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新书推介会:创新、市场经济与现代化:越南北部乡村的经验

星期五 - 2017年5月12日 05:39

时间:2017年5月15日星期一上午9:30

地点:河内市清春阮岱路 336 号 USSH A 栋 314 室

演讲者:Lam Minh Chau 博士,人类学学院

本书以越南北方一个农村为例,该农村在越南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年、遵循市场经济模式后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了改革开放时期越南农村经济生活的变迁,并与中国农村、东欧及其他地区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复杂而动荡的转型进行了比较。

本书讨论的两个主题也是近三十年来越南研究者特别关注的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创新。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今,国内外已有数百部专著探讨这一转型过程的各种问题。然而,对于研究人员和读者来说,创新仍然有一些具体方面需要更清楚地讨论。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主要关注点之一是增加对农村地区创新的研究,在越南外语研究的背景下,仍然主要关注城市和近郊地区。对于国内读者来说,最大的疑问之一是,越南改革开放与中国、苏联和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转型有何异同。越南学者对革新运动的成就和局限性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然而,越南革新开放与其他经历了20世纪这一里程碑式转变的国家之间的对比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补充这些重要观点是本书的首要目的。

第二个话题是越南农村经济。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不计封建时期的记录,自皮埃尔·古鲁穿越红河三角洲研究农民和水稻文明以来,学术界对越南农村的研究至少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一路走来,对于越南农村经济的特点和趋势,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然而,最大的争论仍然是越南农村是“停滞”还是“创新”,越南农民是“保守”还是“活跃”。最重要的里程碑是20世纪70年代末,越南农村成为世界农民和农村研究史上一场著名学术争论的焦点,一方是詹姆斯·斯科特的“情感经济”理论,另一方是塞缪尔·波普金的“理性农民”理论。

四十多年过去了,那场争论的回响在当今世界各地的学术研究界依然强烈。尤其对于越南而言,在革新开放时期,其影响力更为巨大。当时,越南从一个农业小国起步,走向了市场化方向的对外开放之路,对外开放时,越南80%的国土是农村,70%的人口是农民。 “理性农民”理念的倡导者希望农村成为越南走向现代化的动力,抓住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机遇。持“感性”观点的人担心,农民保守、停滞的“小农”心态会成为变革的障碍。

然而,我们在革新开放30年中所见证的表明,仅仅应用一种模式,无论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都无法反映越南农村运动过程的复杂性。一方面,越南农村是革新开放初期成功的关键,农民是支持解散合作社、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个体生产模式的最强大力量。他们也是推动越南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粮食匮乏国家转变为短短几年后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目前电视和报刊上关于FTA、WTO或TPP的报道中也不断出现农民和农村的形象,认为他们停滞不前、害怕改变,从而成为越南深度融入和经济增长道路上的障碍。那么,越南农民到底是理性还是感性、是保守还是活跃、是只想安居乐业还是一心想致富、想着赚钱,在革新时期越南农村转型过程中,真正引导他们的动力又是什么呢?帮助回答这些问题是本书的第二个目的。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单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