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文陈教授于1937年8月16日出生于河静省宜春县仙田乡(与大诗人阮攸同村),这是一个土地肥沃、好学博学的家庭,涌现出许多各个时代的才华横溢的人才。
河文谭教授自幼在家乡生活学习,继承了家风、宗族和出生地的文化传统。1955年初,河文谭九年级毕业后前往河内。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和努力,河文谭决定考入师范大学历史系。1957年,二十岁的河文谭大学毕业(成绩排名2-2位),并留校担任师范大学越南古代史系教员(当时师范大学和普通教育大学共用教职员工,但河文谭在师范大学任职。后来,两校分离,河文谭在普通教育大学任职),师从陶维英教授。
教授、人民教师 河文陈(1934-2019)
教授曾任历史学院历史方法学系主任(1982 年至 2009 年);考古研究所所长(越南科学技术学院)(1988 年至 2008 年)。
河文谭一生有幸师从多位对他日后学术之路影响深远的老师,并与他们共事。首先,是河静省河文谭高中时期师从的阮高贤先生,他是阮克俊和阮克旦家族的后裔。在历史系,他曾师从陶维英、陈德草、张笃、高春辉等老师……但不幸的是,不久之后,这些老师都不得不离开学校。从此,河文谭开始了孜孜不倦的学习——教学——学习——教学的旅程。
来到越南古代史系实习时,何文谭非常焦虑。他自嘲道:“9+2的水平,能做什么?”于是他决定努力学习。而他面前的这位自学榜样,正是陶维英教授。自学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而读书,首先要掌握一门语言。在学习外语之前,何文谭学习过越南语,阅读过语音、语法方面的书籍,并特别研究了与越南语起源相关的问题。后来,何文谭的语言能力非常出色,成为越南语言协会会员,并受语言学家曹宣浩邀请共同研究语言学。仅仅通过自学,他就掌握了流利的汉语、法语、英语、俄语、德语和日语。哈文坦通过俄语书籍学习德语,通过中文书籍学习日语,甚至通过德语找到了学习梵语——一种非常难学的古印度语言的方法。对哈文坦来说,语言只是一把钥匙,而非目标,而且事实上,外语在他的科学之路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陶维英老师给河文谭布置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校对。地理信息阮廌(Nguyen Trai)于15世纪用中文撰写的《读经志》(Du Dia Chi)一书,由儒家学者潘辉捷(Phan Huy Tiep)译成越南语。“注释”版长达115页,是原文(38页)的4倍。为了找到“注释”部分的文献,何文谭(Ha Van Tan)查阅了约30本中文书籍和16本越南语书籍,这些书籍均为中文原著(据研究员阮永福(Nguyen Vinh Phuc)统计)。人民教师潘辉黎(Phan Huy Le)教授写道:“何文谭先生的第一份工作是编辑和注释由潘维捷先生翻译的阮廌(Nguyen Trai)著的《读经志》(Du Dia Chi),该书于1960年出版,当时他年仅23岁。我还记得,在系里会议上,陶维英(Dao Duy Anh)教授在评价这部作品时说过这样的话:‘非常细致、认真,我很满意,也信任作者。’他的才华和学术风格在这本处女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陶维英先生离开学校后,何文谭被指派教授越南历史,从古代到胡朝末年。因此,他被陈文饶教授指派与陈国旺教授共同写作。越南原始共产主义政权的历史和第一集越南封建制度的历史。通过这两本书的写作,河文谭对越南史前问题以及从越南独立初期到陈朝末期的问题产生了兴趣。可以说,确定了他整个科学生涯的方向。
青年时期的人民教师河文谭教授
1960年,河内大学历史系邀请列宁格勒大学的皮·鲍里斯科夫斯基教授、博士来越南帮助建立考古学领域。河文谈和陈国旺跟随“古波”号进行考古调查学习。他们不仅熟悉了法国人在和平文化和北山文化中发现的遗迹,而且自己也获得了新的发现。作为古生物学专家,鲍里斯科夫斯基教授的经验和生动的讲课对河文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在“古波”教授的指导下,河文谈和陈国旺还撰写了越南原始考古简介(1961年印刷)。这本书除了介绍常识外,还介绍了越南考古学关于石器时代的新发现。机缘巧合之下,他于1988年进入考古研究所工作,后来成为国家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考古学需要广泛的理解和跨学科的知识。因此,何文谭转向体质人类学研究,尤其是头骨研究,之后又涉足统计数学和东南亚史前考古学。每当他发现并征服一个新领域,他都会在该领域留下自己的印记,并带来备受赞誉的科研成果。何文谭从不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以某种形式产出成果而研究。由此,他为后世的科学家提供了两条宝贵的经验:““想要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懂得如何将所学知识与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得坚持,还要有点儿鲁莽,认真地鲁莽!”或许正因如此,在他近50年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中,他指导了25名博士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298篇论文和科研成果。他还是15本著作的作者和合著者。这些成就不仅仅局限于考古学领域。
何文谭教授出席考古研究所周年庆典
Ha Van Tan 的下一个热情所在和成功领域是 10 世纪至 14 世纪的越南历史。抵抗元蒙古入侵的战争(合著)是他研究这一时期的典型著作。杜翠莱认为,这本书不仅因为包含许多珍贵的外国文献而引人入胜,还因为其文笔流畅,分析严密,再现了历史氛围,很早就体现了河文谭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底。从研究古代和中世纪历史开始,河文谭就关注10至14世纪的土地和文化问题。河文谭在华闾研读佛经时,对佛教史的热爱开始萌芽,之后他深入研究了10至14世纪的越南佛教,并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了这本书。越南佛教史要了解越南佛教史,何文谭必须更广泛地阅读印度和中国佛教史。然后,从印度佛教出发,他必须学习古代和中世纪的印度哲学,再更广泛地学习东方哲学史……
越南历史的“四大支柱”
史学理论并非河文晋研究活动的首要任务,但与其他伟大的史学家一样,他很早就意识到史学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必要性,史学理论似乎与他有着某种缘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河文晋一直为历史系学生讲授史料、文本等课程。1982年,他向系里提议并做好一切准备,在河内国立大学历史系成立史学方法论系,并被任命为系主任。开始研究方法论时,他阅读了大量类似的外国书籍。阅读之后,他意识到,没有一本书能够完整地阐述史学方法论。作者们只提出了一些方法论问题,而没有系统地阐述史学方法论。他找到了一种以马克思的活动理论为出发点的阐述方式。基于这一理论,他将科学研究视为一种活动,其活动对象是科学,活动主体是科学家。何文谭还注重史学方法论系干部的专业培训,指导年轻干部建立和完善培训计划,支持研究学习材料……遗憾的是,他计划编写方法论教材的计划未能完成,何文谭还计划编写史学材料、文本研究、印记研究、古文字研究、金石学……以及理论考古学、考古学流派、东南亚考古学等一系列讲座的教材……也未能完成,因为他病重了。
他于1980年晋升为教授,并荣获人民教师称号、一级劳动奖章、三级劳动奖章、二级抗美抗战奖章、胡志明科学技术奖(2000年)等诸多奖章。但最重要的是,他是“法院的四大支柱“越南历史,像他这样的教师的贡献造就了英雄的历史系,他的名字已成为河内越南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历史系的骄傲。
人民教师 HA VAN TAN 教授
2000 年胡志明科学技术奖追寻古代文化。 |
作者:何氏莲香硕士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