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以人为本的数字化转型”理念——将人视为一切技术创新的中心——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率先为创造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做出贡献,在这种模式下,技术服务于人,由人创造。
《河内新报》记者采访了该校校长黄英俊教授博士,了解该校在促进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围绕“思维”、“制度”和“人力资源”这三大支柱所采取的方向和承诺。
黄英俊教授,博士 - 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
您经常强调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您能否详细阐述一下这个观点?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深刻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家、行业、组织乃至个人在社会中的关键战略。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的故事。
如果我们只关注基础设施、数字平台和算法,虽然可以创建一个现代化的、技术先进的社会,但却容易引发信任危机、价值观失衡以及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因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并非技术,而是人——人类的思维、行为、制度和文化。
数字化转型必须回答一些根本性问题:技术服务于谁?谁从这些创新中受益?哪些人类价值观需要得到保护和弘扬?
那么,先生,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数字化转型战略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要解决上述核心问题,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发挥着关键作用。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帮助我们了解人、他们的行为和社会动态;帮助预测技术对社会结构、文化和伦理的影响;从而引导技术服务于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让技术支配人。
在推进创新和国家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不能置身事外,更不能仅仅做“追随者”。相反,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必须成为引领力量,引导思维,为制度建设提供科学基础,并培养人才,助力构建包容、可持续、人性化的数字社会。
因此,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促进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三大支柱是:思维、制度和人力资源,这不仅对教育部门的战略至关重要,而且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也至关重要。
技术可以加速发展,但决定国家数字化转型成败的,是具有人文价值观的思维方式、制度和人力资源。
所以,先生,思考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起点吗?要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首先要转变思维模式。这对于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而言,是迈向数字化时代的关键转折点。而我们今天所说的思维模式,并非仅仅指技术思维,而是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文思维。
多年来,我们常常认为:技术引领变革。但现实恰恰相反:技术的成败取决于它能否解决人类问题,是否尊重人。许多数字化转型项目失败并非因为缺乏技术基础,而是因为它们无法改变用户行为,无法建立用户共识和信任。
因此,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思维创新需要着眼于以下四个核心要点:
第一,从被动思考转变为主动思考如何创造数字化未来。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不仅应该进行分析和批判,还应该参与到创新模式、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的共同创造中,旨在提高社区的生活质量。
周一,培养负责任的数据思维。我们需要将数据理解为一种个人价值,一种数字环境中每个公民的权利,而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资源。
周二,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技术必须适应人,而不是强迫人适应技术。这需要对心理学、行为学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而这些正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优势领域。
周三面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爆炸式增长,我们必须坚守伦理道德。技术发展需要与责任、透明度和社会规范齐头并进,以避免算法偏见、数据滥用或不平等加剧等意想不到的后果。
当人们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数字人文时,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可以成为帮助技术为人类发展、构建包容性数字社会、尊重人权和促进个人创造力的核心力量。
由学校讲师编写的人工智能应用教学书籍
- 您如何评价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技术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只有在适当、透明和灵活的制度框架内才能真正创造可持续的变革。如果说思考是指引方向的灯塔,那么制度就是治理的基石,确保所有数字化转型举措都能得到部署和推广。
然而,制度不能仅仅追随技术。如果技术日新月异,而制度却依然墨守成规,社会就会陷入治理真空。因此,制度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将人置于所有决策的核心。
人性化的数字机构有三个重要问题:首先,保护人们在数字环境中的权利和安全。获取信息的权利、隐私权、个人数据受到尊重的权利、免受技术滥用的权利——这些都是机构必须确保的核心价值。
其次,要促进创新和良性竞争,不让任何人掉队。政策必须为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人和弱势群体——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从技术进步中受益并参与创新。数字化转型必须具有包容性,创造新的机遇,而不是加剧不平等。
第三,要管理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和社会影响。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数字平台可能会改变社会结构,进而影响信任、伦理和文化。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可以提供科学证据,帮助设计合适的制度,以平衡创新与维护人类价值观。
在此过程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类大学,特别是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在批判性知识和政策制定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将国家、学校、企业和社会联系起来,同时预测技术的社会影响,以灵活、人性化和可持续的方式完善制度。
学校积极实施多项重点计划和项目,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能力和人工智能(AI)能力。
教授,在促进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三大支柱中,人力资源扮演着什么角色?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时代,技术可以取代许多工作,但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情感和价值观。因此,人力资源开发是国家数字化转型中最根本、最长远的因素。
然而,为数字社会培养人力资源并不仅仅意味着掌握使用技术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具备以负责任的、有文化的方式理解、评估和应用技术的能力,从而服务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的人力资源需要融合四大关键能力:数字能力和平台技术;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在多学科和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数据挖掘和网络空间中的数字伦理和社会责任。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被认为是培养具有人文价值观的数字人才的先驱之一。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行多项重点项目,提升师生的数字化和人工智能(AI)能力。其中一项典型合作是与Meta Group(Facebook旗下公司)的合作,我们通过合作构建了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组织了培训课程和研讨会,以增进对负责任人工智能的理解;并开发了相关文档、数字课程和实践生态系统,帮助学生掌握新技术。此后,人工智能已逐步融入正规培训项目和短期培训课程中。
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河内
与此同时,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的合作项目通过技术融合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开设了关于数字化工作技能、数据分析、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模块和课程,并为学生搭建与国际专家和科技企业交流的桥梁。
正因如此,学校正逐步构建一个融合人文、科技与创新的数字化人力资源培训生态系统。学生成为连接科技与社会的桥梁,而教师则扮演着教育和科研领域数字化转型引领者的角色。
数字化转型归根结底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故事——由人创造,也由人服务。当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选择以人文价值观为基础,以数字能力和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为培养方向时,我们正在为塑造新一代公民做出贡献:他们懂得如何进行数字化思考,掌握数据,懂得如何在数字空间中发挥创造力并遵守伦理规范,而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运用技术服务于人类和社区发展。
非常感谢!
《河内新报》: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以文化-现代性-开放性为基础,促进创新和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