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文学院的师生参加了第三届岘港亚洲电影节。 更广泛地说,这个问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如何在学校教育中重视文学这门学科和文学领域?如何才能让文学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如何才能让文学教育行业吸引年轻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话题,能够收集到一线教师的意见,为上述目标提供一些思路。
深入观察当前的培训趋势和职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文学领域的培训行业正在悄然开辟一张新的“机遇地图”——在知识经济和文化产业的许多领域,那些懂得写作、讲故事、具有文化底蕴和语言创造力的人都备受重视。
近年来经济、技术和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许多人对文学学习意义的质疑。高考中选择文学和人文类专业的考生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实用性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则迅速崛起。在此背景下,文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发展亟需革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强化训练,跨学科拓展在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文学院正逐步转型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以学术为基础,以现代性为潮流”的理念正推动着培养项目向应用型和跨学科方向发展。传统的理论、文学史等课程得到了革新,并与流行文化、艺术批评、文学和电影改编、剧本创作等课程相融合。
一块“开放”的牌子标志着电影与大众艺术培训项目的诞生。学生们在校内创意空间学习电影理论、编写剧本、进行拍摄实践和活动组织。“我们并非重复现有的电影或艺术相关培训项目,而是开辟新的方向,在填补人力资源缺口的同时,着力挖掘内部文化资源,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建设文化产业。”文学院院长阮秋贤副教授博士说道。
秉持同样的理念,河内文化大学写作与新闻学院也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培养环境。特别是其下属的文学写作系,该系主任杜氏秋翠博士表示,该系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旨在培养能够跨学科交流、灵活运用文学写作与新闻、传播、出版、编辑等领域的专业作家。据悉,该系课程已进行精简,通过创意写作、应用写作、编辑与传播等课程,增强了实践性。此外,招生方式也更加多元化,除了入学考试外,该系还借助文化体育旅游部“发掘和培养文学人才”项目,面向全国高校进行人才选拔。
专家指出,如今的教育不仅限于课堂,还延伸至生活空间和职业空间。在一些院校,文学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各种体验式活动,例如电影俱乐部、民俗俱乐部、文学院戏剧之夜等等。此外,他们还可以与作家、研究人员交流,在报社、出版社、媒体机构实习,并有机会获得奖学金、出国留学以及参与国际项目。
可以看出,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内容创作的战略为文学、汉喃、写作等领域开辟了巨大的机遇。如今的重要问题不仅是“学习文学的目的是什么?”,更是“如何通过学习文学来创造价值?”。
| 毕业一年多后,文学院前学生陈翠蓉女士坦言:“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有效沟通、文件撰写等软技能……尤其是外语,才能增加职业机会。” |
新职业地图曾几何时,即便拥有才华、热情和一定的文学知识,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难以快速找到工作。但如今,文学和戏剧艺术(STVH)领域正在展现出一幅全新的“职业蓝图”,涌现出众多充满活力的社会职位。从“传统”的职业类别,例如:普通教育教师、高校教师、书籍编辑、研究、文学创作(当然,从事研究和写作的人数并不多)……到更为“现代”的职业类别,例如:剧本创作、内容制作、创意写作、为传播活动、节目、事件撰写脚本……
杜氏秋翠博士表示,通过多年观察和评估教学成果,创意写作专业学生最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富有创意且个性化地讲述故事。“这在当今需要高质量、多元化内容的媒体环境中至关重要,”秋翠博士说道。事实上,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在不断自我革新,也通过在媒体、艺术、出版、评论和评价等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为重塑和重塑当代文化价值观做出贡献。
文学院秉持“基础知识—独立思考—积极适应”的理念,致力于培养一批具备扎实基础知识、充满活力且全面发展的学习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被认为“选拔学生难度较高”的汉喃语专业也发生了显著转变。凭借其跨学科的性质以及将古代文化与现代语言相结合的能力,许多汉喃语专业的毕业生在文化、体育和旅游部门、博物馆、文物保护机构、旅游单位、翻译、传统文化内容编辑等大众媒体领域找到了工作。此外,副教授阮秋贤博士表示:“我们始终努力维护校友网络,将其作为在校学生的职业桥梁。我们会为学生提供在《人民报》、越南之声、妇女出版社、文学出版社、青年先锋报等知名机构的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实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