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老师们,我怀着沉重的心情与你们同在。

2015年10月19日星期一 05:41
人们常把老师比作摆渡人,他们摆渡乘客过河。有些旅客过河后便一去不返,而有些人则对摆渡人充满感激。我作为客人,就深受这些“摆渡人”——越南国家大学河内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老师们的关爱。
Nặng lòng cùng thầy cô
老师们,我怀着沉重的心情与你们同在。

我原本是个半文半文的人,半新闻的。我的大学毕业证书上写着“正规教育毕业,文学-新闻专业”。在我1995年至1999年就读顺化大学(现顺化理科大学)文学院期间,该学院只招收新闻专业学生。当时,报考新闻专业需要参加入学考试,每个专业只招收10到15名学生。新闻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是由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老师授课的。

当时,听到“新闻系学生”这个标签让我印象深刻,能师从河内老师,我感到无比自豪。我在河内国家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系遇到的第一批老师是丁文香先生和杨春山先生。当时,丁文香先生和杨春山先生受文学院邀请来教授新闻专业。他们播下了种子,孕育了如今顺化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代又一代教师。自那时起,顺化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每一代师生都依然称河内国家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为“母院”。

学院的一项学习活动

毕业后,我被留校担任教职人员。学院和学校的政策是将新闻学专业发展成一个真正的新闻学专业,培养像全国两端一样的新闻学本科毕业生。我被派往河内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为开设这个专业做准备。但由于我的本科专业与新闻学专业不符,我不得不补修一些课程。第一次来河内时,我人生地不熟,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找到住处,其中两天晚上就睡在列宁公园里。幸运的是,我没有被抢劫,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冷。安顿下来后,我去新闻学院注册选课。接待我的办事员(请原谅我记不清她的名字)用非常温柔的语气说道:“今年学院不开设知识标准化课程,您等到明年吧!”听到这话,我顿时腿软了。我去找了当时的系主任丁文香先生,希望能找到解决办法。因为我是学校派来学习的,现在回不去了,怎么能向学校和系里汇报呢?香先生非常细心,详细地向我解释了系里今年没有组织知识标准化课程的原因。他还真诚地告诉我,如果系里明年开设这门课,他会直接通知我。离开系里时,我拿到了一份香先生的证明文件,上面写着“今年系里没有开设新闻知识标准化课程”。他说这份文件是为了让我向学校和系里汇报,以免“别人”误以为我逃学逃考,那样会很麻烦。他对像我这样的外省学生如此关心,让我非常感动。离开河内时,我感到十分沮丧,一方面是因为我费尽心力远道而来却未能达成目标,另一方面是因为无法拿回预付的房租而感到懊恼。我发誓再也不去河内了。然而,言行一致,回到顺化后,我报名参加了越南文学硕士考试,尽管学院不同意我入学。为了避免去河内,我冒险自费完成了学业。两年后,我收到了越南国家大学河内分校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通知,通知他们开设一个新闻学硕士考试知识标准化课程。信封上写着我的名字,笔迹也正是丁文香先生的。丁文香先生信守承诺,按照两年前的指示,亲自把通知寄给了我。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在距离答辩只剩几个月的时候,我放弃了两年的越南文学学习,请求学院规范知识。

我当时的知识标准化班只有7个学生,大部分都已经工作了。幸运的是,我们班有很多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老师。丁文香老师、杨春山老师、武光浩老师都举止庄重,学识渊博。段香老师学识渊博,见解深刻。至于陈光老师,他的风格就截然不同了。他第一天来上课,嘴里叼着根烟,靠在椅背上,对着天花板吐着烟,说道:“你为什么要来补习,为什么要考硕士?没关系,等你硕士毕业,你就会比我强了。”坐在我旁边的班长在我耳边低语道:“看来他根本不在乎你。”课程结束时,他没有像其他课程那样进行笔试,而是让我们和他进行对话,就像口试一样。然而,这位老师提问的方式也十分古怪,他不仅问与课程相关的知识,还问及新闻、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方面面……在他看来,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就必须无所不知!这位老师评分也相当严格,他仔细地把学生的姓名和家乡记在笔记本上。他说,这样记录可以证明,将来如果有人当上了副部长、部长或总理,那他们肯定都是他的学生,这一点毋庸置疑。他只是在开玩笑,但我们知道,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尊重他的学生。

副教授武光浩博士在K50常规课程的“新闻文本编辑”课上授课

完成标准化课程后,我于2007年至2010年在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我的硕士班共有21名学生,但到答辩时只有15名学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我有机会结识了学院及其他机构和新闻机构的许多老师。老师们传授的知识对于像我这样半个作家半个记者的人来说极其有用且必要。之后,我的硕士论文由武光浩先生指导。浩先生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在他的指导下,我学习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学会了如何严谨地进行学术研究以及在工作中秉持诚信,这些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至关重要。作为导师,他始终希望学生能够获得最扎实的学术知识,并且总是会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住在顺化,离河内很远,所以每次去拜访老师时,他都叮嘱我不要来回跑太多趟,因为太费钱。他让我写完论文后把包裹寄给他,等他修改好后再寄回来。论文答辩那天,我想请老师吃饭以示感谢,但他拒绝了,说我为了写论文和答辩花了很多钱,何必编造故事呢?不如去他家喝茶聊天。听了老师的话,我和另一位女同学被他带到他家,和他聊了一整晚,他还送了我几本书。后来我读博的时候,又去找老师请教,他给我指明了论文的研究方向,还不忘提醒我:读博比读硕士难得多,也贵得多,一定要非常努力。

读博的时候,我有很多选择。很多人建议我去其他院校,因为他们觉得那样更方便更容易。说实话,我一开始很犹豫,所以就买了河内一家培训机构的申请表。但奇怪的是,提交申请那天,我却直接去了人文大学,而不是像原计划那样去那家培训机构。我被分配到了人文大学新闻学院。我曾多次决定放弃,但最终还是去了。这就是我,仿佛我和人文大学新闻学院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缘分。

我的博士班共有7人参加了入学考试,但最后一刻有1人退出。剩下的6人中,我的情况最为复杂,正如系主任邓氏秋香女士所说,是最“离谱”的。因为在最后一刻,我还没有找到导师,而且论文题目也存在问题。秋香女士虽然这么说,但我今天能够成为一名博士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她。她全心全意地指导我补充个人资料中缺失的信息,修改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使其符合提交给委员会的要求。即使这不是她的职责,她也像导师一样帮助了我。如果没有她当时的帮助,我几乎不可能通过那年的博士入学考试。我也衷心感谢那一年博士招生委员会的各位老师。感谢丁文香先生、杨春山先生和阮氏清玄女士,感谢你们的指导和鼓励,让我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学业。我尤其要提及一位始终如一、我无比敬重的老师——丁文香先生。他从我在顺化读新闻专业时就悉心指导我,如今又张开双臂欢迎我成为他的学生,并给予我指导。正因为有了他,我才能成为一名博士生。

现在回想过去,我更加感激老师们给予我的关爱。我知道未来的学习之路会充满艰辛,但我相信,在我接受培训的老师们的真诚付出,将激励我不断前行。谨以此文,向我敬爱的河内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老师们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我衷心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继续他们的“摆渡人”生涯,继续成为一代又一代学生心中美好的榜样。

顺化皇城,夏日一日 - 2015

潘国海

2007-2010年硕士研究生

博士生 2014-2017

顺化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该文章的总评分为:0 分(满分 5 分)

点击为文章评分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