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文学院举办了以“一体化时期越南文学艺术的接受史”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文学院5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文学院副院长武德义副教授、校内外多位教师和学者出席了研讨会。提交给本次会议的56份报告主要探讨了越南在一体化时期文学艺术接受过程中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核心内容。副教授武德义博士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基于西方艺术经验的西方接受美学、东方及先辈的文学观念、文学鉴赏、文学批评、民族和人类文学艺术遗产的接受方式,以及在国际一体化时期,在语言学、符号学、话语分析、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文学批评和教学活动等问题,都极具吸引力,但也极其复杂。这些问题既可以得到彻底解决,达成共识,也可能仍处于开放状态,需要持续的研究、探索和讨论。

在越南一体化时期文学艺术接受史研讨会上,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文学院院长段德芳副教授指出,从文化视角接受文学作品是一种必要的接受方式,尤其是在当今时代。段德芳副教授认为,文化接受本质上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沟通,是说话者与听者、作者与读者、表达者与分享者、同情者之间的关系。从文化视角接受文学作品并非提倡将作品的艺术世界理解为一个封闭的宇宙,而是着重于比较、对比和追溯作品创作时代的文化观念,以探寻作品中关于人物、空间和时间的各种观念形式的起源。《人民报》文化艺术部主任阮华作家也表达了他对视觉艺术作品感知中曾经存在和现在仍然存在的某种现象的看法。作者强调,大多数越南公众尚未适应源自西方的学校和现代艺术运动,人们几乎习惯于仅以“相似或相异”的精神标准来评价作品。在探讨越南文学在融合时期接受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时,河内第一师范大学副教授黎辉北博士提到了越南后现代文学。他指出,在当今“唯物主义至上”的背景下,精神价值被忽视,学校和现实生活中对文学的冷落便是明证,因此,后现代文学更难被人们所理解。邓英道(文学院)则就“比较文学的应用——当前比较研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独特接受方式”这一观点进行了交流。他强调,比较文学并非艺术家的虚构,它依赖于专业的科学知识,以及对作品来源和接受者物质及创作人格的全面把握。此外,许多其他观点也集中在从一般理论问题(例如,需要系统化的现代文学概念和趋势的接受——阮文丹副教授(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的接受问题(例如,阮长历副教授(文学院))等到具体实践问题(例如,M·巴克廷小说理论在越南的接受情况——裴越胜讲师(文学院))、20世纪初至今越南小说理论的读者接受问题——阮玉天(《文艺杂志》)等)等角度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