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博士生姓名:阮明霞 2. 性别:女
3. 出生日期:1993年2月2日 4. 出生地:河内
5. 2015年12月31日第3684/2015/QD-XHNV号关于承认博士生的决定
6. 培训流程的变化:
- 将主题名称“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形成”更改为“青少年个人身份特征”,2018年3月9日
- 论文延期:1年(从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7. 论文题目:青少年个人身份特征
8. 专业:心理学 9. 代码:62 31 04 01
10. 科研指导教师:副教授阮氏明姮博士和副教授裴氏红泰博士
11. 总结新结果论文:
本论文是对青少年身份认同状况的初步、系统的科学研究。研究结果具有以下新发现:
11.1 关于理论
概述中的研究趋势表明,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既有内容层面的,也有过程层面的。马西亚的身份状态理论兼顾了这两个层面,因此被用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本论文选取了若干与个人身份相关的个体和人际心理因素作为影响因素进行考察。这些因素包括:自尊、相互依存的幸福感、自我效能信念、控制点、养育行为、同伴依恋和学校经历。
- 该论文系统地阐述了身份状态方法的理论基础,并具体介绍了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11.2. 实践中
事实上,青少年的身份认同状态主要分布在身份认同延迟型和身份认同模糊型两类;身份认同丧失型和身份认同获得型所占比例较小。横断面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呈现出向更进步型转变的趋势,其余身份认同群体的比例逐渐下降。这一结果与西方国家的研究存在差异,而社区的文化背景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
- 在身份认同中,社会政治领域最为突出,而精神领域则较少出现,在这个阶段,同伴关系似乎仍然比亲密关系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某些身份认同得分方面,性别、年龄组、教育程度、居住地以及对个体而言最重要的人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对分类后的身份认同进行交叉分析表明,女性受试者在探索关系身份方面似乎比男性受试者更为成熟。
本研究考察的个体和人际心理因素对身份认同得分均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较低。其中,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在年龄因素的调节下预测了模糊身份认同。逻辑回归模型检验揭示了每种身份认同状态的风险因素和促进因素。基于此,本论文建议制定一项预防青少年身份认同发展的方案,该方案包含四大内容:青少年生活技能培训、组织符合青少年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通过研讨会提升家长知识和技能,以及开展高质量、实用性的课外活动。
12. 实际应用:
基于研究结果,我们发现,为了帮助青少年发展自我认同,必须关注他们的个人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在个人方面,我们建议提升青少年的自尊心,增强其内在控制点,并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建议家庭做出一些改变,具体包括有效的亲子教养方式、建立亲密友谊关系的方法,以及学校在组织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性强、体验性高的课外活动方面的创新。
1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首先,在对越南青少年个人身份认同进行研究时,需要更多地考虑文化适应性,尤其是在对身份认同概念进行操作化定义时。具体而言,身份认同概念的内涵是由与越南人个人身份认同感密切相关的领域和方面构成的。
其次,研究应涵盖更大规模的人群,包括样本量和人口统计因素。例如,探讨那些不上学、早期辍学或毕业后立即就业的青少年,与继续接受教育的青少年相比,在身份认同发展特征方面有何不同。
第三,继续开展研究,扩充纵向数据。这将为更全面地塑造越南青少年个人身份认同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
14. 与论文相关的已发表作品:
- Nguyen Minh Ha (2018),“James E. Marcia 的身份地位理论在青少年个人身份研究中的应用”,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会议论文集第 2 卷,鸿德出版社,第 107-116 页。
- Nguyen Minh Ha (2021),“青少年身份认同及其与自尊的关系”,心理学杂志,1(262),第60-75页。
- Nguyen Minh Ha (2021),“青少年身份认同状况:一项针对越南青少年的横断面研究”,心理学杂志,8(269),第79-97页。
博士论文信息
1. 姓名:阮明霞 2. 性别:女
3. 出生日期:1993年2月2日 4. 出生地:河内
5. 录取决定编号:3684/2015/QD-XHNV,日期:2015年12月31日
6. 学术过程的变化:
- 论文题目变更:由“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形成”改为“青少年个人身份特征”,日期:2018年3月9日
- 论文延期:1年(从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7. 正式论文题目:青少年时期的个人身份特征
8. 专业:心理学 9. 代码:62 31 04 01
10. 导师:阮氏明姮副教授和裴氏红泰副教授
11. 总结新发现论文:
作为首部系统性研究青少年身份认同状况的科学著作,该论文展现了以下新成果:
11.1 理论结果
- 概述中的研究趋势表明,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内容方法和过程方法。马西亚的身份状态理论涵盖了这两个方面,因此被用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本论文选取了若干与个人身份相关的个人和人际心理因素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因素包括:自尊、相互依存的幸福感、自我效能感、控制点、养育行为、友谊依恋和学校经历。
- 该论文系统地阐述了身份状态方法的理论基础,并具体介绍了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11.2 实际结果
青少年时期的身份认同主要分为延缓型身份认同和扩散型身份认同两类;早闭型身份认同和成就型身份认同所占比例较小。横断面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会逐渐倾向于更成熟的身份认同,而倾向于其他身份认同类别的比例则有所下降。然而,这些研究结果与西方国家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社会背景有关。
- 社会政治视角是青少年身份认同中最突出的领域,而精神领域在身份认同中则较为微弱;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时期似乎比恋爱关系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此外,身份认同得分在性别、年龄组、教育程度、居住地和重要他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身份认同分类的交叉表分析表明,女性在探索人际身份方面似乎比男性更为成熟。
研究中的个人和人际心理因素对不同身份状态的得分均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均较低。其中,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在年龄因素的调节下能够预测身份认同的扩散。
- 逻辑回归模型检验揭示了影响每种身份状态的风险因素和诱发因素。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建议制定一项预防青少年身份发展的方案,该方案包含四类活动:青少年生活技能培训;根据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为其构建适宜的教与学环境;通过工作坊提升家长知识和技能;以及开展更多实践性课外活动。
12. 实际应用性:
基于研究结果,为了帮助青少年发展自我认同,有必要关注他们的个体层面和人际层面。在个体层面,我们建议帮助青少年提升自尊、增强内在控制点和提高自我效能感。在人际层面,我们建议家长采取有效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并在学校层面做出一些改变,例如组织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性的课外活动。
1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首先,对越南父母个人身份认同的研究在处理身份认同概念时需要更加注重文化适应性。具体而言,研究内容应该包含与越南人民个人身份认同感密切相关的领域和方面。
其次,要对更大样本量和更全面的人口统计因素进行研究。例如,可以探究那些不上学、早早辍学或毕业后立即接受职业指导的青少年,与那些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少年相比,他们在身份认同发展方面存在哪些显著差异。
第三,继续开展纵向研究。这将为更全面地构建越南青少年身份认同发展理论提供坚实的基础。
14. 与论文相关的出版物:
- Nguyen Minh Ha (2018),“James E. Marcia 的身份地位理论在青少年身份研究中的应用”,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会议论文集第 2 卷,鸿德出版社,第 107-116 页。
- Nguyen Minh Ha (2021),“青少年身份认同及其与自尊的关系”,心理学杂志,1(262),第60-75页。
- Nguyen Minh Ha (2021),“青少年身份认同:越南青少年的横断面研究”,心理学杂志,8(269),第79-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