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逝,战争已成往事。但两次抗战的伤亡、痛苦和遗留问题依然存在,深深地烙印在许多越南人民的生活和灵魂深处,沉重地压在他们身上。两次战争后,许多家庭陷入苦难,失去家园,失去亲人。有些孩子虽然并非生于战火,却依然承受着身心的创伤。还有许多老兵,每逢天气变化,都要忍受难以忍受的痛苦。
胡志明主席生前曾说过:“战争伤残军人、患病军人、军属和烈士家属都是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因此,我们有责任对他们感恩戴德,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我们应该把关爱伤病军人视为人民的责任,而不是慈善行为。”多年来,秉承“饮水时要记住水源”、“吃水果时要记住种树的人”的教诲,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党委、董事会、工会执行委员会以及全体干部公务员始终重视感恩工作,关爱受伤军人、烈士家属、革命贡献者家属……采取了切实有效的行动,例如定期探望和鼓励在校工作的受伤军人、患病军人、军人家属、烈士家属,并在7月27日、12月22日和农历新年等节日直接前往河内、北宁、富寿、河南、宁平、太平等地的重伤军人护理中心,向受伤军人、烈士家属表达感恩、慰问和鼓励。
除了关注政策受益者外,学生会还定期组织学生会干部和成员参观全国各地的历史革命遗址,例如:山罗、宣光、太原、谅山、宁平、清化、义安、河静、广平、广治……以此培养学生会成员的爱国主义精神、铭记历史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意识。
秉承父辈兄弟为建设和保卫祖国而奋斗的理念,本校这一代干部和公务员始终为先辈的伟大牺牲感到无比自豪和感激。这种自豪体现在对英勇烈士、受伤战士、为革命做出卓越贡献的家属的感恩之中,也体现在对培养和造就既具有革命热情又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的奉献之中,他们致力于建设和保卫祖国,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力量。
“报答恩情”的工作,尤其是学校工会的“报答恩情”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人道主义活动,它既能分享和鼓励政策受益者,又能对每个工会成员进行深刻的教育。
值此第66届伤残军人烈士纪念日之际,7月27日,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工会组织了一个官员代表团,前往河南省的廉甘和维仙两家伤残军人护理中心参观并赠送礼物。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代表团抵达时,迎接他们的是一群身着绿色军装、胸前佩戴勋章和徽章的重伤战友,他们并排坐在轮椅上,一字排开。士兵们熟练地操控着轮椅,缓缓地沿着中心的小路驶入大厅,这一幕令我们百感交集——既英勇无畏,又庄严肃穆,令人无比动容。这正是军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始终坚定不移、纪律严明、意志坚定的形象。
维进伤残军人护理中心主任阮生雄先生介绍说,该中心成立于1957年。鼎盛时期,中心曾收治近500名伤残军人,他们来自越南南北各省,都是在抗法抗美两场战争中受伤的。目前,中心仍在照料60名伤残军人。中心的大部分伤残军人需要使用轮椅。许多伤残军人曾遭受化学毒害,丧失了生育能力。还有一些伤残军人残疾程度高达97%,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困难。
最珍贵的是,尽管生活条件并不优越,护理中心的员工和受伤的士兵们却非常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医生和护士们全心全意、悉心照料着每一位受伤的士兵,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对于饱受磨难的士兵来说,护理中心就像一个家,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许多女孩在这里与受伤的士兵相爱并结为伴侣。有些家庭三四代同堂,共同生活在护理中心,堪称文化典范。
表达感恩是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工会的年度活动之一。但每年,当我们再次与祖国的英雄儿女们相聚并表达感恩之情时,我们依然会为他们的痛苦而心痛,并为那些“残疾但并非无用”的人——那些日夜与伤痛抗争,却依然对党抱有坚定信念、忠于祖国的人——而感到由衷的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