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4日至15日,来自中国、越南、澳大利亚、台湾、泰国、德国、法国和美国八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科学家齐聚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社会科学院,参加了题为“小地中海:历史时期中的北部湾”的国际会议。与会的外国科学家中包括多位越南问题专家,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约翰·威斯莫尔教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布兰特利·沃马克教授、法国巴黎大学的克劳迪娜·萨尔蒙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李塔纳教授等。会议共发表了22篇论文,分为10个分会场进行讨论,分会场的主题包括:开幕式;“两条走廊,一条带”项目概述;小地中海?;考古新发现;区域政治背景(10至13世纪);港口、贸易网络和商业体系;北部湾的商业和商人。北部湾海盗活动(17至19世纪);文化交流;闭幕式。

自20世纪末以来,丹尼斯·隆巴德发表了关于两个地理位置相距较远但历史发展轨迹却颇为相似的地区——西欧的地中海和东亚的南海(以北部湾为重点)——历史的比较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隆巴德的著作《东南亚的另一个“地中海”》激发了众多研究者参与到围绕这一问题的激烈讨论中。因此,本次北部湾问题会议的22份报告也秉承了上述精神。
这些报告着重探讨了北部湾各个历史时期的区域,尤其旨在阐明上述两片海域的异同。除了某些相似之处外,差异也十分显著,尤其是在自然地理方面:季风、洋流、潮汐等。地中海地处温带气候区,四周受阻,因此海面相对平静,几乎不受季风和强劲洋流的影响。而北部湾,乃至整个东海,则深受季风和强劲洋流的影响;因此,航运受到极大影响,尤其是在帆船时代。在地中海,商人们基本上可以较为自由地南下北非,再返回南欧;而在东海,商人们只能根据季风的运行规律进行航行。因此,每次双向贸易航行至少需要两个风季(一年),更何况如果错过风季,商船就必须停留至少一年才能再次启航……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两地发展历史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包括技术、文化、民族等问题……
越南拥有北部湾的大部分海域,因此本次会议的所有报告都与越南直接或间接相关。在开幕式上,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院长阮文庆教授在题为《越南在东亚商业网络中的地位》的演讲中指出:“越南的发展历史与北部湾地区紧密相连,同时拥有超过3000公里的海岸线,连接中国南部、马来半岛和波利尼西亚地区,因此,越南的历史发展与该地区的整体历史,特别是商业历史,密切相关。”报告回顾了越南历史上与北部湾和东海相关的主要发展时期,并肯定了以下观点:“今天,越南本着可持续合作、遵守共同原则、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原则,正努力与该地区许多国家实施多边和多部门合作战略。这将有助于北部湾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在未来实现和平繁荣发展……”
经过两天的热烈讨论,研讨会以对北部湾部分地点的实地考察圆满结束,包括越南的芒街口岸、中国的东兴市和防城港等。主要组织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李塔纳教授和广西社会科学院的顾晓彤教授)希望就此主题举办另一次研讨会,继续探讨本次研讨会尚未深入讨论的一些方面,例如北部湾乃至整个东海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贸易、海上航线和贸易活动等。
•黄黎峰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历史系)
作者:无人知晓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