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线供应委员会的建立和组织
1953-1954年冬春季之前,保障前线人力物力的工作通常由地方政府动员,并根据军队的计划直接从当地运往前线。通过组织前线支援的实践,军队后勤部门和相关地方政府普遍认为,双方协调保障前线需求虽然取得了许多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不足和局限性,造成后方资源浪费和紧张,有时也无法及时满足部队需求……
根据每次战役后对支援前线工作优势和局限性的总结,总军需部领导向政府委员会提交报告,建议研究并建立一个直接隶属于政府的独立机构,其职能和任务是协调后方与前线的活动,将地方政府机构与军队后勤保障力量连接起来,从后方调集人力物力资源,并按照补给线和补给站将其运送到前线,为军队作战提供支持。该机构被称为前线补给委员会(HĐCCMT)。

党中央委员会讨论了1953-1954年冬春季战役的作战计划。
经国民议会常务委员会同意后,政府会议于1953年7月27日通过决议,成立部长会议。该决议明确规定:
“1. 在中央和必要的地区、省份建立前线物资供应委员会,以确保向前线供应人力和物力资源。
2. 中央战线补给委员会成员包括:副总理:主席(即范文同同志);国家监察长阮文陈:副主席;以及各部部长、副部长、地区行政抵抗委员会成员和中央一级与战线补给密切相关的高级官员。
3. 中央供应委员会的任务如下:研究各地的供应能力;规划和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资源服务前线,调查前线和后方的需求;研究并向政府提交人力物力资源调动政策和条例以供批准;指导前线供应委员会并确保运输;在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内管理供应预算。
4. 在必要地区和省份设立前线供应委员会,由中央前线供应委员会提议,由政府委员会决定。[1])。

奠边府战役的后勤保障
除了这项决议外,政府委员会还有任命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成员的文件。他们是:财政部长黎文贤先生;劳动部长阮陶先生;公安部长陈国环先生;交通运输和公共工程部副部长黎勇先生;工贸部副部长邓越洲先生;政府监察长苏光斗先生;宣传艺术部部长苏友先生;第四区跨区行政抵抗委员会委员黎禄先生。其中,阮文陈先生、苏光斗先生和黎禄先生担任常务委员。[2])。
在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成立之后,又组织成立了许多跨区域和省级祖国阵线委员会,如越北跨区域委员会、第四跨区域委员会、第三跨区域委员会、清化省祖国阵线委员会、富寿省祖国阵线委员会等。
在具体组织方面,HĐCCMT 的构建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国防委员会只在中央层面以及一些必要且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在自由区设立;在敌占区,发生战争时,将采取临时的、轻量级的组织形式。二是全国竞选委员会的组织架构虽然以地方为基础,但并非固定不变,也不局限于行政单位。通常情况下,根据竞选活动的流动性和范围,地方层面的全国竞选委员会将包括来自一个或多个跨区域、一个或多个省、一个或多个县的成员。三是虽然HDCCMT和军事供应机构的任务和组织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界限和范围,但它们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密切协调的。[3])。
关于组织体系,根据上述原则,中央层面,委员会设主席,由副总理担任;副主席由政府监察长担任。委员包括各部部长、副部长、部门主管以及第四区跨区军事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辖区包括自由区、拥有全国最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清义省战略后方、平治天战场、中老挝和上老挝战场的后方,以及北部主战场。
在跨区域层面,该机构由跨区域主席、副主席、秘书或副秘书担任主席。成员包括各部门代表和若干区域级能干的官员。各部门代表在参加理事会时,将动员本部门若干官员组成一个部门,作为理事会的支持机构。区域供应理事会也设有办公室,其部门设置与中央办公室类似。跨区域供应理事会的任务包括:了解和掌握当地能力,制定动员计划,协调和指导下属省份;直接组织活动路线和站点的运输;执行上级的工作计划和动员政策及制度,确保区域交通畅通等。
省级抗战委员会的组成与跨区级相同,除承担区级任务外,还需在每次动员活动结束后直接向参与动员的人员发放津贴。区、乡级层面没有设立抗战委员会的政策,但前线人力、财力、物力的动员工作也由政府与群众组织密切协调管理,其中区、乡级行政抗战委员会发挥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2. 前线支援活动及前线支援委员会奠边府运动
各级人民委员会在履行职能和任务的过程中,不得不处理许多复杂情况。这些情况包括组织结构、人员动员、工人薪酬福利、活动预付预算、采购价格、交通站物资供应、服务路线集体活动等问题。
根据规定,后方人力物力资源向一线调动,由各级政府根据上级委派的任务和所在级一线人民委员会制定的计划下达命令。紧急情况下,上级一线人民委员会可以命令下级专门部门执行任务,但必须向上级部门所属机构和同级政府部门报告。政府关于调动人员支援一线的命令是优先命令。政府各专门部门均派出一定数量的干部参加和协助一线人民委员会的工作。各政治组织有责任协调一线人民委员会的动员计划,动员和教育群众了解服务政策,帮助一线人民委员会了解自身能力,并向一线人民委员会提出建议,以便制定相应的动员计划。
中央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方式是按垂直部门划分,上级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领导下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央人民代表大会与地方民间、政治和党组织之间的联系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服务和动员计划部分下发到同级各部门,各部门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各自的时间和任务,确保保密性。当有大规模动员时,中央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召集和主持本级专业部门和政治组织干部会议,进行任务的下发和落实。
HDCCMT 的活动涵盖其职责范围内所有领域的工作,但最主要、最重要的任务是从后方向前线调动和运输资源。其中,调动工作需要与后方地方政府和组织密切协调,而运输工作则侧重于与前线部队、交通运输部门等进行协调。HDCCMT 的主要任务是与地方合作,从后方调动和接收资源,然后组织将这些资源转运至中线和前线,并移交给军事后勤机构,以便这些机构能够将资源转发至前线,并分配给部队。特别是,为了向前线运输物资,HDCCMT 需要同时为多个大型战役调动数万名短期、中期和长期劳工,包括现场服务劳工、中线和前线服务劳工、普通劳工以及专业技术人员。
事实上,在1953-1954年冬春季战略攻势期间,由于进攻方向众多,战役同时进行,国防司令部不得不承担大量繁重而紧迫的工作。南-义-平-富自由区(第五区)主要支援中部高原和老挝下部战场;清-义-静自由区(第四区)支援五个战场方向:平-治-天、老挝中部、老挝上部、北部三角洲和奠边府;越北自由区支援西北战场和奠边府等地。
虽然建设和运营时间不长,而且困难重重,但民族阵线中央委员会和各级政府努力出色地完成了抗战的历史使命,尤其是在1953-1954年冬春季战略攻势和奠边府战役中。
在奠边府战役期间(1953年11月至1954年5月,共210天),国防军共动员劳工261,453人,累计工作日达300万天,并投入自行车20,991辆、木筏11,800艘、驮马500匹。此外,还有一支3,168人的后勤部队,下辖7个医疗队、1个拥有446辆汽车的运输队、18个军事哨所和交通管制站,以及军需品和武器库。之后,后勤部队又增援了4个道路维修工兵营、2个通信连、2个37毫米高射炮营(共24门火炮)和1个2.7毫米机枪连。
此次战役共提供粮食25,056吨大米、907吨肉类、917吨其他食品、1,860升食用油、280公斤油脂、71吨军服、1,783吨汽油、55吨药品和军用医疗设备。救治伤病士兵10,130人(不包括敌方伤员),提供各类子弹300多万发、手榴弹96,480枚、炸药27.5吨、锄头4,950把、铲子8,700把、刀具2,920把。战役共提供物资30,759吨,消耗19,989吨。奠边府战役的运输量为每公里445万吨,是边境战役(1950年)运输量的36倍,其中89公里道路进行了翻新,500公里道路进行了修复和加固……
此外,委员会还保障了数万名劳动者的权益,涵盖数百万个工作日,以及竞选前后各项任务的大量其他物资支出。[4]在清化省人民委员会80号运输路线以及其他路线上,我们的工人秉持着“人人为前线,人人为胜利”的精神,不断进行自行车运货比赛,从165公斤到215公斤,再到250公斤,然后到320公斤,最高纪录是352公斤(由曹文泰和马文胜创造)。[5])。
将大量粮食和武器从后方运往前线(最远的地方如河静、谅山,距离奠边府约500-700公里),这项任务由军事后勤部门承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各级部门取得的一项辉煌成就,为1954年奠边府战役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决定性贡献。武元甲将军肯定地说:“在抗战的岁月里,我们的人民从未像1953-1954年冬春之交那样为支援军队杀敌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也从未有如此多的越南人奔赴前线(……),后方将土地改革带来的杀敌决心和革命精神传递给了在前线作战的战士们”。[6])。
对敌军而言,奠边府战役的失败有很多原因,包括前线物资供应组织方面的失误。在书中印度支那的悲剧由E.Krieg编辑,法国学者在第三卷中写道:奠边府陷阱(《奠边府战役》)对此问题作了如下论述:“纳瓦证实,而且他也相信,越盟无法向奠边府提供补给;苦力们为了抵达那里,会消耗掉五分之四的粮食;弹药供应不足以让敌人利用比法军更多的兵力。此外,尽管每天都有证据,纳瓦仍然相信,他那装备本就十分简陋的空军能够摧毁越盟的补给线。”
纳瓦将军并不认为武元甲将军(NDTri指出)正在动员数万名男女,五万或八万人?无人知晓确切数字。这群人开始形成一个庞大的蚁群,为军队提供补给,并向泰族人民居住区推进(……)。纳瓦在布置奠边府“豪猪”战术时,以为可以引诱越盟前来。他自认为掌握了主动权,而他经常抱怨远征军自1950年以来就放弃了主动权。他冷静地想象着自己正在引诱越盟,却不知自己正在让武元甲调集军队来牵制他(……)。真正设下陷阱的,是武元甲,而不是纳瓦,这片区域对敌方指挥官来说至关重要。 1953年11月20日,名叫纳瓦的豪猪落入了那个陷阱。[7])。

1953-1954年冬春季作战计划
美国学者伯纳德·福尔在他的书中写道越盟(1945-1960)(黎越盟,1945-1960)谈到越盟在奠边府的胜利时说:“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组织物资的胜利”[8]法国学者伊翁·潘希内在他的书中写道:“在越南可见“记录了一位法国军官痛苦的哀叹,他承认他们在奠边府战役的物资供应方面失败了,越南取得了胜利:‘唉!我们的飞机输给了越盟的两名平民工人’”[9])。
值得注意的是,战争结束后,数千名来自奠边府的法国战俘也通过HDCCMT的运输路线被送回后方地区,在那里接受“照顾”,然后被遣返回敌方阵地,其中越池和富罗(陆路)以及清化三山(海路)的战俘被遣返回敌方阵地,这发生在日内瓦协议(1954年7月21日)签订之后……
3. 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
在支援 1953-1954 年冬春季战略攻势和奠边府战役的过程中,HDCCMT 的组织和运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第一个因此,有必要且可行地组建一个专门负责战场支援工作的机构——国防后勤支援委员会(HDCCMT)。HDCCMT是一个后方机构,其建立的基础是与后方各专业部门分离,具有群众性,但必须适当强调其集中性和军事性。鉴于这些特点,HDCCMT不必向同一层级的当局汇报所有事项。在运输路线上,所有参与力量:文职人员、桥梁、道路、防空、车站、路障等,都必须置于国防委员会的统一指挥之下。这意味着HDCCMT既是后方机构,又相对独立于后方,与军队后勤部队关系密切,但并非军队的组成部分。国防委员会是负责向党、政府和军队汇报所有动员和调动人力物力资源从后方运往前线,以确保军队作战能力的机构。
周一为了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有效指导人民动员指挥与动员指挥部(HDCCMT)的各项活动,关键在于把握一线支援工作的特点,尤其是在“全员前线,全员胜利”的口号不仅是宣传鼓动口号,更是全党、全军、全民族的直接行动口号。此时一线支援需求巨大、紧迫、复杂,涉及众多领域、多个层级、多个地域,涉及各个阶级、民族、宗教。虽然主要内容和阶段集中在动员和运输两大方面,但这两者密切相关,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服务于这两项任务的其他问题。尤其在动员方面,必须关注两个重要问题:掌握能力和公平合理地动员。在运输方面,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组织运输、保障交通和开展政治工作。
周二,在组织和运作后方物资运输到前线的过程中,全国人大中央委员会必须组织运输路线上的补给线和补给站。补给站是实施运输计划、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参与运输的劳动者和力量的方针的依据,也是全国人大中央委员会组织其纵向分支机构的依据;同时,补给站是全国人大中央委员会在运输路线沿线各运输阶段的代表机构,是连接后方和前线的纽带。因此,补给站是一个统一的机构,具备地方委员会的所有组成、特征和权力。补给线和补给站之间的距离是根据山路的陡峭程度、平坦程度、居民区或敌军经常攻击的偏远地区等因素合理计算和安排的。劳工的往返路线有几天就能完成的,也有几天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的,还有一些站点只停留一夜,这些站点是总仓库所在地,进行进出口贸易,在各地之间运送货物……必要时,军事后勤部队可以直接从后方接收物资,或者后方可以直接将物资送到前线交接给部队,但通常情况下,军事后勤司令部负责将物资从后方调动和调往中线,而从中线到前线的调动和调往则由军事后勤部队负责。
周三,由于支援前线的难度、艰苦和激烈,以及大量干部、党员和群众的参与,中央执行委员会必须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在整个战略进攻和具体战役中,特别是奠边府战役中,成千上万的党员和数万群众临时从后方调往前线执行战斗任务,因此政治思想工作至关重要。为了在运输线上凝聚党员,保持党的活动和党的领导,集结教育群众,动员群众完成任务、克服困难,必须建立统一、紧密的党组织和群众组织体系。虽然运输线上不同区域和地方的党组织体系各不相同,但由于运输线上的工作性质具有统一和集中的共同特征,到达运输线后,现有的党组织必须在中央军委(如果是中央和跨区运输线)或中央军委(如果是省级运输线)的领导下统一起来。这些党委既要开展政治工作,又要进行党的建设工作,还要注重落实支援计划。它们原本是地方党委的党支部,虽然在沿途完全由沿途党委领导,但仍需与原基层保持联系,以便返回原籍地后能够恢复正常活动。
第五,前线支援工作对干部的需求量极大,因此委员会必须动员和建设一支数量和质量都符合自身要求的干部队伍。为了组建这支干部队伍,委员会各级必须依靠后方同级专业部门,既要避免增加工资支出,又要精简机构,同时还要保证工作顺利及时地开展。从事前线支援工作的干部,特别是负责交通运输路线的干部,工作强度大,需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他们必须经常出差,密切跟进工作,督促在那些经常难以通行、人烟稀少、易受敌袭的路线上开展工作。因此,委员会需要制定适当的医疗卫生制度和政策,以保障他们的长期工作能力。同时,我们必须始终注重提高工作质量和能力;否则,他们责任感的下降或能力的不足,以及在指导和管理工作方面的不足,将导致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造成困难,降低战役和行动的成效……

冬春战役取得了胜利。
1953-1954 年冬春季战略攻势和奠边府战役中,越南建立并利用后方资源调动和组织支援沿线各站推进的后方支援部队,这是越南独创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这是后勤保障中心首次作为独立机构承担前线支援任务,成为连接后方与军队的桥梁。仅就运输而言,后勤保障中心就负责数百公里长的补给路线,动用数十万劳动力、数万吨物资、数百种车辆,途经数十个中转站,跨越区、省、区、国。这一成功,除了后方民众的高度觉悟、各级党组织、领导机关和工会的积极作用、各级军事后勤部门的密切协调以及后勤保障中心各级工作人员积极、高效、有为的领导和组织外,还具有决定性意义。
其次,民族解放阵线诞生于抗法殖民战争的最后阶段,其组织原则、机构结构、工作方式和前线支援活动都是越共中央、政府和越南军队在领导和指挥整个战争,特别是支援1953-1954年冬春战略攻势和奠边府战役中独创的。民族解放阵线的组织和活动为越南在战场上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最终带领抗法殖民战争取得了光荣胜利。
第三,从长远来看,战场支援委员会的组织和运作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在抗美战争(1954-1975)期间,从北方后方经由长山路线向南方前线运送人力物力,支援南方前线,为保卫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1975年春季总攻和起义期间,再次建立了类似的前线支援组织:直接隶属于政府的战场支援委员会。战场支援委员会也为越南在1975年4月30日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战场支援委员会是否真的从最初支援1953-1954年冬春战略攻势和奠边府战役的独特机构,发展成为越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的常规组成部分?
第四,从奠边府战役的后勤保障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巩固和丰富关于后方在革命战争中作用的历史结论。也就是说,说后方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不仅在于后方的建设、各方面的壮大、稳固的防御、始终面向前线,还在于如何高效地组织后方支援前线。因为在战争中,军队很多时候不得不撤退、取消作战计划,绝非因为缺乏战斗精神或后方支援不足,而是因为无法及时将后方拥有的、部队所需的物资运送到前线。因此,组织前线支援是关乎战争胜负的极其重要的问题。
第五,虽然战争已经结束65年多了,但参与战争的人们,数万名越南士兵、劳工和数千名前法国战俘,他们沿着民族解放阵线的路线和运输站来回奔波,而后代对这段难忘岁月的记忆,以及他们渴望了解这段历史的愿望,也引发了许多我们需要关注和回应的问题。应该、也能够规划“奠边府之路”旅游线路,沿着旧时的补给路线,从越北到西北,从清义静到山罗、莱州、奠边府,途经古诺伊路口、帕丁山坡、龙罗山口等历史名胜。在这些历史风景之旅中,国内外旅游团可以步行、骑自行车或乘车,游览宫殿、野外考察站、少数民族村寨和重要交通枢纽,这些景点都已按原貌修复,使游客既能铭记昔日战火纷飞的景象,又能欣赏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能更深入地了解越南西北部地区人民在革新和国际融合时期丰富多彩的文化,从而促进越法、法越关系更加和平、友好、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N – D – T
注:作者地址:吴登智副教授,博士,越南国家大学河内分校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历史系。邮箱:ngodangtri@yahoo.com-手机:0913593354
[1]——摘自1953年7月27日政府委员会主席关于设立前线供应委员会的第284-TTg号决议。该决议保存在河内中央档案馆,PTT办公室,档案号750,第10页。
[2]- 1953 年 9 月 5 日关于成立前线供应委员会的第 3302/PL 号官方电报。引用文件,第 11 页。
[3]吴当智法国抵抗战争中的前线补给委员会《军事史杂志》,5(29)-1988,第19页。
[4]总后勤部。越南人民军后勤律师(1944-1954)。河内物流总局出版社,1985年,第327页。
[5]吴登智,《抗法战争中的清义静自由区(1946-1954)》,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01年,第220页。
[6]武元甲将军。解放战争和国防战争人民军出版社,河内,1974年,第158-160页。
[7].Krieg.E:勒普里格·迪恩比恩普圣克莱尔巴黎,1966年。
[8]伯纳德秋季:越盟(1945-1960)巴黎,1960年。
[9]。报纸人们1964年5月7日
作者:副教授吴登智博士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