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诗歌历史(Huu Dat 的史诗《万日战争》的印象)

星期四 - 2016年12月15日 00:30
阮友达副教授博士现任社会科学人文大学(河内越南国家大学)语言学院越南语言学系主任,是数十部语言文学研究著作的作者。此外,还有一位作家,友达(笔名),是数十部作品的作者,涉及诗歌、戏剧、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多种体裁。作家友达的史诗《一万天战争》(2015年人民警务出版社出版)受到各界读者的热烈欢迎,是作家丰富文学遗产中的亮点。2016年12月19日下午2点,社会科学人文大学将举办作家友达史诗《一万天战争》推介会。届时,将有众多朋友、同事以及大学众多学生出席作家Huu Dat作品的发布会。我们的文章,如同一束鲜花,献给作家Huu Dat老师。
Một thiên lịch sử bằng thơ (Ấn tượng về trường ca Cuộc chiến mười ngàn ngày của Hữu Đạt)
诗歌历史(Huu Dat 的史诗《万日战争》的印象)

历史与文学

历史并非文学。当然。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历史与文学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互呼应,相互阐释。不妨以当代文学为例,使其更贴切、更容易理解。奠边府战役“以红色花环和金色历史”结束(苏有朋),这一历史性战役很快被虚构化,人层层递进(1955年)作者:Tran Dan,最后的高潮(1960年)作者:Huu Mai。胡志明战役和1975年的全面胜利,在Khuat Quang Thuy的小说中得以重现(在旋风中,1977),阮志焕(75年他们就这样生活,1979)。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纪实小说战争记录 1-2-3-4.75记者陈梅杏(Tran Mai Hanh)于2014年创作的小说《胡志明战役》(Ho Chi Minh Campaign)讲述了历史性的胡志明战役以及世界末日——越南共和国政府的垮台。这部作品为作者赢得了两项享有盛誉的文学奖项(2014年越南作家协会奖和2015年东南亚文学奖)。该书已多次再版,累计发行量达10000册(对于当今的作家来说,这已是梦寐以求的数字)。战争期间的一些重大战役也被改编,例如士兵的足迹作者:Nguyen Minh Chau(关于 9 号公路 - Khe Sanh 战役),常德阮宝、长江(关于上德战役)等作品。在探讨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国家政治真理出版社出版了这部史诗纪实小说的全部17卷(共9000页)。时间线作者邓廷鸾。该系列丛书重现了越南人民从1954年到1975年抗美救国的历史历程。该系列小说的亮点在于其“全景式”结构(从战壕到指挥部,从宏观到微观,对战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当然,作为一部小说,其虚构部分还不够成熟。但丰富的素材赋予了该书全景式的风格(“全景“正义战争”是描写革命和正义战争的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纵观诗歌领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印记——革命和战争以诗歌语言,在诗歌的主流——长诗、史诗——中被重现。在构想1945年以来的现代文学史时,这些作品是不可忽视的,例如:三十年的党内生活作者:To Huu,鸟儿之歌秋盆节欲望之路阮科艳,师史诗作者:阮德茂,闪电形国家作者:Tran Manh Hao,草地上的脚印作者 Thanh Thao,在太阳上投下阴影作者:Tran Anh Thai,通往城市的道路据作者杜权统计,至今为止,描写近代革命、战争变迁的越南史诗共有150首。

另一首革命诗歌

我们已经看到电视历史由美国电影人制作的关于越南战争的电影。文件层出不穷。但美国人赋予了这份文件生命。从那份灵感中,我想呼吁万日战争作家 Huu Dat 所著的《诗歌历史》是一部“诗歌历史”。

但写长诗需要一个前提——拥有……坚实的基础(不同于写四行诗、六八格律或七言八行格律)。相比之下,长诗作家必须拥有丰富的资本,就像写出数千页长篇小说的人,而不是写出五页或最多几十页的短篇小说的人。如果你像我们一样认识作家友达很久,就会发现他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就一直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文学创作。可以说,在几十年的生存和写作中,友达积累了丰厚的资本。他将这些资本运用到戏剧、诗歌、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研究和批评中。但正如上文所述,写长诗需要坚实的基础。这当然是肯定的。但这种资本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呢?两者都有。这一点可以通过作家友达的案例得到印证。但许多实力雄厚的人,仍然无法“追赶”或“融入”史诗这种“重炮”文学体裁。为什么?因为他们缺乏一个根本要素——伟大的灵感。我们称之为“文学精神”。它必须具有雄鹰的精神,而不是麻雀的精神(虽然如果烤着吃,麻雀肉会更美味!)。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诗歌去往何处?我们曾经解释过,当代诗歌(尤其是青年诗歌)的困境,主要源于人文精神的缺失。如今的诗歌缺乏人文关怀,只注重挖掘狭隘自私的自我,完全脱离了自我。它充斥着肤浅的痛苦、悲伤的情感和强颜欢笑。正如诗人友盛所说,青年诗歌擅长为自己“绣花”,却不擅长为他人“缝补”。

史诗万日战争作家友达的作品属于主流文学,深受“文学氛围”的启发。当然。需要补充的是,创作一部史诗需要指挥家的素质,而不仅仅是音乐家。指挥家的作用体现在组织结构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这是成功创作一部如此规模和意义的史诗的首次突破和最终完成。万日战争。尽管正如艺术思维理论所表明的那样,结构是一个形式要素。但在艺术中,形式和内容就像一张纸的两面。史诗的结构特征万日战争它是什么?姑且称之为“主题串连”。如果我们审视这首史诗十二回的内容,就能清晰地看到一个特点——回望秋日/九年抗战/永驻奠边府/当我们长大/历史交锋/母亲/大学/村庄/最后一战/国家变迁/挑战/我们这一代人”。那么,如何将这十二回串联起来,用什么“胶水”呢?单纯用形式元素来串联史诗的各个部分是不可能的。需要有一个像“红线”一样贯穿始终的主旨。我认为贯穿其中的“红线”就是“回望秋日”(第一回的名称)。那就是对全民族独立自由的渴望(正如胡主席所说,“没有什么比独立自由更珍贵”。)越南封建王朝末代国王保大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一个独立国家的公民,比做一个奴隶国家的国王更幸福。这句话是他在1945年退位时说的,当时他把国玺和剑交给了革命政府。在东海波涛汹涌的今天,“从海上就能看到祖国”,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更加炽烈。伟大的俄罗斯作家高尔基的名言永远不会过时:“英雄的时代需要英雄的艺术”。长诗万日战争作家 Huu Dat 的作品可以说属于“英雄艺术”流派。

艺术实验

艺术接受探索和实验,即使失败。艺术创作领域必须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但必须立即指出,近期一些“诗歌团体”(例如“天马诗社”或“张嘴诗社”)的探索显然不可接受,因为它偏离了真善美的轨道。最近,诗人陈光贵尝试了五行诗(他最新的诗集名为《姓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越南五行诗和两行诗一样好吗?俳句日本与否仍需时间来判断。

让我们看看作家 Huu Dat 如何在史诗中尝试诗歌艺术。万日战争。首先,在这首史诗中,作者尽量减少“叙事”。因为如果作者偏向叙事,作品就会变成一首“长诗”,而不是一首“史诗”。但或许作者主要致力于设计一种名为“画意诗”的诗歌类型。在之前的诗集中旅行(2014)作家友达开始尝试这种画意诗。但必须承认,他仍然谨慎,并非真正自信。这只是探索性的。至于长诗万日战争作家友达更加自信,将画意诗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他意识到这种新形式可以承载传统的内涵(新瓶装旧酒!?)。画意诗,正如作者所说,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游戏”,更是审美信息。其“意义”是隐晦的,蕴含着人生哲理。这首史诗中有多少意象?有公社屋顶、铜鼓、铜香炉、古花瓶、干草堆、罐子……等等,数不胜数。

作为一名资深读者,我与作家友达一致认同这部史诗的核心思想:“这些象征和隐含的意义,旨在揭示这场战争是两种文化的对抗。其中,越南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国家,它以美国式的现代手段和武器战胜了务实文化。”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接受这部史诗。万日战争从文化视角审视作家友达。如此一来,我们便能窥见作者广阔的创作视野。将文学范畴置于文化范畴之中,我们便能更清晰地看到每位作家的创作路径和风格。这是因为作家的文化修养是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虽然作家的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但作家的文化修养却面临下滑的风险,为什么呢?!)。

我想谈谈作家 Huu Dat 的越南语行为(行为是衡量一个人文化底蕴的基本特质之一)。不要以为文学老师或语言学家在写作时会“完美无瑕”地运用他们的母语——越南语。我认为,现任越南语系(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语言学院)系主任的作家 Huu Dat 不会在词汇和短语方面做到完美无缺。目前有近 300 位作家曾经或现在都是教师。但据我所知,他们的词汇和短语仍然不够完美。我随机摘录了一些第六章在史诗中万日战争-母亲们阐明作家 Huu Dat 对越南语的处理。我们最伟大的母亲,生养了我们,奧科妈妈!但那只是传说。有一个无限的灵性母亲实体,越南妈妈……但这亦是精神层面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母亲,平凡而伟大:“创造铜鼓舞的母亲/她们的心像稻秆一样平静温柔/当敌人在夜里来临时,她们依然屹立在主人的位置。”还有:“辛勤耕耘四千年的母亲/每一滴汗水都铸就了历史的篇章/她们没有文字,却用树叶创造了文字/一代代流传的民歌。”写到母亲,不禁会这样总结:“每一寸土地都是一滴血/每一个生命都是多少泪水/母亲的背脊弯下,扛起祖国的两端/才形成了一条S形的山河。”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母亲时使用了许多动词(生育、生产、携带、制作、跳舞、生育、贡献、传承、携带、持剑、歌唱、养育子女、梦想、欢笑、漫步、摇曳、蜕变……)。而且不仅仅是第六章整部史诗充满了动词。动词营造了时代氛围:“一日抵二十年”,“革命是人民的节日”。动词也为节奏增添了韵律(韵律)的史诗。沸腾、急促、激烈的节奏。并不断向前推进。这是一个简洁、感人、回响的篇章。第六章诗篇以这句令人回味的诗句结尾:“啊,祖国!一千年过去了/没有母亲/诗人和英雄们在哪里/母亲——她儿女的依靠/为了国家/瘦弱的身躯已化作山河的形状。”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在阅读这首长诗时万日战争作家 Huu Dat 不能不关注这一重要方面。

结论

有人说得对:“书写人生历史的不是历史学家,而是作家”。旅行(2014)仍然深深浸润着抒情的“我”,但这是一个个体的“我”,带着一丝世俗的孤独,万日战争是一次“蜕变”。这部作品气势恢宏、英雄气概、全景式的叙事和文学氛围,如果可以这么说,它堪称作家友达文学遗产中的“巅峰”。他创作了数十部涵盖各种体裁(戏剧、诗歌、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作品。但在我看来,这部史诗万日战争正好展现了作者的写作能力和才华。或许我读Huu Dat作家的作品时,看法和很多人不一样。我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河内,2016年12月

编剧 裴越胜

作者:编剧 裴越胜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单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