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革命成功,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但年轻的独立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法国殖民者的卷土重来。1945年9月23日夜,西贡爆发枪战,随后蔓延至南部和中南部地区。1946年12月19日起,战火蔓延至全国。这场持续九年(1945-1954)的战争是越南与法国之间的战争,是刚刚获得独立的前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帝国再次入侵的斗争。然而,所有列强——法国、英国、中国——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了这场战争。1本文探讨了美国和苏联对越南战争的态度。

1. 法国殖民者决定重新占领印度支那。
二战爆发后,法国不得不逐步屈服于日本法西斯军队的要求,后者不断深入入侵印度支那。1945年3月9日夜间,日本发动政变,逮捕了总督德库,并逮捕了整个法国政府,直接接管了印度支那。两周后,3月24日,法国人民抵抗运动领袖戴高乐将军宣布法国将重返印度支那,建立一个由五个地区(越南北部、中部、南部、老挝和柬埔寨)组成的印度支那联邦,作为法兰西联盟的一部分;建立一个由法国总督领导的印度支那政府;选举一个由印度支那法国人民参与的议会,该议会仅有权讨论经济、税收等事务,外交事务则由法国决定。因此,本质上,二战结束后,法国当局仍然主张在印度支那恢复殖民统治。
为了实施这项计划,4月17日,戴高乐决定动员军事力量,组建由勒克莱尔将军指挥的法国远东远征军,派往印度支那。勒克莱尔前往印度会见英国驻印英军司令,表示愿意协助法军重返印度支那。为了落实这项计划,日本投降后,戴高乐立即着手重组印度支那的指挥机构,任命海军上将达尔让利厄为高级专员,并指示其“首要任务是恢复法国对印度支那联邦领土的主权”,同时任命勒克莱尔将军为远征军最高统帅,负责“采取一切必要的军事措施恢复这一主权”。2与此同时,戴高乐前往英国和美国进行外交游说,请求两国政府支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的计划。戴高乐将军在华盛顿宣称:“法国在印度支那的立场非常简单。法国重申,它将重新夺回印度支那的主权。”3当记者问及法国在印度支那问题上是否还有其他意图时,这位将军傲慢地回答说:“不,我们将重返印度支那,因为我们是最强大的。”4。
2. 大英帝国帮助法国重返印度支那
根据盟军三国元首:杜鲁门(美国)、艾德礼(英国)和斯大林(苏联)签署的《波茨坦协定》5在印度支那,英国军队将从南方进入,中国国民党军队将从北纬16度线以北(经岘港)进入,以盟军的名义解除日本军队的武装。
8月22日,河内人民发动全面起义夺取政权三天后,一架从印度加尔各答起飞的英国飞机秘密运送了两名“法国共和专员”:塞迪尔成功空降交趾支那,梅斯默则空降北岐,后被越南民兵俘虏。9月中旬,格雷西将军率领的英军登陆西贡,其中混杂着法军部队。在西贡,格雷西释放了被日军俘虏的法国人,这些人成为驻越法军的补充兵力。9月23日夜,法国殖民军在西贡开火,再次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
英国全力支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的原因是,英国在大陆上拥有众多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在亚洲,英国拥有印度、马来亚(当时包括新加坡)、缅甸(今缅甸)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因此不希望越南的动荡局势影响到英国统治下的国家。
10月8日,英国和法国在伦敦签署了一项临时协议,英国政府将北纬16度以南地区的行政和司法管辖权移交给法国。英国首相艾德礼公开宣布了英国对印度支那的政策,其中包括三点:1)英国政府支持法国重新占领越南;2)英国承认西贡的法国政府;3)将南越的管辖权移交给法国。上述内容意味着,一旦英军完成解除日军武装并撤离,法国自然将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由此,英法之间的勾结实际上已经拉开了越南战争的序幕。

3. 中国和法国背着越南做出妥协
根据《波茨坦协定》,蒋介石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军队将以盟军的名义进入北越,解除日军武装。这令法国政府担忧中国意图占领印度支那。为了安抚法国,重庆市政府总理宋子文于9月19日在巴黎会见戴高乐时承诺,中国对印度支那没有领土野心,并表示如果可能,中国愿意支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610月10日,宋子文在重庆会见越南高级专员达让柳时也重申了这一承诺。蒋介石也曾宣布过上述内容,后来陆汉将军在河内启动仪式上也正式表态。事实上,他们的最初计划是利用越国和越族的傀儡部队夺取政权,而无需公开占领和统治越南。
但中国局势急转直下。二战结束后,国民党(蒋介石)和共产党(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合作迅速破裂。1946年6月16日,两党内战爆发。蒋介石政府正准备应对从北方涌来的共产党军队,因此愿意在印度支那问题上与法国妥协。另一方面,中国也想利用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的意图,提出条件,要求法国归还清朝根据1900年至1903年签订的条约割让给法国的权利。经过1945年10月在重庆的谈判,1946年2月28日,法国大使雅克·梅里埃和中国外交部长王世杰签署了《中法条约》。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法国将上海、天津、汉口、广东(包括广州衙)的租界和势力范围归还中国;切断并归还了途经该地区的河口至昆明段海防至云南铁路;经海防港进出口的中国货物免税。2)法国获准向北越派遣军队,以接替1946年3月15日至31日期间撤离的中国军队(但实际上,直到10月底才完全撤离)。法国每月预付6000万印度支那皮亚斯特(共计7个月)作为中国军队调动的款项。3)中国将武装驻河内的5000名法国平民(此事保密,未对外公布)。7。
因此,中法双方签署了《中法条约》,却完全无视了越南人民的利益。重庆当局为法军重返越南敞开了大门。然而,胡志明领导的、得到人民支持的政府的存在,迫使法国若想向北越派兵,就必须进行谈判。正因如此,法国驻越代表圣特尼与胡志明主席进行了长期谈判,最终于1946年3月6日签署了《初步协定》。
4.面对法国的阴谋,美国从反对转变为“中立”。
在世界大战肆虐之际,戴高乐将军竭尽所能动员国际社会帮助法国重返印度支那。1943年9月18日,戴高乐致函英国(丘吉尔)、美国(罗斯福)和苏联(斯大林)领导人,提议“法国军队参与解放印度支那(摆脱日本法西斯统治)”。然而,法国的提议遭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反对。罗斯福曾宣称:“法国统治印度支那一百年后,当地人民的生活依然和以前一样糟糕”,并建议建立一个国际托管机构,帮助当地人民在一定期限内(可能是20-30年)走向独立。8针对英国提出的支持法国的提议,美国总统强调:“法国已经榨取印度支那100年了。印度支那人民有权享受更好的生活……我不希望任何法国人重返印度支那。”9但后来,由于英国和法国的游说,美国的立场有所软化。1944年8月,美国就战后附属领土问题提出了一项新方案,根据该方案,国际托管制度仅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建立:a) 该领土仍在国际联盟的管辖之下;b) 该领土在战争期间被敌方占领;c) 该领土由负责行政管理的国家自愿置于托管之下。10。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总统逝世,哈里·杜鲁门继任总统。5月初,纳粹德国投降,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只剩下消灭日本法西斯主义这一项任务。这一目标在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上确定。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5年8月11日,法国政府抓住这一契机,向美国、英国、中国和苏联这四个大国发出照会,请求在盟军停战委员会中拥有代表,并在盟军指挥官身边派遣军事代表。戴高乐希望借此提升法国的地位,重新获得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法国因维希政府在战争期间向德国投降而失去了这一地位。然而,这一请求并未被接受。
8月14日,巴黎政府驻重庆代表佩克霍夫将军请求派遣5000名法国士兵加入盟军,协助解除印度支那日军的武装。三天后,他得到答复:“可以允许5000名法国士兵返回印度支那,但必须置于中华民国将军的指挥之下。” 这令法国难以接受。8月28日,法国驻美国大使提议,由英国负责解除印度支那全境日军的武装,或者由北方的日军将领在中国境内举行投降仪式,而南方的投降仪式则由法国以英国的名义接受(!)。以上事实表明,解放后的法国领导人戴高乐没有出席雅尔塔和波茨坦这两场重要的盟国会议,法国也不被视为拥有解除投降国武装权利的战胜国。因此,法国的“倡议”仅仅是为了恢复其作为大国的声望和地位,参与盟军活动,并参与印度支那的战后工作,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8月30日,美国国务卿回复称,法国不能违背波茨坦会议决议,但可以与英国达成协议。同日,美国驻重庆大使收到美国国务院的通知,表示如果法国和中国能够达成协议,华盛顿完全同意。因此,随着杜鲁门政策的转变,美国的态度变得模棱两可,实际上是将球踢给了英国和中国,为法国重返印度支那敞开了大门。10月28日,杜鲁门在发表美国外交政策讲话时,以《联合国宪章》中关于国家平等的笼统措辞提及了印度支那问题。
8月22日,戴高乐前往华盛顿会见美国总统杜鲁门。会晤气氛并不融洽,戴高乐感到法国没有被当作一流大国对待,而杜鲁门则怀疑法国正寻求与苏联建立关系。然而,法国领导人并未像罗斯福时期那样遭遇强烈反对,而是态度犹豫不决,语气含糊。美国转而采取所谓的“中立”政策,最终为法国重返印度支那敞开了大门。美国国务院在致其驻重庆大使的电报中宣布:“美国既不反对也不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重建统治。”11并发布指令:“美国驻越南代表必须保持绝对中立。”12在越北基地与越盟阵线一起参加活动的美国“鹿队”队员奉命逐一撤离。
因此,戴高乐在克服来自美国方面的阻碍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5. 苏联——沉默并不难理解
根据《波茨坦协定》,苏联军队进入了北纬38度线以北的地区,美国军队进入了朝鲜半岛南部,因此在越南,苏联只派代表参与盟军的行动。苏联代表是斯特凡·索洛西耶夫,一位上校军衔的莫斯科政治官员,精通英语、法语和日语。
关于苏联对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的意愿的态度,索洛西耶夫表示:法国必须采取逐步撤军的方式,不能主张恢复到以前的样子。但越南尚未做好完全独立的准备,仍然需要一个大国的保护。在西方主要强国中,法国仍然是最有能力重建越南并帮助越南人民建立自治政府的国家。至于苏联的角色,“苏联的干预将与英国和法国的传统利益发生冲突,而这些利益目前并不符合苏联的最高利益。”13当时苏联的首要任务是克服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并提升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因此,苏联不愿触及英国和法国的殖民统治,尤其是在1944年12月,苏联与法国签署了一项条约,规定两国互不结盟对抗对方。14这就是为什么尽管胡志明主席致信包括苏联在内的盟国领导人,苏联却对越南的变革保持沉默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苏联派驻盟军代表团的代表“与越南革命政府没有任何联系”。15。
深入探究,这种态度或许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第三国际与阮爱国之间围绕民族主义或国际共产主义立场问题而产生的互不信任关系。1945年11月宣布解散印度支那共产党,虽然是一项策略性举措,但也加剧了莫斯科的疑虑。尽管1947年越南代表(陈文桥、杨白梅)与苏联驻曼谷大使馆代表在泰国有过直接接触,但由于国际形势的诸多变迁,直到1950年1月,局势才有所改变,苏联最终正式承认了越南民主共和国。

结论:越南对大国态度的回应。
1945年末至1946年初,越南局势极其危险。当时越南境内驻扎着近30万外国军队,其中包括南方的英军、1500名被日军俘虏后获释的法军(此外还有混入英军、以盟军名义作战的法军)、北方的20万中国军队,以及尚未撤离的6万日军——这些军队随时可能被用来镇压越南革命。除了上述军队之外,还有大量为外国势力效力的越南民众。
与此同时,在外交上,越南也陷入了包围和孤立。主要强国要么公开支持法国的重新入侵计划(英国),要么援助法国(中国),要么保持所谓的“中立”态度(美国),要么保持沉默(苏联)。
但这种危险早已被预见。1945年8月13日,在谭朝会议上,党预见了局势,批准了越盟的十项主要政策,并确定了外交使命。16:
- 利用美英两国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的冲突,但必须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之间的冲突可能会迫使英美做出让步,让法国重返印度支那。
尽一切努力避免出现大量盟军同时涌入我国并建立傀儡政权的局面。利用苏联和美国的同情,打击法国和蒋介石的阴谋。
- 坚信只有我们自身的实力才能决定我们的胜利。
- 争取弱势国家人民、法国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该党声明强调:“请注意:如果我们强大,他们就会接受。”关心。如果我们软弱,就只会沦为他人手中的工具,即便他们是我们的盟友。尤其不要幻想中国、英国和美国的军队会给我们带来自由。不,在争取解放的斗争中,我们当然必须寻求盟友,即使这些盟友是暂时的、不稳定的、有条件的,但我们的工作,首先我们必须这样做“17。
以上内容体现了党对我国主要矛盾的分析,预见到法军可能重新占领印度支那以及中国军队“进越”的计划。面对这种复杂形势,党决定避免同时应对多个敌人,争取苏联和美国的支持以及法国和中国人民的同情,但最重要的是依靠自身的力量。
因此,从独立宣言发表到全国抗战爆发,短短十五个月的时间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外交事务极其紧迫复杂。在我国军队和人民必须在南方开展抗法战争的同时,党和政府仍然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和法国的外交工作。
1946年3月6日签署的《初步协议》体现了“以和平促发展”的战略,避免了同时应对多个敌人的局面。我们将中国军队击退回国,延长了和平时期,巩固了自身实力,并为长期抵抗法国殖民统治做好了准备。
从大叻会议到枫丹白露会议,从越南国会代表团访问法国到胡志明主席正式访问法国,在与法国的关系中,越南始终秉持一贯的立场:独立和民族团结,与法国友好合作。
尽管我们深知反动殖民主义的好战本质,但从3月6日的初步协议到9月14日的临时协议,我们仍然采取了必要的灵活政策,争取时间集结力量,准备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战争。这段时期虽然短暂,但对于一个刚刚获得政权、必须应对内外敌人、并准备投入艰苦卓绝的抵抗战争的国家而言,却具有极其重要和实际的意义。这段时期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内外事务结合、坚定立场与灵活措施、战术让步与战略决心、把握和平机遇与备战准备等方面的重要经验教训。正因如此,全体人民才坚定地投身于捍卫独立、保卫民主共和国的抵抗战争。
武阳宁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文指的是中华民国,即以蒋介石为总统、以重庆为首都的国民党政府。
2。菲利普·德维利尔:巴黎—西贡—河内。1944-1947年战争档案胡志明市出版社,1933年,第131页
3。威廉·H·温赖特: 事实与事件的本质在书中戴高乐将军 1940-1946. Plon出版社,巴黎,第68页
4。威廉·H·温赖特:同一来源第73页
5。注:二战期间,法国政府于1940年6月向纳粹德国投降,因此不被视为盟国,故无代表参加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只有戴高乐领导的部队在海外开展反法西斯行动,并于1944年6月返回法国解放巴黎,随后成立了由戴高乐领导的临时政府。
6。义:越南大事记 1939 – 1975。第一卷 1939 – 1945文化出版社,休斯顿,1996年,第253页
7. 参考《程经》:越南与中国 1938-1954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普林斯顿,1969 年,第 141-142 页;艾伦·J·哈默:1940-1955年印度支那战争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加利福尼亚州,1967年,第146-147页;Chinh Dao同一来源第311页
8。威廉·J·杜伊克:法国大学和印度支那国家在书中法国印度支那1940 – 1945 年,PUS 出版社,第 190-191 页。国际托管(国际托管也译作国际托管):赋予由几个国家的代表组成的委员会权力,逐步将管理其国家的责任移交给土著人民。
11。A. Patty:为什么选择越南?岘港出版社,1994年,第368页
12。A. Patty:同一来源第360页
13。根据阿基米德·拉·帕蒂的说法:为什么选择越南?岘港出版社,1995年,第188-192页
14。参见让·巴蒂斯特·杜罗塞尔:1919年至今的外交史国际关系学会,H. 1994,第332页
15。A. Solokov:在俄越关系史上,一些事件和人物至今仍不为人知。跟随二十世纪越南研究国际会议。报告摘要。世界出版社,河内,2000年,第207页。
16。越南共产党:党章文件。全集,第7卷,同上。第113-114页
17。越南共产党:党章文件。全集,第7卷,同上。第244页
作者:武阳宁教授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