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很少有领导人能像胡志明主席那样受到如此多的爱戴和赞扬。胡志明主席不仅因其思想和道德而受人爱戴和赞扬,也因其个人风格,包括他独特的领导风格而备受推崇。

1957年7月,波兰人民热烈欢迎胡志明主席和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
胡志明的领导风格不仅能唤起与他接触和了解他的人们的强烈、积极的情感,而且还为现代世界和未来的政治领导人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模型;这不仅对政治学研究者具有启发意义,而且对现实中的政治领导人也具有启发意义。
胡志明的领导风格有一个显著而独特的特点,那就是宽容和慷慨。谈到领导力,就是谈到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领导者的角色是引导被领导者。这种领导关系并非排除硬实力,而是主要基于软实力,即领导者的说服力和被领导者的自愿精神。因此,需要宽容和慷慨来关注方方面面,不遗漏任何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被领导者的作用;接受差异,教育、培养和支持那些仍然软弱甚至误入歧途的人;公正客观地使用和提拔各种类型的人才;预防和消除可能破坏干部工作的疾病等等,从而提高被领导者的数量和质量,促进革命事业的成功。这种科学的、革命性的、人道的宽容和慷慨,也能创造、加强和提升领导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是领导文化中真正的核心价值,是领导成功的秘诀。
胡志明领导人的宽容和大度风格,是东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化、民族和人性、传统和现代的精髓的结晶;是越南人民革命事业的体现,在胡志明和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越南人民的革命事业是伟大、公正、公平和文明的;尤其重要的是,它是胡志明领导人的灵魂、精神和高尚人格的体现——一位伟人,一位伟大的意志,一位伟大的勇气。

1954年10月17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内接见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世界级政治领袖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曾盛赞胡志明:“胡志明主席是过去50年世界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温和友善、和蔼可亲、谦逊低调,是一位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
在实践中,胡志明领导人宽容大度的领导风格已成为凝聚和变革的力量源泉,帮助他及其领导的越南共产党凝聚并大力发展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为越南革命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的确是一项极其宝贵的资源,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利用,尤其对于领导团队而言更是如此。
2
胡志明是一位将知识与行动、言行、思想、道德与风格融为一体的伟人。这一点在他宽容大度的领导风格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思想层面,胡志明始终强调,宽容和仁慈是革命者,尤其是革命领袖的品质。他的这一观点在各种不同的革命情境中都始终如一。根据具体情况、对象和内容的细微差别,胡志明使用了许多不同的词语来描述这种风格:宽恕、容忍、仁慈等等。
1925 年,胡志明在越南革命青年协会的演讲中(后来发表在《革命道路》(1927 年)一书中)谈到革命者的资格时,明确指出:“宽恕每个人。”[1]此处的宽恕包含两方面:(1) 宽容,即对所有人友善和睦;(2) 宽恕,即宽容地宽恕他人。胡志明在《革命楷模》(1926年9月18日)一文中重申了这一概念:“革命楷模必须谦逊、宽容、宽恕……”[2]1957 年,他在国防部中高级培训班和各总部门中级培训班的演讲中强调:“谦逊和慷慨是每个革命者都必须具备的两种美德。”[3]特别之处在于,胡志明进一步强调了领袖应具备的宽厚品德。在谈到孔子训练军官的方法时,胡志明指出:“敬重良善之人,喜爱理性之人,宽容正直,勇敢机敏,这才是伟大的将领。”[4]。

1957年,胡志明主席与农业英雄和竞技战士交谈
为了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宽容和慷慨的美德,胡志明指出了它的反面——狭隘,这是骄傲和自满的表现;他多次运用比喻来强调这两种性格之间的对比。例如,在关于骄傲和自尊的演讲中,胡志明写道:“骄傲就是狭隘……比如说,杯子因为杯口狭窄,只能盛很少的水;如果再加一点水,就会溢出来。而水箱则慷慨无私,可以盛装任何数量的水。”[5]他总结道:“革命者的慷慨如同江河大海。”[6]。
由此可见,如果风格是内在美德通过生活方式和行为向外表达,并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成为行动主体的突出特征,那么对于胡志明来说,宽容和慷慨就是革命者,包括革命领袖的风格。
1956年2月12日,胡志明主席访问了少数民族中央学校,并向该校干部和学生致新年贺词。
胡志明从两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宽容和慷慨的价值:
对我而言,首先是自我提升。他指出:“才华、美德、慷慨和斤斤计较都是斤斤计较,不能容忍他人的意见和批评。”[7]显然,那些无法倾听和接受意见及批评的人,即使是来自下属的意见和批评,也无法取得进步。相反,懂得尊重和接受差异,寻求共同点并保留差异,不仅体现了宽容和大度,而且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成熟度。
其次,对于人民而言,就是聚集、教育、利用和提拔干部,或者更广泛地说,是革命力量。
胡志明说:“要胸襟宽广,才能公正无私地对待干部,这样干部才不会被抛弃”;“要胸襟开阔,才能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亲近”。[8]因此,宽容和慷慨是为了确保“干部不被抛弃”,为了凝聚各方力量。领导人的地位越高,就越需要具备这种美德和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度团结。只有高度团结,革命才能取得巨大成功,未来也必将辉煌灿烂。胡志明的这一观点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革命精神。

胡志明主席视察了第四军区的一个军事单位(1961年)
他还指出,通过宽容和慷慨,我们不仅可以凝聚一支庞大而广泛的力量,还可以教育和培养那些仍然软弱的人,从而不断提高革命力量的素质。按照胡志明的观点,“我们必须耐心教导,才能扶持那些仍然软弱的人,帮助他们进步。”[9]“老同志必须帮助年轻同志进步。这就要求老同志要胸襟开阔,指导年轻同志。这也是共产主义的道德标准。”[10]。
胡志明认为,宽容和慷慨也是运用干部和革命力量的基础。他强调:“宽容就是懂得如何利用人民。”[11]但是,懂得如何运用人才,巧妙地运用人才,那么人才就会日益增多,革命力量就会不断壮大并得到提拔。这才是成功的根本。
由此可见,如果干部工作是党的根本工作,那么按照胡志明的观点,宽容和大度是成功开展干部工作诸多阶段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有助于避免干部工作、革命力量集结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弊病,例如裙带关系、嫉妒、蔑视群众等等。正因如此,胡志明认为,宽容和大度必须成为革命者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看待人民的方式:“革命者的眼界要开阔,态度要谦逊。”[12]宽容和开放的心态能让人看到世界、生命和人性的伟大力量,并以此反思自身,变得谦逊。当宽容和慷慨以这种方式向外展现时,它能强烈地激发自身美好的品质,而当自身也以同样的方式审视自身时,这些品质便会得到提升。宽容和慷慨的品德和风格,对他人的价值以及对自身的价值是紧密相连的。
在道德和风格层面,胡志明不仅谈论宽容和慷慨,而且始终坚持不懈地践行这种美德,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从他看待事物的角度到他对待不同对象的态度,贯穿其革命生涯的宽容和慷慨的典范不胜枚举。正如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所评价的那样:“胡志明主席是一位极具宽容和慷慨的人。”[13]。

胡志明和孩子们
总之,可以看出胡志明留下了许多关于宽容和慷慨的美德、风格以及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深刻见解,他本人一生都在培养和实践这种美德,从而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宽容和慷慨的领导风格,对当今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3
越南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为意识形态基础和行动指导原则,始终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在贯彻胡志明思想的过程中,党始终强调对干部进行思想、道德和风格的全面建设。2016年5月15日,越共中央政治局印发了关于“促进学习和践行胡志明思想、道德和风格的第05号指示”。2018年5月19日,越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第26号决议明确指出,要重点建设各级,特别是战略级领导人队伍,使其具备足够的素质、能力和威望,胜任各项任务,而促进学习胡志明思想、道德和风格是主要任务和解决途径之一。最近,2021 年 5 月 18 日,党中央办公室向新闻机构和报纸发布了第 731-CV/VPTW 号公函,宣布政治局关于继续执行 2016 年 5 月 15 日第十二届政治局第 05-CT/TW 号指示《关于促进学习和遵循胡志明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的结论。
在此背景下,通过研究胡志明宽容大度的领导风格,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必须提高领导者对学习胡志明领导风格(包括宽容和慷慨)必要性的认识。经实践验证,胡志明的领导风格不仅有助于完善领导者,也是成功领导的秘诀,更是现代越南领导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价值观。
其次,风格是思想和道德的外在体现。因此,构建宽容大度的领导风格,必须从领导者自身培养宽容大度的思想和美德开始。领导者必须对宽容大度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宽容大度必须真正成为领导者在人际关系中的美德。

第三届学习胡志明思想“光明之路”的竞赛在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举行。
第三,宽容和慷慨最重要的核心是仁爱。仁爱是对人的爱,是同志之间的爱,是领导者对下属和人民的爱。培养仁爱,就是为宽容慷慨的领导风格塑造核心价值观。
第四,思想、伦理、宽容大度的作风与领导者的自我修养和培养以及人事工作密切相关。因此,思想、伦理和作风的建设必须有具体的计划、坚定的决心,并与组织、官兵和人民的检查评估工作紧密结合,其中领导者和指挥官的自觉努力至关重要。
总之,胡志明宽容大度的领导风格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资源。深入研究并应用同步解决方案体系来构建这种宽容大度的领导风格,乃至胡志明的领导风格,对于领导者,特别是战略型领导者而言,是一项具有深远科学和实践意义的任务。
作者:副教授,Lai Quoc Khanh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