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楼三楼礼堂可容纳近200人,语言学系、文学系和越南研究系的师生们挤满了会场。出席讨论会的还有资深教师、历史学高级教授武阳宁,校长范光明教授,以及文学系、语言学系、历史系、哲学系董事会代表、学校退伍军人协会代表,还有来自中央和河内的多家报社和广播电台的代表。
讨论伊始,范光明教授向史诗作者友达以及所有参与讨论的教师、发言者,特别是学生听众表示感谢。校长指出,学生在讨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认为,此类讨论形式将有助于培养一代又一代学生的理想,使他们——国家的未来主人——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国家光辉的历史。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范光明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表了讲话。
关于史诗形成过程的自白——历史一万天战争教师兼诗人许达坦言,他的创作灵感源于越南民族的英雄历史。他这一代人出生并成长于两场战争之中,越南人民的牺牲、苦难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他,使他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作为一名诗人,同时也是一名教师,他向那些在那个时代浴血奋战、为驱逐法国和美国两大帝国做出卓越贡献的父辈和兄弟们表达了由衷的感激之情。一万天战争本书共分 12 章,从“秋季的憧憬”(第 1 章)开始,依次为“全国抵抗日”(第 2 章)、“奠边府永存”(第 3 章)、“当我们长大”(第 4 章)、“历史性的对抗”(第 5 章)、“母亲们”(第 6 章)、“大学”(第 7 章)、“乡村”(第 8 章)、“最后的战斗”(第 9 章)、“国家转型”(第 10 章)、“挑战”(第 11 章),最后一章题为“我们的世代”(第 12 章)。

参与讨论的发言者来自文学系、历史系和语言系,他们主要探讨了友达史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成功之处。历史学教授武阳宁表示,友达的史诗以其引人入胜、令人难忘的诗句,堪称传递历史教训的最佳方式。讲师陈兴则着重分析了友达史诗在形式上的成功,着重探讨了其图像诗的结构和写作风格。阮春华副教授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史诗中的意象体系象征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诗人正是通过这套象征体系,传达了越南人民的胜利是民族文化战胜殖民文化和美式实用主义文化的胜利。这正是友达图像诗的深意所在。范清雄副教授则将英国的视觉诗歌与友达史诗联系起来,并肯定了其在视觉诗歌方面的成就。一万天战争胡达的诗作构思精巧,这本身也是作者的一大成就。裴越胜老师强调,他喜欢胡达诗中亲切低语般的语调和饱含深情的诗句。范光龙副教授并没有直接探讨这首史诗,而是通过与一些美国人进行外交访问期间的趣闻轶事,讲述了双方如何理解彼此的战争,从中他领悟到战争文学的种种贡献。一位学生代表,一群坐在学校里的年轻人,除了感受到这首史诗的魅力之外,也通过胡达老师的诗歌表达了当代年轻人对国家英雄历史的感悟。

裴越胜老师对阮友达博士的诗歌进行评述
政治与学生事务系主任、资深人士阮光柳博士表示,虽然他对这部史诗了解不多,但通过阅读和聆听讨论中的观点,他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才华。作为政治与学生事务负责人,同时也是此次讨论的直接组织者,他再次强调,这对河内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来说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活动。

阮光柳博士评史诗《万日之战》

参加研讨会的代表们与阮友达博士合影留念。
作者:Tran Hinh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