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秋海以 3.62/4.0 的成绩成为河内越南国家大学(VNU-USSH)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人类学与宗教学学院宗教学专业 2025 届毕业班的毕业生代表。
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女毕业生代表
这位22岁的女孩出生在太平省(旧称太平省)一个有着母神崇拜传统的家庭。Hai的父亲是一位周文族歌手,母亲是一位清侗族人。她本人也是一位信仰母神崇拜的Tam, Tu Phu族人,也是一位信奉母神崇拜的清侗族人。
在接受《先驱报》越南学生版记者采访时,海女士分享道:“我从小就接受着富有特色的传统宗教仪式的熏陶,一直渴望更深入地了解越南民族的本土信仰以及我们国家的其他宗教。我不仅希望了解,更希望为传承和弘扬越南母教的美好做出贡献——它既神圣,又蕴含着越南人民的人性。”
Thu Hai 和她的母亲从学校董事会的老师手中接过了毕业生代表奖。
从课堂学习到实践在学习了三年A00模块(数学-物理-化学)之后,海在最后一刻改变了方向,选择了D01模块(数学-文学-英语),因为她想系统地学习宗教。刚入学时,她常常对社会科学中那些学术性很强的通识科目感到困惑。海怀疑自己的选择,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攻读像宗教研究这样关注人、情感和信仰的专业。
“我逐渐发现了一个非常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自然科学的分析思维与社会科学的共情能力的交汇。它帮助我以独特的视角看待宗教现象——既系统化,又富有人文深度。”海回忆道。
海在进行母神崇拜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后童仪式时。
克服最初的困境,海燕逐渐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她常常以“一只脚在内,一只脚在外”的方式看待宗教现象——即以参与者的身份,沉浸在宗教空间中,同时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科学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学术知识不再枯燥,而是变得生动活泼、贴近生活,也更具应用性。
在众多专业科目中,Hai对陈氏恒博士讲授的“越南信仰与宗教节日”课程印象深刻。陈氏恒博士同时也是K66宗教研究班的学术顾问,Hai担任该班的班长。Hai之所以喜欢这门课程,是因为讲师通过生动的图片、珍贵的纪录片视频和实地体验的故事,“把节日带进课堂”。
这些课程为海开启了一个丰富的精神文化世界,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越南生活中宗教、信仰和社群之间的关系。也正是从这个课题开始,海培养了严谨的学术精神,并更有动力去深入研究节日和民间信仰。
Tran Thi Hang 博士与 Hai 和 K66 宗教研究班的同学们在一起。
除了书本知识,海氏也从课堂之外的老师那里学习。这些老师有民间信仰的实践者、灵媒、香道师,他们分享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知识,帮助她以更立体的视角看待宗教现象和信仰。
海也有机会结识许多不同宗教的朋友,交流和探讨每个人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观。这些对话不仅开阔了海的世界观,也帮助她理解宗教在生活中的多样性、包容性和人性。
“学术思维、实践经验和不断学习的精神相结合,帮助我在整个大学期间保持了学习的动力,”海肯定地说。
海和他的朋友们与河内阮杰灵图寺寺主、功德工匠阮达金雄(穿黑色衬衫)在科研小组中合影。
每次介绍自己是宗教学专业的学生时,很多人都会表示惊讶、怀疑,并提出疑问:“这个专业我能做什么?”、“学习这么抽象的专业难吗?”。
对海来说,这些问题让她有机会解释并传播人们对这个研究领域的兴趣。交谈结束后,许多人表达了好奇心,想要了解更多,这让她非常高兴。她认为,宗教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学术目的,也有助于理解自身、他人和社会。
K66宗教研究班实地考察的一些照片。
理解宗教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海氏自二年级起便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她曾两次荣获校级科研二等奖,并主持完成一项重点学生科研项目。她曾在《宗教研究杂志》和《文化研究杂志》上发表过两篇文章。
“我还记得当年我们整个研究小组深入高地,在当地民居里同宿,参加各种节庆和民俗仪式,深入了解当地宗教生活的日子。有些时候,临近截止日期,我们彻夜不眠地打电话汇报资料,热烈地讨论着研究稿件中的每一个细节。”海教授分享道。
海氏的毕业论文题目为《民间母庙和陈庙的虎神崇拜》,由宗教学系前主任陈氏金莺副教授指导。
海正在撰写和答辩他的毕业论文
海氏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虎神在越南民间信仰体系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它既神圣,又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私人祭祀场所,母神崇拜和圣陈崇拜交织在一起。尽管虎神形象受到广泛崇拜,但迄今为止,尤其是在其不断演变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对其形象的研究尚不系统深入。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海氏有机会探访许多私人神社,与灵媒、香客和宗教人士交流。每一次实地考察都是一次宝贵的实践课,不仅帮助她更深入地了解宗教习俗的变迁,也锻炼了她的观察、分析和学术批评能力。这个课题不仅是她个人的创作,也是她长期研究方向的重要基石。
毕业后,海女士计划前往南海事大学攻读研究生,成为一名宗教管理者和研究员。她感兴趣的领域是民间宗教以及宗教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
Thu Hai(右二)和她的同学们在暑假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