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陆克塔——诗人和诗歌一样优雅!”

星期二 - 2013年6月25日 16:31
“Lục Thập – người thơ phong vận như thơ vậy!”
“陆克塔——诗人和诗歌一样优雅!”

朴实、温暖却又充满科学精神——这是六月中旬参加文学院阮伯清副教授博士诗集《陆塔》讨论会的听众们的感受。在讨论会间隙,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文化艺术研究与应用中心主任范青雄副教授博士分享了许多有趣的信息。

阮伯清副教授诗集《陆塔》的出版,似乎让文学院的众多读者、朋友和同事们感到惊喜?这本诗集,既是60年人生的总结,又展现了一位“成熟”文学教师坦诚无畏、坦诚相待的品质。

对很多人来说,《陆塔诗集》令人惊喜。而我,因为我们是朋友,我猜想这位六十岁的诗人一定会出版“它”。这本诗集的初衷是为了表达个人的忧虑,寻求朋友和同事的同情与分享。正因如此纯粹的创作动机,这本诗集才不带有任何实践的痕迹,尽管作者本人是抒情诗的专家,是文学研究与批评领域“诗性思维”理论的倡导者。或许,在创作诗歌时,作者抛开了理论的束缚,隐藏了自己的科学人格,让诗歌自然地流淌。悲伤时,他的诗意忧郁,快乐时,他的诗意尖锐。他的诗意如竹子般自然,迎风摇曳!许多了解巴清先生生平和事业的挚友都鼓励他出版。尤其是他的第二任人生伴侣,她热爱他的诗歌(也不确定他先爱诗歌还是先爱人),“强迫”他发表作品。

这本诗集的封面是一棵硬木树干,树干上盛开着一簇簇花朵,乍一看像是灌木丛里的花,但据作者说,那是菩提树花。那花60年才开一次。作者这么说,但我并不相信(因为我对木材和植物学一窍不通)。然而,当花出现在诗歌中时,一切都只是象征。这本诗集就像到达了“成熟期”,一棵老菩提树在60年积攒了生命乳汁之后,终于绽放出令人窒息的花朵。

虽然称之为科学讨论,但人们似乎看到的不仅仅是朋友和同事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似乎作者在《陆克塔普》中表达的东西,蕴含着许多代际共鸣?

许多人都持有相同的看法:“我们更多地接触人,而不是诗歌。”人们参与讨论,首先是因为他们尊重巴清先生的为人和人格。而在讨论中,讨论诗歌也是在讨论这位老师的人生、他的生活方式和他的思维方式。

例如,副教授、博士友达(Huu Dat)是一位“风格不同”却有着同样境遇的诗人……他有两个妻子。他在台上发言时表达了对作家巴清(Ba Thanh)的钦佩。他钦佩是因为从未见过有人能在一本诗集中同时写出赞美“两卷”的诗。这是他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资深文学评论家裴越胜(Bui Viet Thang)教授作为同班同学(普通文学系K14班)发言。他回忆起1972年巴清教授和范嘉林教授被迫辍学,前往苏联巴库学习发射火箭:“那真是奇怪,因为人文社科的学生都射不准。他们把火箭带回来,却一直没发射,原来是美国飞机都返航了,什么也发射不了了。火箭来得太晚了,他们没机会展示才华了。但今天,巴清副教授在这次研讨会上,真的发射了一枚火箭。一枚诗歌里的火箭。”……当然,这样的玩笑不仅仅是研讨会的点缀,更不是插曲。这些故事,对于读者解读巴清诗歌中的象征符号,都是宝贵的资料。不知道您去北姑的旅行,我怎么理解您写的诗:我手里拿着一把 AK/价格相当于十吨大米……我梦想着下次我回来探望/我会卖掉 AK 来买一台碾米厂/卖掉雷达系统来建造一所学校/卖掉 Sam-3 水果来建造一所拥有一千张床位的医院。

讨论的主题是“陆塔诗集与当代越南诗歌中私人生活与世事的启示”。那么在讨论中,专家们如何评价私人生活与世事诗歌在当今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呢?

值此诗集出版之际,我们文学系探讨了关于个人生活和世事的诗歌。这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一种在革命诗歌时代之后兴起的新型诗歌。我国的战争与革命使诗歌成为一种武器,成为社会意志的共同声音。和平时期诗歌中史诗般的声音逐渐消退。人们从城墙的高处回归,面对日常生活的烦恼。诗歌随之而来。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奇怪的诗歌体裁。它自古以来就存在,甚至在中世纪的诗歌中也存在。即使在官场文学的内殿,对私人生活和世事的灵感也未被压抑。阮廌的国语诗歌、阮攸的汉诗、胡春香的诗歌,都是描写私人生活和世事的诗歌。只是长期以来,由于战争和革命,我们已经习惯了“公共生活”的诗歌,所以当诗歌回归私人生活时,我们感到有些奇怪。

的确,关于个人生活和世事的诗歌正在成为当今越南诗歌的主流。这股潮流可以与作家身上的其他潮流并行。这种灵感可以与其他灵感交织在一首诗或一本诗集之中。阮维的诗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重要的是,个人生活是否成为每个人共同的故事,自我是否成为我们,或者,永恒的书写是否仍然只是关于他家乡房屋角落和荒芜小巷的碎片故事。

有人说,这并非一首“有品位”的诗,稍不留神,诗中的文字和思想就会变得“通俗”?

真正的诗歌是不接受高尚/庸俗分类的诗歌。长期以来,艺术界一直背弃传统美学的概念。“高尚”或道德化的诗歌和艺术,通常都是自我毁灭的。

个人生活和时事诗,在形式上接近民间诗歌,使用日常质朴的语言,形式不繁琐,也不夸张。它更倾向于自然的语言,接近日常生活的语言。作家陆塔在描写父亲时总结道:半生教汉字 / 革命来了,管管世事 / 党员不敢休息 / 书记、队长……挺身而出

巴清诗歌朴素的传闻,或许源于诗人王仲的一句箴言。著名诗人王仲是作家巴清的朋友(他常年下棋,却始终无法战胜巴清老师),他曾说过:“读《陆塔》时,我被两个概念困扰:俗话(Nom na)和简洁(Simplicity)。那么,诗歌应该是通俗的还是简洁的呢?达到简洁的诗歌一定是大师的诗歌,因为如果太过繁复,就不再是诗歌了。诗歌必须达到精髓,即简洁,但又要深刻,深刻,简洁是经过提炼而产生的。简洁与通俗之间的界限非常脆弱。写得太过通俗就不再是诗歌了。“。

王仲先生的发言非常深刻,具有专业人士的思维方式。他给《陆塔诗》的作者提的建议有些牵强,但我认为《陆塔诗》的口语化是刻意为之,这体现在作者的诗意构思中。

您如何评价即将到来的个人诗歌和当代诗歌的潮流?您认为,个人诗歌和当代诗歌要想超越表达和表现作者纯粹情感的需要,成为优秀且有价值的作品,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事实上,私人生活——世事的灵感只是一种命名方式,用来识别战争以来,尤其是革新时期以来越南诗歌主旋律的变化。任何时期的诗歌,如果是好的诗歌,都是从私人生活出发,从个体到普遍,敲响每个人心灵的诗歌。因此,预测关于世事的诗歌是困难的,或许也有些多余。因为这就像诗歌创作的规律一样。世事和私人生活被认为是诗歌的天然属性。

当然,要让描写个人生活和世事的诗歌永垂不朽,诗人本人必须充分体会当今人民和国家所有的悲欢离合。只有体会同胞和民族的痛苦,他个人的痛苦才能成为共同的痛苦。他书写自己的作品,并将其转化为集体和社群的共同宣言。齐兰园在这方面给予他的朋友和自己很好的建议。阮伯清副教授博士有一本关于齐兰园诗歌的专著。

显然,阮伯清副教授的诗集《陆塔诗》深受大家喜爱。您个人认为这本诗集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清先生的诗歌开始趋于简洁。最可贵的是,这首诗本身就体现了“诗人的优雅如同他的诗歌一般”。他如何生活,他的诗歌也如何。清先生乐观向上,幽默风趣,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也在他的诗歌中得以展现。他的许多诗歌也非常严肃,但大多数只是诙谐幽默的诗歌。《陆塔》这本诗集最可贵的是真诚。他的诗歌之美在于直率。这种美从真实到纯真散发开来。正因如此,有些人第一次翻开诗集时,会惊讶地以为这是一本家庭相册,因为诗中还收录了他父母、两个孙辈以及儿子婚礼的照片。读着诗,人们意识到照片具有……插图的功能。对他来说,任何具有信息价值的东西:诗歌、照片、排比句,都富有诗意,并且能够在文本中共存。

文学系以众多个性鲜明的业余诗人而闻名。但似乎没有人打算成为“职业诗人”?

我想立即纠正这一点。关于业余诗歌的观点来自陈玉王副教授的建议。王先生希望清先生能达到专业诗歌的水平。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建议……很愚蠢。六十岁了,还跟专业水平“较劲”是愚蠢的,甚至是粗鲁的。况且,这里也不是专业化的地方。诗歌教学应该只是“玩”诗歌。陆塔学院的业余爱好是刻意为之的业余爱好。而对巴清先生来说,诗歌只是一场游戏。

二十年前,越南作家协会会员总数约为600人,其中25%是河内国家大学的校友。文学系是诗人的摇篮。留在学校任教和从事研究的毕业生往往不得不放下艺术素养,将科学思维和成长为教师的责任放在首位。因此,从黄春仪、潘古德、河明德,到阮辉黄、陈玉王、阮雄伟、陶维协、友达、阮伯清……这些诗歌笔名的出现,都以不同的标准来评判。并非以职业诗人或业余诗人来评判,而是以大师的诗歌来评判。

此外,正如讨论主题明确指出的那样,这是一项科学活动。许多诗人、文学研究所的科学家、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同事和朋友在讨论过程中“愤然”离席,因为他们没有获得优先发言的机会。讨论非常热烈,引人入胜。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主持人不得不打断讨论,约定在作者80岁或100岁生日之际与听众见面。阮伯清副教授的诗集确实提出了许多关于越南现代诗歌的问题,激发了新鲜的学术和文化氛围。

作者:维英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