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高考文学C类题目,考生触手可及”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15:41
“Đề thi đại học Ngữ văn khối C trong tầm tay của thí sinh”
“高考文学C类题目,考生触手可及”

在关于今年高考文科C类考试难易度的诸多争议面前,陈兴先生(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文学学院讲师)分享了他的观点。

- 请问您对今年高考文学C类科目有什么看法?

我认为今年的考试不错。最根本的好处是,考试不注重死记硬背,而是注重理解。我相信,这种考试设置方式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备考。如果他们只是被动学习,靠阅读和抄写,不理解课文内容就学习,他们很难考好。至于考试难度,这取决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他们主动学习,考试就很容易;但如果他们只是被动学习,靠阅读和抄写,考试可能会很难。我也在网上看到了一系列学生的反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说考试很难。没错,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是被动学习的。除此之外,我没有看到任何课程外的考试题目。它们都在教科书中。

Thầy Trần Hinh (Khoa Văn học).
成龙/USSH

Tran Hinh先生(文学学院)。

- 虽然社会议题作文的格式多年来已为考生所熟悉,但考试中涉及的社会议题内容是否适合考生的认知能力仍经常引发争议。您如何评价今年的作文?

这是正确的。社会议论文格式很多年了,这些话题早已为学生们所熟悉。但每年出题的议题,都是高中生能够理解的,比如考试的诚实、对偶像的崇拜与迷恋、书本上的知识、虚伪、人性的冷漠……

今年的考试触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越南人的性格和灵魂。在我看来,在高中生的认知中,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我承认,这对高中生来说是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如果我们文学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不再是单向的学习、死记硬背、被动的学习,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解决我们觉得困难的问题。比如,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们能够运用对话的方式,针对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回答,甚至允许学生就问题展开辩论,不要单向地进行,并且把书本上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之外,那么问题就不难了!

简而言之,我认为,文学教学方法必须果断,要主动学习、理解,而不是像最近网络报纸上说的那样,允许阅读、抄写或“含糊其辞”。这样,我认为今年的所有考试题目,学生都能应付。

- 很多考生反映,虽然自己能做3a和3b这两个选修题(这两道题占考试分数最高),但因为题目比较“奇怪”,和往年不一样,所以不太有信心。您觉得这两道题的出题方式怎么样?

我想重申这一点:今年的考试确实不适合那些水平较差的学生,不适合那些只懂得被动学习的学生,也不适合那些教了很久的学生却只对语言流于表面、肤浅,而没有深入挖掘到“隐藏在文字之下的矿脉”的老师。

具体来说,在3a题中,要求学生表达对光勇《西进》诗中士兵形象的感受,并结合对两句话(“士兵具有抗法士兵的美”和“士兵具有昔日战士的容貌”)的评述,我认为学生主要只分析了第一句话中的士兵形象(艰苦与英雄之美、浪漫与英勇之美、正确认识牺牲与损失之美、不朽的死亡之美),并结合对第二句话(士兵具有昔日战士的容貌)的评述。因为光勇的这首诗写得很特别:运用了很多古老的词语,营造出边疆、长袍、孤旅、远征、视死如归等旧战场的氛围,又带有一些与《政富岩》中士兵相似的特质……所以很容易让人在某种程度上联想到昔日的士兵,所以也无可厚非。最重要的是,它仍然是一名现代士兵。

问题3b要求分析两部作品中的屠呦呦和渔妇这两个人物,但却插入了两种观点,这对学生来说简直是“陷阱”:屠呦呦的忍耐“无可非议,只可怜”,而渔妇的忍耐“既可责备又可怜”。这个问题对于缺乏勇气的学生来说确实很难。它不仅需要课堂知识,还需要实际生活经验。我承认,我仍然不明白出题人的意思,但如果让我立即回答,我愿意肯定地说:屠呦呦的忍耐兼具两者——既可责备又可怜;而渔妇的忍耐,只有可怜,无可非议。当然,要充分解释这个观点,需要更长时间、更深入地探讨这部作品。在我看来,既然它是一个文学形象,就应该允许读者表达不同的想法,只要这些想法是合理的,不应该强加于人,也不应该局限于一种理解方式。

- 通过这次测试,您如何预测考生的分数?

我认为今年的考试成绩不会高,至少不会比去年高。

- 近年来大学文学考试的出题方式不断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改进,“迫使”考生更多地思考、反思和发表意见,您认为这对于评价通识文学的教学和学习有积极的意义吗?

我认为,如果我们延续今年的考试题型,我认为过去几年的考试题型——因为几年前的考试题型仍然过时——不会对高中文学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我认为,让学生依赖范文的考试题型很糟糕,它会逐渐扼杀文学这门学科!

- 您个人对于设立文学类大学入学考试以准确评估考生的能力有何看法?

至于今年的考试,不要老套,不要只凭记忆出题。当然,一切都取决于评分。我也不相信几百名老师在两三周内批改了数万份试卷,能给学生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我的一位老老师每年都会对我说同一句话:“亲爱的,为什么我的学生在参加文学考试时总是冒这么大的风险?有时候成绩好的会不及格,而成绩不好的却能通过。”这个问题我永远都无法回答我的老师!

作者:清河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