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会议旨在介绍和表彰几代艺术家对越南电影的重要贡献,同时搭建一座桥梁,拉近年轻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会议嘉宾包括人民艺术家导演邓日明、功勋艺术家导演友梅和功勋艺术家明珠。他们都是为越南电影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艺术家。
在交流活动开始前,放映了导演邓日明(Dang Nhat Minh)的电影《不要燃烧》(Don't Burn),这部电影“温暖”了学生们的心灵。感受到年轻人对这部电影的热情喜爱,邓日明导演深受感动,他说:“这是我电影生涯中最珍贵、最无价的礼物。年轻观众的喜爱让我对越南电影的未来更有信心。”
这位资深电影人在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表示,他进入电影行业完全是偶然。他出生于首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著名教授邓文五,兄弟姐妹都从事医疗行业。他被安排学习俄语翻译。这份工作让他很快接触到世界各地电影的大量资料。通过为在越南上映的苏联电影进行翻译,他有机会接触到苏联和世界电影,并由此积累了电影艺术的初步知识。尽管从未接受过任何电影专业训练,但凭借其天赋、热情以及对国家文化和人文价值的热爱,邓日明很快成为越南电影界的领军导演之一,其一系列影片荣获众多国内外重要奖项,例如:《十月何时到来》《番石榴季》《河上的女孩》《1946年的河内之冬》《想念乡村》《归来》《不要燃烧》……邓日明导演的电影因其运用电影语言,以日常、细腻而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再现生活,并蕴含丰富的诗意和人生哲理而备受赞誉。他电影中的人物常常揭示出人类灵魂深处隐藏的思想和情感,并拥有强烈的生命渴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上映的电影《十月何时来临》被誉为越南电影的经典之作,曾荣获1985年第七届越南电影节金莲花奖、1989年亚太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8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和平委员会荣誉证书、1985年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并被CNN评选为有史以来最佳亚洲电影之一。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导演邓日明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使用一台老旧的摄影机拍摄完成这部电影的,而且由于摄影机损坏了多卷胶片,他不得不多次重拍。
当一位学生问他:“您认为拍出一部成功电影的秘诀是什么?”导演幽默地回答说:“那就是拍电影的时候,完全不要去想奖项。”导演分享说,拍电影时,他只会思考如何才能最好地表达电影的内容和理念:“拍电影的时候,我就像进入了一种恍惚的状态,总是想着如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有时候甚至连吃饭喝水都顾不上……”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导演邓日明认为,他电影的成功归功于他运气好,找到了适合角色的演员:“如果不是演员明珠,没有人能比他更好地诠释《河上的女孩》中的月这个角色;如果不是胡梅,他也不会把《十岁什么时候来?》中的康老师这个角色演绎得如此成功。”
功勋艺术家明珠(Minh Chau)——这位以“眼神灵动”著称的才华横溢的女演员——也分享了她对表演的热情:“光有热爱是不够的,要想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尤其是在表演领域,你需要真正的热情,为之奋斗终生,为每一个角色倾注心力。” 明珠凭借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而声名鹊起,她曾凭借在电影《河上的女孩》和《玩沙的女人》中饰演月(Nguyet)一角荣获最佳女主角奖。近年来,她也因出演多部热门电视剧而为观众所熟知,例如:《剩余》、《阮氏明开》、《省委书记》……在粉丝眼中,明珠不仅才华横溢,更拥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银幕美貌。即使事业已臻巅峰,她仍然渴望挑战更高难度的角色。
她说,有时当演员生活拮据时,她决定暂时息影,三年不拍电影,另谋生路。“但后来我对表演就像上瘾一样,无法自拔,最终带着更加炽热的热情重返影坛。”——明珠谈及她演艺生涯的起伏跌宕。
第三位嘉宾——功勋艺术家、戏剧电影大学导演系副主任许梅——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他对电影的热情。他曾因在电影《过去的武岱村》中饰演老师秋,以及在电影《十月何时来临》中饰演老师康(并凭借此角色荣获1985年第七届越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而声名鹊起。在演员生涯取得成功后,许梅功勋艺术家选择了另一条与电影更紧密相连的道路——成为一名导演。最近,他执导的电影《梅古柴》荣获第十七届越南电影节银莲花奖(2011年12月)、越南电影协会金风筝奖(2012年3月)以及国防部颁发的优秀战争题材电影荣誉证书。
当被问及“先当演员再当导演是优秀演员的普遍规律吗?”时,他回答说:表演是一份充满乐趣的职业,对于那些选择成为演员的人来说,很难放弃。但他自己,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表演生涯并向众多导演学习之后,渴望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将自己认同的人生哲学融入其中。因此,他转而学习导演,并在不再年轻的时候开始了这份既新颖又充满吸引力的工作。这就是他如何保持对电影的热爱——这或许并非大多数演员的道路,但却是他个人的最佳选择。
除了讲述个人经历和职业生涯故事外,学生们还向艺术家们提出了一些“热门”问题,例如越南电影目前面临的困境、观众口味的变化如何误导了许多电影人、新旧电影制作方法之间的差异……
功勋艺术家明珠坦言:她那一代的艺术家和同辈人只会拍电影,认为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不受金钱诱惑。如今的年轻人有更多选择职业的机会,但并非每个人都敢放弃一切,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
导演邓日明分享了他的观点:“对我来说,拍电影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为了艺术,另一种是为了商业。” 目前,许多电影人为了盈利而拍电影,最大限度地迎合大众口味,制作出缺乏人生价值的电影。这极其危险,因为它会毁掉整整一代观众,让他们不知道该相信什么,该珍惜什么人生价值。
这位著名导演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完全取决于年轻观众,他们拥有知识、理解力和感知美的能力。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的学生将是越南电影的未来观众——他们会拒绝庸俗的电影和肤浅的拍摄手法,从而迫使电影人更加认真严谨地进行创作。
这次交流以许多学生的遗憾告终,因为艺术家们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答。但可以肯定的是,艺术家们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对角色的投入,以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追求电影梦想的经历,都将为年轻人的人生带来宝贵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