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阮英勇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自2025年1月起,教育培训部已正式颁布第02/2025/TT-BGDDT号通知,规范学习者数字能力框架。该框架是学校制定培训标准、开展教学计划的基础,也是编写学习材料和指导文件的基础,旨在帮助学习者系统地发展数字能力。
教育培训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阮英勇先生在大会上致开幕词。图片:RMIT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参与构建和实施数字能力框架自2020年以来,越南国立大学-美国社会科学学院与Meta集团合作实施了一项旨在提高学生数字化能力的项目。此次合作的成果是
学生数字能力框架学校于2024年5月正式公布了这一结果。基于这一结果,教育与培训部要求VNU-USSH支持制定学生数字能力框架。2025年1月,教育与培训部正式发布了第02/2025/TT-BGDDT号通函,其中规定
学习者数字能力框架在国家教育体系中。
继数字化能力项目取得成功后,自2023年起,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将继续与Meta集团合作,提升大学师生运用人工智能的能力。超过250名教师和专家以及1000名学生将接受人工智能培训。其中一项重要成果是面向学生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该框架将于2025年7月推出。
科技为人,通过经验培养数字能力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信息学院和图书馆系主任、副教授杜文兴博士在研讨会上发言时引用了约翰·杜威(1859-1952)的教育哲学:“让我们不要再将教育仅仅视为未来生活的准备,而要将教育视为当下生活的全部意义”。
越南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副教授杜文雄博士在会议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图片:RMIT
洪副教授认为,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哲学理念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正因为教育即生活,课程设置需要与实践和体验活动紧密联系。知识不应外来灌输,而应通过学习者的实际体验形成。教育过程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这一理念在当今数字化能力发展的背景下尤为适用,因为学习者需要积极主动、富有创造力,并能够掌控自己的学习体验。
洪副教授强调:在社会科学人文大学,我们不仅培养懂得运用科技的人才,更培养具有人性、身份认同和责任感的数字公民。他指出,学院的数字化能力培养策略以人文精神为基础,致力于将科技与人文价值观融入培养计划。学院的理念是:“科技为人——人掌握科技。”
在实施方面,学院建立了数字与人工智能能力输出标准,创新培养方案,将数字技术元素深度融入各学科领域。同时,将通识教育和社会责任融入数字化培养活动中,全面培养学习者。学院还开发了一系列与数字与人工智能能力相关的专业课程,并定期举办具有人文深度的数字与人工智能能力研讨会和课程,提升师生能力。学院注重与国内外企业、机构和高校建立联系与合作,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
将数字能力融入各学科,协调多方落实数字能力框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构建现代教育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在于,培养方案应融合数字能力与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将数字能力与人工智能贯穿于培养计划的始终,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应对时代变革。
专家和科学家参加关于将数字化能力融入越南高等教育实践的讨论会:图片来自RMIT
培养学习者的数字能力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密切同步的协调。教育培训部(MOET)在政策制定和战略定位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培训机构负责设计课程和创建数字学习环境。教师是以创造性和人性化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教授数字技能的关键力量。学习者是这一过程的核心,需要鼓励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并掌握技术。家庭在陪伴、心理支持和引导健康使用技术方面发挥着作用。最后,雇主参与制定实际需求,帮助将数字能力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各方之间的有效协调将创建一个全面、可持续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需要思维的革命——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到对教育在数字社会中角色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培养数字公民意识离不开人文基础,因为技术只有以合乎道德、负责任的方式服务于人类并尊重多样性时才真正有意义。大学作为知识和创新的中心,需要共同努力,塑造一个负责任、包容和人性化的数字教育未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具备与批判性思维、个人身份认同和全球公民意识相关的数字能力。
“实施学生数字能力框架——国际经验与越南实践”研讨会概述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图书馆系信息主任 Do Van Hung 副教授(左三)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