与社会意识、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密不可分。冯玉坚副教授的教科书《电影社会学》是一部研究电影与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以及电影中关于现实的符号世界之间关系的综合性著作。读者可以从技术层面、社会政治层面以及审美层面来理解电影。该教科书基于冯玉坚副教授多年来在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电影电视理论与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授课的经验编写而成。电影社会学通过从电影产品的创作过程、电影产品本身、电影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最终的电影产品的接受等多个角度,公正客观地审视了电影这一社会学主题,从而质疑了一些关于艺术创作(尤其是电影创作)的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的偏见和浪漫倾向。
本书分为六章,从电影社会学的概论入手,深入剖析电影中存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开篇章节“电影社会学概论”中,作者指出,任何艺术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完全属于个人意志和主观欲望,不受任何社会因素的影响。艺术家并非在真空中创作,而是始终需要周围的氛围和生态系统才能进行创作。在艺术社会学领域,涵盖众多艺术领域的科学方法关注艺术形式所反映的世界,以及作品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而电影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基本特征体现在电影中的社会关系:(1) 电影作品在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通过制作、发行、评论和传播等机构进行媒介作用;(2) 经济、政治、教育、法律等因素在作品、接受主体和创作者三者之间双向互动关系中的作用;(3) 技术基础设施,尤其是技术进步,是电影作品存在的基础要素。
本书接下来的三章分析了社会关系在电影中的作用。第二章“作为社会关系综合体的电影”将电影置于艺术与文化的复合体中,将其视为一种文化娱乐产业,以及一种文化社会过程。作者提及了“再生产”的概念,以及现代电影的庸俗化、大众化、商业化、民主化、大众化等特征。作者还指出,现代艺术,尤其是电影,具有娱乐功能。同样在第二章中,本书强调,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产品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本质的存在过程。在第三章“社会关系中的电影”中,社会关系通过技术因素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并成为电影美学的基础。电影的制作需要复杂的机械技术。作者指出,技术差异与社会乃至政治意识形态在电影创作中的作用密切相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和意识形态技术会直接影响电影的美学。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客观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电影就无法成为真正的艺术。物质因素是构建、维系和培育电影审美思维以及观众接受度的重要中介。尤其是在机械技术爆炸式发展的背景下,电影正迈向“后电影”时代。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出现参与了新美学的创造,挑战着旧的价值体系,并在动荡的时代中寻求新的定位。不仅如此,观众也是电影得以存在的重要社会关系。在任何艺术领域,作品都离不开观众。本书指出,现代艺术(包括电影)中的“观众”概念并非单一的同质对象,而是多元且复杂的。观众将成为电影作品的接收者、消费者和推广者——从而决定电影艺术的存在。
本书最后两章依次分析了电影虚构世界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概括了电影作品中现实的象征符号,并探讨了电影在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全球化和商业化背景下的作用。本书对电影的盈利能力及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发现,以及现代电影作品中大众与艺术的对立现象,提出了批判性的讨论。除了六个章节分别从六个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电影社会学之外,本书每章还设有阅读与理论探讨、观察与实践探讨等部分。作者还精心编纂了《电影社会学词典》,以帮助读者理解本书中使用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电影社会学的研究和实践中。
冯玉坚副教授的《电影社会学》结构严谨,引人深思,是一部全面而创新的研究著作。该书客观公正地将电影视为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现,并鼓励读者在阅读和互动过程中进行批判性思考。书中指出,电影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始终与社会因素紧密相连,涵盖技术基础设施、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公众角色等方方面面。看似纯粹的技术因素也能对美学产生直接影响,而技术的发展正在塑造“后电影”时代的新电影美学。本书不仅是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宝贵学术文献,也能够帮助所有热爱电影的人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这一艺术形式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