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历过千千万万个除夕之夜,有的除夕夜只想逃离奴役和苦难的生活;有的除夕夜满怀仇恨,奔赴前线消灭外敌,解放自己;有的除夕夜充满悲伤,思念着那些跟随国家号召远走他乡、一去不复返的亲人;有的除夕夜对未来充满信心;有的除夕夜焦急地等待着。一个问题浮现:为什么成功的力量不足以扫除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回顾过去,我们的祖先用人如用木,考人如同用木,却触及了人格的本质。除了文化水平,孝顺父母、孝顺他人、孝顺祖先等品德也都备受推崇。过去,学习科举考试合格后,朝廷任命他们为吏部尚书,成绩优异者可任州、省,成绩较差者可任县,成绩优异者可任朝廷部级官员,例如郎中、吏部、上卿等。他们基本上先被调到基层,等到“酒香自来香”时,再“轮换”到更高的职位。
现在,我们把干部轮岗到基层,积累实践经验。近年来,为了把干部从战略层面输送到基层,我们开办了领导干部培训班,积极创造资源。虽然他们做事有条理、考虑周全,但还是有很多人被选拔出来当官,然后被送去各级学校学习,积累专业知识。然而,干部的工作往往“诱人”,学习的时间并不多。白送的钱和贿赂的钱,在改革时期又引发了新的后果,那就是学位和等级的市场……于是,每当出现“转折点”,那些被列入计划名单的人就会被集中起来,进行几个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知识和理论水平。然而,通过这些培训班,他们真的能够“洗刷”掉那些根深蒂固的“奉献精神”实践所造成的缺陷吗?
放眼国外,很多东西我们无法比拟。比如,其他国家的官员自尊心很强,在政治活动中,他们有着令人敬佩的政治文化。当领导者发现自己有缺点、有缺陷,不再配得上被赋予的任务时,他们就会辞职。当他们给人民和国家造成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害,却不辞职时,他们会受到舆论的冲击,通过媒体压力或其他诸多组织压力,最终还是不得不辞职。人们说,只有当官员们带着自尊心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时,才会有辞职文化。
越南被认为具有重视道德和荣誉的传统文化,那么辞职为何如此困难? 在我国,官员们把辞职视为极其严肃的事情。辞职后该怎么办?很多官员只担任领导和管理职务,这很困难。此外,官员的自卑感很强,“英雄”辞职另谋高就?既有自卑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很不容易。同时,外国官员辞职并不会对其辞职后的生活造成任何影响。
辞职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头衔被认为是“伟大的”名字,是家族、宗族和村庄的骄傲。实际上,头衔只是履行人世间义务的一种方式,仅此而已。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现实让任何人都不愿辞职,因为头衔总是与权力相伴,而权力又能带来利益。即使只是调动或轮岗,如果去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地方,人们也会想方设法地用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来逃避;如果不能挑剔,就不会快乐。
所以,在我国,有严重缺点的干部不会主动辞职。在集体领导机制中,如果太紧张,组织会把他们调到更高层级(而不是降到基层)。有时,他们只是认真地抽经验。有人抱怨说,“经验线”不知道有多长。犯了错误,各级、各部门、各组织、各干部都认真地抽了,但还是不够。请不要再抽了,而是需要根据分配的工作确定个人责任。凡是犯了错误的,都要严肃处理。世人只知道法律面前的个人责任,而我们有集体责任、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它种类丰富,但效力薄弱。集体责任容易促成全村和谐,而政治责任不够具体、笼统,不易将责任归咎于领导者。在领导和管理的范畴中,只有法律面前的个人责任才是切实有效的,才能造福于民。
社会政治环境也把辞职的大门锁上了,没有人能够打开,也不会打开。社会应该将辞职视为一件正常的事情,一种文化,一种人格和自尊,而不是歧视或鄙视。社会环境需要将辞职文化视为一种积极因素,尊重人格和自尊,促进进步、公平和社会文明。辞职文化是政治文化最生动、最具体、最实际的体现之一。这种政治文化建立在真正领导人的尊严、自尊、智慧和勇气之上,他们既了解自己的职责,又拥有十足的勇气。这种政治文化与机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截然相反,后者漠视职责,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自己的立场,践踏舆论和自身良知。缺乏文化,又怎能有指引方向的光明?胡志明主席说过:“文化引领民族前进”,但领导者必须展现出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为文化引领人民前进做出贡献。
我们靠文化发展,但精神和社会基础存在问题,特别是一部分人,他们具备影响社会发展的条件,却丧失了人格尊严。这种缺陷阻碍了教育、科技作为国家发展主导政策手段的发展。因此,我们的劳动生产率过低,不符合实践要求和政策预期。
30年的革新时期已经过去,国内外取得的成就确实令人自豪,但在此期间出现的不足之处也给国家命运带来了难以预测的风险。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正在采取措施克服,但结果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我们知道这些不足之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至今尚未得到有效克服。或许我们还没有认清问题的根源,没有认清时代潮流和人心所向。
恰好70年前,他在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共和国并作出指示。:“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和东方的优秀事物,创造越南文化……具有纯粹的越南精神,与民主精神相协调。” (报纸 民族救亡,1946年)。这种政治观引导他博采众长,汲取世界精华,以求知、吸收和丰富自己的思想,造福于民族。即便是马克思主义,这种诞生于他那个时代、结合欧洲实践的革命学说,也仅仅是一种科学学说,在辩证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探索自然世界、探索社会的一把钥匙,而其他论断并非适用于所有时代、所有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民族文化不同,道路也就不同。
胡志明在接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革命学说后,结合越南民族的历史文化,补充了自己关于殖民地国家社会革命可能性的见解。民族解放革命的实践证明了他的创造力。这就是胡志明,一位不同于其他前辈学生的学者,一位不丧失民族认同、不墨守成规、不教条主义、只做有益于人民的事的学者,因为人民是民族的根基。他说“我是一个爱国者”,意思是他从民族利益出发,为民族思考、为民族行动。
我们必须知道,必须敢于承认自身存在缺陷,才能克服它们。这才是人生的必需。否则,我们会以为自己很健康,而忽略了它们。人生最危险的事情,莫过于刻意认为自己没有缺陷,一切都完美无缺。在除夕这个神圣的时刻,我们对自己坦诚相待,因此内心无比平静,怀着无限的兴奋,带着新的使命迎接新的一年。
如今,在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或许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变革,真正回归到以民族为目标的胡志明革命思想和方法。国家和时代的现实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正是解放思想、汇聚创造性思维、完善回归胡志明思想之路的时候。回归胡志明革命思想和方法,就是回归民族的活力。哦天哪!新的春天来了,交融着、飘扬着人们心中的信念和希望。祝愿国家和人类的春天更加灿烂!
--------
文章刊登于《河内新报》春季刊
作者:副教授,Pham Xuan Hang 博士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