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国债”与历史悲剧

2014年6月23日星期一 10:31
2014年6月17日,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文化艺术研究与应用中心举行揭牌仪式。值此之际,中心还举办了题为“话剧《国家债》与历史悲剧”的研讨会,推介作家范光龙新出版的剧本集,并就剧本内容、作者风格以及有关历史悲剧体裁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
“国债”与历史悲剧

《国债》剧本集收录了7部戏剧,分别是《高伯季》《阮功筹》《国债》《胡志明时刻》《归来的人》《人面魔》《督察》。这些剧本大部分都已通过角色塑造,在公众视野中焕发生机。该集中的许多戏剧都已成功上演,其中一些还在国家戏剧节和奖项中荣获大奖。例如,戏剧《关龙未央》改编自俄罗斯伟大作家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1809-1852)的戏剧《关城茶》,剧本由范光龙撰写。该剧在2011年全国Cheo戏剧节上荣获四枚金牌。除了戏剧作品荣获金牌外,《Quan Lon Ve Lang》还为艺术家 Quoc Anh、Thu Huyen 和 Thu Hang 带来了 3 枚个人金牌。

范光龙副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图片:Thanh Long/USSH)

谈及自己作品中塑造的历史人物,作家范光龙曾分享道:我把他们当作我们之前的人物来描写。他们因许多真实和虚构的事件而闻名。我研究他们,而历史(官方和非官方的)只能告诉我他们工作的成果,以及他们受到赞扬或批评的原因。我研究他们如何到达那里,但却束手无策,因为没有任何资料能向我展示这些具体的事情。我必须通过我的想象来描写他们。所以我笔下的人物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我创作的产物,就像小说中的人物一样,没有任何内容取材于他们的传记。

评论家认为,《国债》这部剧不仅在现实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提出和解释悲剧类型性质的复杂性、历史剧的诗意和类型特征方面也具有科学意义……因此,此次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推出一本书的目的上,还旨在讨论对当今越南戏剧文学的整个戏剧艺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问题。

评论家和研究人员在研讨会上讨论的具体议题包括:对戏剧《国债》和剧集《国债》的总体评价以及作者范光龙的“现象”;从类型角度对剧本集《国债》进行评价;文学剧本与传统戏曲的关系;艺术虚构与文学艺术中历史文献的关系;悲剧的本质和越南戏剧史;预测历史剧的发展……

此次研讨会也标志着艺术与文化研究与应用中心正式成立。图中,范光明副教授(右,副校长)向范清雄副教授(中心主任)汇报了相关决定。(图片:Thanh Long/USSH)

以下是会议上一些评论家的评论:

河明德教授:《国债》蕴含新思维、新理念

对作者范光龙来说,这本书的出版是一个“突破”。这本书收录了多达八部戏剧。这可谓是一次盛大的“发布”,是范光龙的一项无比宝贵的贡献。这部戏剧已被许多剧团、戏班和盖良剧团搬上舞台公演,就是明证。

这部剧本最大的优势在于新思维,新思路。思维方式非常重要,而我们很难找到新的思维方式。范光龙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展现出新颖的思维能力,以及将虚构和想象力运用得淋漓尽致的能力。我敬佩范光龙的才华。这确实是一个“光明”的突破。

阮雄伟研究员:敬佩并钦佩范光龙先生的工作榜样

《国债》是一位文学理论副教授创作的文学剧本集,收录了他在担任河内市文化体育旅游厅厅长八年间创作的七部剧本。在这段时间里,作者忙于处理各种管理事务、处理家庭琐事以及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是我本人敬佩和钦佩的勤奋之作。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作者对文学事业——他受过专业训练并全身心投入的事业——默默坚持的热情。

凭借这些剧本,范光龙先生完全配得上当代剧作家的称号。除了剧本之外,据我所知,在过去的八年里,他还为媒体撰写了不下200篇文章,并且正在创作一些颇具特色的散文作品。他工作能力强,热情始终如一。了解这些,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他在60岁高龄时毅然拒绝其他前途无量的职位,彻底退休,全身心投入到他渴望的创作中。了解这些,我们就能更容易地理解为什么他的同行们坚持劝他回到他热爱的文学院,继续帮助学院,在新的环境下培养学生。而且,他对朋友们也十分尊重和包容。

文学是鸟儿对鸟群的呼唤,他的榜样和隐藏的才华促使我们每天坐在书桌前,为普通文学系的传统和这所感恩的学校贡献一点我们昔日的力量。

河内歌剧院艺术家在工作坊上表演戏剧《国债》最后一幕(选段)。(图片来源:Thanh Long/USSH)

陈兴研究员:《国债》是历史剧类型的一次突破。

范光龙是一位教师,甚至是一位文学理论教师。文学理论与戏剧创作领域似乎存在着矛盾。范光龙多年来一直从事管理工作,担任过许多不同的职务,例如:文学系主任、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越南国立大学副校长,以及最近的河内市文化体育旅游局局长。他身上兼具教师、理论家、管理者的特质,再加上为了完成上述诸多工作而付出的努力,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从而创作了自己的戏剧。我认为,作为一名理论家,这些经验足以让他成为一名创作者,因为他近年来一直活跃在河内的舞台上。

近年来,北方的舞台生活固然“低迷”,但另一方面,也难免会有一些声音引发舆论“骚动”。范光龙虽然只是个业余剧作家,但他的剧作也曾引发过一些“骚动”。有些人不相信他在这个陌生领域的真实实力,有些人则对他剧中历史事件的一些虚构之处感到不满。我个人认为,如果说他的历史剧算是一个真正的剧种,那么通过他著作《老子歌》中的四部作品,可以算是历史剧这一类型的一次突破。

历史题材一直以来都是所有作家、剧作家和电影人的难题和挑战,不仅仅是在我们国家。多年来,在文学、戏剧、电影等所有艺术创作领域,我都听到过相关人士抱怨历史题材“太弱”!那么,历史题材的作家究竟面临哪些困境呢?那些被誉为“深入思考、寻找尚未发现的源泉、创造尚未存在之物”的艺术家,为什么在创作中会遇到如此大的困难呢?我认为,困境在于我们自身的刻板思维。“创作”领域本身并不构成艺术家的障碍。范光龙的《国家债务》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或许,在历史作品创作中,作家首先要敢于打破常规,也就是说,他们必须敢于突破阻碍我们自身创作思维的无形障碍。突破必须从作家自身开始,然后是观众,最后是管理者。

作者:清河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对文章进行评分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