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郑氏玲副教授的演讲和裴氏红泰副教授的主持下,200多位听众得以深入了解和探讨与爱的语言相关的问题,并解答了他们的疑问和担忧。郑氏玲副教授特别指出,爱的语言不仅适用于人们通常认为的爱情关系,它还适用于许多其他类型的人际关系,帮助听众获得了新的视角。

了解个体差异
副教授郑氏玲博士认为,在了解不同的爱的语言之前,我们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个体差异是遗传特征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差异显而易见,因此我们需要接受、学习和尊重这些差异,才能和谐共处。
个体之间的这些差异正是每个人拥有不同“爱的语言”的基础。加里·查普曼也说过:人们在恋爱关系中似乎很难理解彼此的“爱的语言”,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也是他的“五种爱的语言”理论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加里·查普曼著《爱的五种语言》
爱的语言不仅仅是言语,更是每个人向他人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方式。以下五种爱的语言可能同时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但其中一两种会更为突出:
要了解自己的爱的语言,你可以观察自己如何向他人表达爱意,并倾听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需求。
如何在恋爱关系中运用爱的语言?
演讲者建议,为了更容易地在家人中表达爱意,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别人是如何爱我们的。这样,我们就能大致“解读”到亲人的爱的语言,看看自己是否有效地运用了他们的爱的语言。有时候,你只需要正确地触及他们的爱的语言。例如,如果父母的爱的语言是帮助,你并不一定非要替他们做所有的家务。一些小事,比如洗菜、洗碗……就能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爱。
副教授郑氏玲博士也指出,在情侣关系中运用“爱的语言”至关重要。在恋爱初期,我们有时会对爱情抱有“幻想”,总是用玫瑰色的眼镜看待一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系会进入妥协阶段——你开始关注自己的需求,并对伴侣提出更多要求。此时,了解彼此的“爱的语言”对于你们双方继续建立更幸福、更牢固的关系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爱的语言完全可以应用于其他关系(朋友、同事……):你知道你最好的朋友或同事的爱的语言吗?如果不知道,你会怎么做才能弄清楚?如果知道,以后你会怎么做?
在分享的最后,副教授郑氏玲博士向听众提出了一些关于使用爱的语言的注意事项:爱的语言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不是幸福关系的唯一解决方案;一个人可以使用这种爱的语言,但同时也期望得到另一种爱的语言;爱的语言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不要对所有关系都抱有爱的语言刻板印象。
通过副教授郑氏玲博士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深刻的分享,参加第 5 届网络研讨会的观众有机会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周围人的爱的语言,从而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
由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CIRSS)主办的“社区心理社会支持”系列网络研讨会已圆满结束。CIRSS将在近期继续策划更多主题精彩的网络研讨会,以期为社区带来更多积极价值。

作者:灵芝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