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邓氏行——《看雨的小女孩》……去世了!

2023年5月25日,星期四,上午9:20
五月的一个下午,河内的一场阵雨,让许多人的心灵得到了清凉,也让他们想起了童年和家乡。这在副教授、功勋教师邓氏行的回忆录《看雨的小女孩》中有所描述。
今天,副教授、功勋教师邓氏行逝世了!
几代同事和学生的感人文章唤起了人们对“一位严于律己、堪称楷模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的诸多回忆。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谨向读者隆重介绍陶维协副教授撰写的关于功勋教师邓氏行副教授的文章,文章饱含深情!

 
副教授、优秀教师邓氏行/摄影:清龙
她是一位严谨自律、堪称楷模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心地善良、充满人生哲理的人。她的文笔虽慢,却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她对童年、家乡以及形形色色的人们——从街头小贩到名人——的回忆。那些篇章写得真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到系里工作时,认识了邓氏行女士。当时系里叫外国文学组。在此之前,她还在高中教过我哥哥。也正是通过哥哥,我才对她的家庭有了更多了解。她学识渊博,性格严肃认真,这都源于家族传统。再加上她严谨的学术作风,以及对学术的精益求精,使她对法国文学有着扎实的造诣。
2. 自退休以来,她鲜少露面或四处走动,直到如今85岁高龄。在《一个小女孩看雨的回忆录》一书的开头,她写道:“我出生于顺化,那是个很容易记住的年份​​——1930年。但我童年最遥远的记忆,或者说关于我自己的记忆,却位于义安省的一个村庄。” 她身材瘦削,外表朴素,但实际上,她是一位艺术家,对生活和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她心地善良。当她在《文学艺术报》甚至一本在南方文学界听起来有些陌生的杂志上发表文章时,她容光焕发,笑声爽朗,天真烂漫。这不难理解:因为这些作品源于她严谨的学术态度、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平静却饱含怜悯和情感的思考。这影响了她的写作风格、语法和用词。任何与她接触过的人都会发现,她并非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相反,有时她的语言似乎跟不上她的思路——这时她会结巴,但并不语无伦次。在她还在工作时,我们曾坐在论文评审委员会里;近年来,她偶尔会答应阅读并点评一些论文,我们认真聆听,也从中获益良多,学到了许多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领悟的东西。这些内容涉及文学理论,或是她对某位作家艺术的见解。我认为,这种磕磕绊绊恰恰是她思想的丰富性和丰盈之处,有时甚至“无意识地”体现在看似语法错误的句子中。她的字迹优美,笔法古朴,易于辨认,但有时也略带弧度,仿佛在字迹边缘画着箭头,指向那些在思路尚未完全展开之前就已添加的“磕绊”之处。而且,与她口头表达的风格不同,她发表的文字柔和而犀利,饱含经验与智慧,有时又颇具幽默和新意。
邓氏行——《看雨的小女孩》的变迁/照片:成龙
3. 她是一位严谨自律、堪称楷模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心地善良、思想开阔的人。可惜的是,她很少写作。或许部分原因是她过于内敛,不愿触碰他人;部分原因则是她的健康状况。她的眼睛不好,曾多次接受手术。她的文字虽然缓慢,却充满魅力。我喜欢她笔下那些关于童年、故乡以及形形色色的人——从街头小贩到名人——的回忆。这些文字确实精彩绝伦。《祖母与孙辈》则以幽默抒情的笔触,描绘了相隔半个多世纪的两个童年世界,其文风堪比文学作品。一位作家曾说过,“时间的侵蚀”不会放过任何人。她对人生、对无数亲人命运的抒情而又充满哲理的思考,如同时光流逝中每一页回忆的温柔细腻,被她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文字所铭记。这些回忆录充满了纯真美好的梦境和温馨的记忆。在邓氏行的作品中,对失落空间的追寻,赋予了许多人记忆的废墟以现代意义,而这些记忆早已被时间侵蚀和抹去。记忆的给予和接受,都发生在遗忘​​的背景之上,发生在人类时间的灰烬之中。而这里的记忆,带着浓厚的诗意,“似乎比所谓的记忆更接近遗忘”。记忆与遗忘堆积如山……只剩下一个眼神,一抹美丽、清澈而又忧伤的光芒。一首关于逝去岁月的诗……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虚构作家,而是一位基于个人、家庭和氏族记忆的“历史学家”。然而,美就在于那份真实,那份被品味和沉思的现实的诗意。
2013年2月,邓氏行副教授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学术棕榈奖章。图为她与法国驻越南大使让-诺埃尔·波瓦里耶以及越南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的教职员工合影留念。/ 摄影:Thanh Long
4. 除了大量的译作、发表在专业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外,她现存的以及未来可能还会发表的作品还包括《法国文学史教程》中的文章、专著《雨果的小说》以及《二十世纪法国散文的几面》等,这些作品都非常出色且深刻。我们曾经对雨果很熟悉,但读了她的专著之后,这种熟悉感却变得陌生起来。她分析了这位作家重要散文作品的几乎整个创作历程。她运用叙事理论和结构来审视雨果的每一部作品,寻找并发现其中真正引人入胜且令人信服之处。她将节奏、结构、叙述者、声音、时间、空间等理论应用于她对雨果小说的极具说服力的分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部作品,是创作的结晶。就像在石砌的巴黎圣母院旁边,也存在着纸质的巴黎圣母院——雨果不朽的小说。
5. 每一篇文字都是与自我、与所有人、与时代的对话。人生过后留下的,可能是巨额财富,也可能一无所有,或许只是一个响亮的头衔,但我认为,最幸运的是留下一些精彩的书页,让后世能够读到其中的情感、喜悦、忧虑、悲伤、来自生活和书籍的知识,以及那些未完成的对话,供后世继续书写。在她的回忆录《祖母与孙子》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因为世间万物,无一例外,都必须随着时间而兴衰:世事变迁,就连王国的中心,乃至企业的地籍,都会随之改变。”
正如这句话所暗示的那样,只剩下回忆和爱了。
作者:副教授,陶维协博士
* 网站编辑部请求允许修改文章标题。
副教授、优秀教师邓氏行
出生年份:1930年
家乡:义安省
1956年毕业于河内文学院
1984年被授予副教授称号
2010年荣获优秀教师称号
2013年法国学术棕榈勋章
在学校工作时间:1965年至1990年
工作单位:河内国家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系
主要研究方向:将新批评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文学结构主义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雨果的小说和普鲁斯特的小说。
典型科学著作:
20世纪法国文学史(主编),外文出版社,1993年。
祖母和孙子(回忆录),妇女出版社,1994 年。
20世纪法国散文的某些面貌岘港出版社,2000年。
雨果的小说(专著),国立大学出版社,2002年。
女孩望着雨(回忆录),妇女出版社,2008 年。
翻译:
让·塔迪厄的《河内来信》
卡夫卡的变形

作者:越南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该文章的总评分为:0 分(满分 5 分)

点击为文章评分

最新消息

旧新闻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