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艺术,尤其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至今依然清晰可见。他的作品不仅提出了普世的哲学、伦理和精神问题,也开辟了互文性的新领域。因此,将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的问题与其作品中产生的互文性相结合,可以为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遗产开辟新的视角。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来自不同国家、文化和宗教的导演、作家如何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今时代的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作为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系列活动的一部分,电影《我的爱》的放映和科学活动“当陀思妥耶夫斯基‘来到’亚洲:文学和电影中的互文之旅”旨在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遗产在亚洲接受的一个方面——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活力以新的文本形式、新的生命形式、在祖国以外的新土地上得以延续。
在活动上,河内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文学系主任范春石副教授博士表示:“我们非常荣幸能够举办此次特别活动,以期加深人们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价值观及其在文学界乃至整个艺术界的影响的理解。在当代生活中,我们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仍然活在越南人民的心中,继续产生着影响,并获得了非常独特的反响。”
出席活动的俄罗斯科学文化中心河内分部主任VVStepanov特别赞赏了此次活动的意义:“河内国家大学和越南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的活动尤其有助于增进越南和俄罗斯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与合作。”
本次活动放映的电影《我的爱》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夜》。在讨论环节,演讲嘉宾和来宾探讨了改编这部小说的潜力、改编过程中的变化、电影的语言运用等议题。
据本次活动的发言人、河内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文学系的黎氏俊硕士介绍,“《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短篇小说领域改编次数最多的作品。”黎氏俊硕士认为,这部作品的改编潜力源于多方面:主题的普世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情节简洁却逻辑严密,以及题材的开放性和非传统性。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事可以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文化。”本次活动的嘉宾、副教授范嘉林博士补充道,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改编潜力在于其作品中对俄罗斯女性灵魂的刻画。“人们需要被爱,需要被同情,需要被分享。正是这种独特的女性特质提升了人们的境界。”
在讨论电影《我的爱》时,本次活动的演讲嘉宾,胡志明市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文学系副教授陈氏芳芳博士表示,除了成功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的爱情故事外,这部印度电影还重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著名的“梦想家”形象:“梦想家形象出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中。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时代一个突出的人物形象:他们渴望行动,渴望生活,但却软弱温顺。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时代的都市人物,也反映了当今都市人面临的问题。”

活动嘉宾陶俊英副教授博士也分享了电影《我的爱》和短篇小说《白夜》提出的爱情伦理问题:“导演桑杰·里拉·班萨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非常关注爱情伦理问题。而这一方面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代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互文性的角度解读电影《我的爱》时,演讲嘉宾和特邀嘉宾强调了该片的全球本土化特征。这在当今艺术界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趋势,即将本土元素与国际元素相结合,使二者“彼此之间产生非常本土化的和谐感”。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在亚洲的接受情况,河内国家教育大学文学系副教授杜海峰博士指出,这位俄罗斯作家作品中蕴含的悲悯之情是吸引导演改编其作品的因素之一。此外,佛教精神和“美拯救世界”的人文主义理念也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强大影响力有所贡献。杜海峰副教授还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作家阮辉捷作品的影响。
在主持人阮氏如庄博士(河内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文学院)的巧妙引导下,以及演讲嘉宾和来宾们深入的讨论中,近300名观众连续5个小时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本次活动。活动结束后,许多观众向组委会表达了感谢,感谢他们组织了一场“非常有趣且意义非凡”的活动。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不仅存在于他所处的时代,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续,成就了他的“永生”;正如本次活动组委会主席阮氏秋翠博士所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世界非常广阔,而且它一直在扩展,并启发着人们去发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