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新发展背景下的越南文化、民族与宗教”研讨会旨在阐明越南发展、现代化和国际融入背景下的文化、民族与宗教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讨会将评估这些领域的现状、变化趋势以及发展政策的影响,并探讨其中蕴含的机遇与挑战。
这也是一次科学论坛,旨在分享经验、研究成果并提出政策解决方案,以促进文化作用、加强民族团结、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为建设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越南社会做出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是一次契机,旨在纪念越南人民80年来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及其成就。
来自越南民族宗教部、河内国家大学下属高校及科研院所、国内科研培训机构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等知名单位的1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黄英俊教授在会议上致开幕词。
学者们认为,在领导革命事业的过程中,我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倡导各民族平等、团结、尊重、互助、共同发展。在国家发展历程中,我党和国家始终依法保障和创造条件,确保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改善少数民族生活作出贡献。
越南有54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统一而又多元的越南文化。特别是,全党、国家和人民在革命的各个时期和阶段都发扬了民族大团结的精神,并取得了胡志明主席总结的“团结、团结、大团结/胜利、胜利、大胜利”的伟大胜利。与此同时,宗教大力促进宗教之间的团结,并将宗教与生活、生活与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宗教与民族”的精神。在本次会议上,国内外科学家和学者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共同致力于新时代越南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会议还收到了来自科学家、研究人员、讲师和研究生的100多篇全文论文。会议结束后,组委会将出版附有ISBN索引的会议论文集,预计于2026年6月出版。
黄英俊教授(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林伯南副教授(越南民族学与人类学协会主席)主持了会议开幕式。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Christina Schwenkel教授发表了题为“漫步探索Truc Bach之声:基于创意城市模式的湖滨地区再开发对性别的影响”的论文。
来自各部委、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许多科学家参加了研讨会。
文化、民族、宗教方面的宝贵研究成果研讨会分为四个专题分委员会,探讨了诸多当前热点问题。在文化分委员会一中,研讨会的发言重点关注了国家发展趋势中的文化特征、文化交流和文化变迁。具体研究课题包括:“基于创意城市模式的竹帛湖滨区重建对性别的影响”、“和平省草溪中古代石像的视觉错觉及其遗产的经济和仪式基础”、“探寻村神修复后的起源——以义安省演州县金露村为例”,以及提升三界母崇拜遗产在旅游发展中的价值。
越南民间艺术协会主席黎红利教授和越南国立大学交叉科学与艺术学院范琼芳副教授共同担任第一小组委员会主席。
在民族分委员会二的讨论环节,研究论文探讨了在发展与融合趋势下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及落实实践等议题。讨论议题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的本土知识制度化、从“分配与支持”向“陪伴与创造”的政策转变,以及西原地区地方民族的文化转型。
科学家在第二小组委员会上讨论
研讨会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和相关人士关注第三分委员会(宗教)的讨论,探讨了宗教与当代生活的变化,以及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宗教发展趋势。值得关注的演讲包括:革新开放时期越南党和国家对宗教的看法和行为的转变;在宗教被视为文化和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对越南推广宗教资源所面临的障碍的评估;以及和好佛教信仰和实践的变化。
杜光雄教授(宗教研究所前所长)和丁红海副教授(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共同担任第 3 分委员会主席。
第四专题讨论会“当代问题”探讨了现代跨学科问题。发言主题包括:“越南新时代的红色音乐、表演艺术和爵士乐”、“越南社会生活中的‘去市场’:当代语境下社会经济空间的转型”以及“人工智能对越南宗教生活的影响”。专题讨论会还探讨了广义省李山岛居民为加强精神保障和文化传承而开展的信仰实践,并对边境地区部分民族的发展成效进行了评估。
阮氏贤教授(越南国立大学交叉科学与艺术学院)和黄锦副教授(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共同主持了第 4 小组委员会。
在讨论中,专家们不仅聚焦越南民族和文化的传统与当代,还放眼未来,清晰地指出了越南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组委会还表示希望国际科学家能够继续陪伴越南走在保护和弘扬文化特色的征程上。
越南民族学与人类学协会主席黎巴南副教授博士在会议致闭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