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5月15日星期一上午9:30
地点:河内市清春阮岱路 336 号 USSH A 栋 314 室
主讲人:林明珠博士,人类学系
本书以越南北部一个农村为例,该农村在越南实行市场经济模式的“革新开放”三十年间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分析了越南农村在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生活的转变,并将其与中国农村、东欧及其他地区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复杂而动荡的转型进行了比较。
本书探讨的两个主题也是过去三十年来越南研究者特别关注的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革新开放(Doi Moi)。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国内外学者已就这一转型过程的各个方面发表了数百部专著。然而,对于研究者和读者而言,革新开放的某些具体方面仍需更清晰地探讨。对于外国读者而言,首要关注点之一是,在越南外语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城市和城郊地区的背景下,如何补充对农村地区革新开放的研究。对于国内读者而言,最大的疑问之一是,革新开放与中国以及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有何异同。越南学者对革新开放的成就和局限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越南革新开放与其他经历过20世纪这一里程碑式转型的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却鲜有涉及。本书的首要目的就是对这些重要观点进行补充说明。
第二个主题是越南农村经济。这并非一个新话题。若不计封建时期的记载,对越南农村的学术研究至少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皮埃尔·古鲁(Pierre Gourou)穿越红河三角洲考察农民和稻作文明之时。一路走来,人们对越南农村经济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诸多不同的观点。然而,最大的争论仍然围绕着越南农村究竟是“停滞不前”还是“充满活力”,以及越南农民是“保守”还是“积极进取”展开。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越南农村成为世界农民和农村研究史上著名学术辩论的焦点,辩论双方分别是詹姆斯·斯科特(James Scott)的“情感经济”理论和塞缪尔·波普金(Samuel Popkin)的“理性农民”理论。
四十多年过去了,这场辩论的回响至今仍在世界学术界强烈。尤其是在越南,其影响在革新开放时期更为显著。当时,越南正从一个小农业国转型为市场经济导向型国家,改革开放之初,80%的国土面积为农村,70%的人口是农民。秉持“理性农民”理念的人希望农村能够成为越南迈向现代化、抓住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机遇的驱动力。而持“感性”观点的人则担忧,那些思想保守、停滞不前的“小农户”将成为变革的阻碍。
然而,过去30年“革新开放”的实践表明,无论采用理性还是感性的单一模式,都无法反映越南农村转型过程的复杂性。一方面,越南农村是“革新开放”初期成功的关键,当时农民是解散合作社、转向市场化个体生产模式的最有力推动力量。他们也是越南从上世纪80年代粮食短缺的国家,在短短几年内跃升为世界领先的大米出口国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如今,在关于自由贸易协定、世贸组织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报道中,农民和农村地区却频频出现在电视和报刊上,被描绘成停滞不前、畏惧变革的形象,从而成为越南深度融入主流社会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障碍。那么,归根结底,越南农民究竟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是保守的还是充满活力的?是只想安稳度日还是怀揣着致富的梦想?在革新时期,究竟是什么真正的驱动力引导着越南农村的转型?本书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帮助解答这些问题。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