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讨会开幕式上,高等教育司(教育培训部)副司长阮英勇先生表示,自2025年1月起,教育培训部正式颁布了第02/2025/TT-BGDDT号通知,对学生数字能力框架进行了规范。该数字能力框架为学校制定培训项目标准、开发教育计划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是编写学习资料和指导文件的基础,旨在系统地帮助学生培养数字能力。
教育培训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阮英勇先生在会议上致开幕词。图片:RMIT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参与构建和实施数字能力框架自2020年以来,VNU-USSH与Meta Group合作实施了一个旨在提升学生数字化能力的项目。此次合作的成果是:
学生数字能力框架该校于2024年5月正式宣布了这一结果。基于此,越南国家大学-乌斯赫尔曼·希瓦吉·萨赫勒姆大学(VNU-USSH)受教育培训部委托,协助制定学生数字能力框架。2025年1月,教育培训部正式发布了第02/2025/TT-BGDDT号通知,对相关工作进行了规范。
学习者数字能力框架在国家教育体系中。
继数字化能力项目取得成功后,自2023年起,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将继续与Meta Group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提升项目,以增强该校师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届时,将有超过250名讲师和专家以及1000名学生接受人工智能培训。其中一项重要成果是面向学生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该框架将于2025年7月正式推出。
以人为本的技术,通过经验进行数字化能力培训在研讨会上,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信息学院图书馆主任杜文雄副教授博士引用了约翰·杜威(1859-1952)的教育哲学:“让我们停止将教育仅仅视为对未来生活的准备,让我们将教育视为当下生活的全部意义。”
 
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副教授杜文雄博士在会议上发表了论文。图片:RMIT 
洪副教授认为,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有助于改变社会对教育本质的认知。因为教育即生活,所以课程必须与实践和体验式活动相结合。知识不应由外而内地灌输,而必须通过学习者的实际经验形成。教育过程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这一理念在当今数字化能力发展的背景下尤为适用,因为学习者需要积极主动、富有创造力,并能够掌控自己的学习体验。
洪副教授强调:在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我们不仅培养掌握技术技能的人才,更致力于培育具有人文情怀、身份认同感和责任感的数字公民。他表示,学校的数字能力培养策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旨在将技术与人文价值观融入培训课程。学校秉持“以人为本,人掌握技术”的理念。
在实施方面,学院已制定数字和人工智能能力产出标准,实施创新培训项目,并将数字技术要素深度融入各模块。同时,学院将人文教育和社会责任融入数字培训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院还开发了一系列与数字和人工智能能力相关的专业模块,并定期举办具有人文深度的数字和人工智能能力研讨会和课程,以提升师生能力。学院尤其注重通过与国内外企业、机构和高校的对接与合作,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字学习生态系统。
将数字能力融入各学科,协调多方实施数字能力框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有必要构建一个现代化的教育生态系统,其中培训项目应融合数字能力和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数字能力和人工智能将贯穿整个培训项目,使学习者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
专家和科学家参加了一场关于将数字化能力融入越南高等教育实践的讨论会:图片来源:RMIT
培养学习者的数字化能力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密切协调配合。教育培训部在政策制定和战略方向制定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培训机构负责设计课程和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教师是传授知识和以创新且人性化的方式指导数字化技能的关键力量。学习者是这一过程的核心,需要鼓励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并掌握技术。家庭在陪伴学习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其健康使用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用人单位有助于制定实际需求,帮助将数字化能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各方之间的有效协调将构建一个全面且可持续的数字化教育生态系统。
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需要思维方式的革新——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到对教育在数字社会中角色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数字公民意识离不开人文基础,因为只有当技术以合乎伦理、负责任的方式服务于人并尊重多样性时,它才真正具有意义。作为知识和创新中心,大学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一个负责任、包容且以人为本的数字教育未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具备与批判性思维、个人身份认同和全球公民意识紧密相连的数字能力。
“为学生实施数字能力框架——国际经验与越南实践”研讨会概述
杜文雄副教授博士(左三)——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信息与图书馆系主任——在会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