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实!
早上7点,我们抵达了越南最宜居的城市——岘港。在这里的两天里,我们游览了许多地方,聆听了许多故事。从收藏着文化遗迹的占婆博物馆,到矗立着68米高观音像、俯瞰大海的灵应寺,再到人间天堂般的巴拿山,以及充满诗意的美溪海滩,最后,我们还与绿越组织(Greenviet)的媒体部门会面,探讨红腿白臀叶猴的保护和维护工作。
每个目的地都有其独特的故事,都蕴含着值得我们思考和领悟的道理,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岘港,了解岘港如何塑造自身独特的身份,如何吸引并留住游客。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也是我们新的学习机会。
来到占族博物馆,我们被其悠久的文化所深深震撼,馆内陈列着数千年前的文物,讲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故事。它蕴藏着大量关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文化的资料。踏入灵应寺,我们能轻易感受到佛门前的静谧,寺院中央矗立着十八罗汉像,周围环绕着众多不同的佛龛,共同营造出这片土地的灵性文化空间。来到巴拿山,仿佛置身于上世纪的欧洲,房屋、城堡、教堂,甚至连窗户都像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场景。这一切共同为岘港打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旅游胜地,从自然风光到文化底蕴,从精神慰藉到现代气息,一切都完美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环境友好的岘港,一个懂得如何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发展的岘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与绿越中心的交流,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岘港是如何保护家乡的绿色,守护城市中心的原始森林的。这得益于民众和地方官员的共同努力。他们过去、现在、将来都会致力于保护家乡的绿色,守护自然之美,同时不断推进城市发展。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发展必须与保护齐头并进。唯有如此,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环境与人类、自然与人造之间建立平衡。
此外,岘港人民非常友善,而且纪律性很强。在路上,很少见到有人违反交通规则或乱扔垃圾。他们已经形成了强烈的保护家园的意识。我们有幸结识并与岘港人民交流,例如绿越中心副主任黎氏庄女士、美山导游黎春田先生、会安文化专家冯晋东先生……他们都非常专业、热情、知识渊博,并且对各自的专业领域充满激情。他们让我们深受启发,对他们的工作、职业、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都充满敬意。这是否也是游客离开岘港后总是感到惆怅,想要再次回到这里的原因呢?

岘港如今成功的关键在于始终尊重环境和地形多样性,同时努力打造友好、洁净且拥有众多旅游景点的城市形象。而这一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地方政府敢于以当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为出发点进行思考和行动的魄力。
收敛值的标志各个时代的文化
岘港、会安、美山,这片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各个时代都清晰地展现着文化交流的痕迹。如果说岘港是一座在自然与文化背景下崛起的现代化都市,那么美山则承载着数千年前的历史,拥有始建于公元4世纪的古老塔楼。每一座塔楼都蕴藏着关于古代信仰和文化的神秘故事,这些故事曾一度被遗忘,如今却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也令他们流连忘返。
会安是一个特例,它曾是一个繁荣的贸易港口,后来却被人遗忘,如今正凭借旅游业重焕生机。在这里,越南、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融汇聚,并通过建筑和民俗风情得以体现。踏入会安,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日本廊桥、会馆、古老的民居和五彩缤纷的灯笼,无不诉说着昔日繁荣的贸易往事,以及其悠久的国际经济文化融合传统,令当今的年轻人惊叹不已。
这三个地方看似各自独立,实则都拥有共同的文化价值和传统美感,如今这些价值和美感正逐步得到修复,成为此地的“灵魂”。这也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关键所在。

找到了生命之树
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我们总结出了许多经验教训。例如,岘港发展旅游业的经验,绿越中心为保护红腿白臀叶猴所做的持续努力,以及会安在经济、保护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管理方式,体现了政府与民众在文化保护方面的利益和谐……这些经验教训都被我们运用到课程的最终项目中。T实践训练经济这次旅行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如何通过沟通来塑造和发展岘港的形象。课堂上学到的公关理论、策略和技巧,似乎都在我们眼前生动地展现出来。如果“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永远翠绿”这句话是真的,那么我们在这次旅行中就收获了无数宝贵的公关经验。宏观上,我们学到了如何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城市特征出发,塑造和发展城市形象,并持续地从中获取多方面的可持续收益。而更贴近生活的则是如何组织班级旅行,如何让成员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如何更有效地合作,如何应对长途旅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等等。正因如此,我们才如此热切地在目的地寻找新的体验,或是加深对熟悉事物的感受,同时也不断探索自我。
虽然实际时间很短,但这段时光却像胶水一样将我们紧紧相连,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彼此。大学生活广阔无垠,有时很难与人相遇。但通过这次旅行,我对每个人的性格和习惯有了更深的了解。这让我们更加懂得爱与分享。我们一起在海浪中嬉戏,在沙滩上玩耍,在巴士上欢声笑语,在缆车上体验惊险刺激的时刻,对每一个目的地都充满期待。每次旅程结束后,我们都感到无比幸福。最重要的是,我们仿佛融为一体,彼此理解,互相体谅。
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了这一点,也从我们亲身经历、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中学到了这一点,并且始终像专业人士一样思考,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或探索他人未曾涉足的道路。这真是一次意义非凡、弥足珍贵的学生之旅,无数有用的东西被装进了即将离开校园、稳步迈向职业生涯的学生们的“三格包”里。
[1]副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关系广告系主任阮氏清玄博士(越南国家大学河内分校)——编者按。
作者:Do Truong Son,新闻与传播学院K58PR班学生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