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听说过阮富仲教授,但直到最近才有机会见到他。他在河内市委的办公室非常简朴。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河内市委书记、中央理论委员会主席,尽管他忙于筹备党的十大以及市里的其他诸多事务,但他仍然热情真诚地接待了我,就像一位老朋友一样。他语气温和地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仿佛在讲述他个人的深厚故事……
阮富仲教授于1944年4月14日出生于河内市东英县东海乡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为人诚实善良,恪守家族传统。兄弟姐妹之间情同手足,互相扶持。
1947年,他随家人撤离到太原省。1950年,他返回家乡居住,每天都目睹着无数饥饿的景象,以及法国侵略者搜捕、围剿、逮捕和酷刑折磨游击队员和越盟干部的暴行。整个村庄都笼罩在恐惧和紧张之中。1952年,阮富仲开始在村里的老师——一位品德高尚但严厉的老教师——的指导下上学。1954年奠边府战役胜利后,他的家乡获得解放,阮富仲终于可以在和平欢乐的氛围中上学。他在家乡的公社读完了二、三年级。到了四年级,由于每个公社只有一个班级,他不得不去很远的地方上学。在严寒中,他只有几件单薄的衣服,光着脚,一路上只能用黄油管烧煤取暖。教室是老旧公社里一间破旧的“沙漠”房间。他是个非常聪明的学生,所以每年都名列前茅。
1957年至1963年,他在河内嘉林区的阮嘉绍中学和高中就读。家离学校很远,隔着阳江,所以他和同学们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得去上学。夏天还算可以忍受,但冬天却非常难熬,雨天多,渡轮也不早,他经常迟到。后来,他不得不住进寄宿学校。几个兄弟住在当地人家里,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互相帮助学习。食物匮乏,有时他不得不边学习边打工维持生计。或许正是这段经历,造就了阮富仲独立自主的性格和早起的意志。他从小就热爱民间文学,常常梦想着将来从事写作或新闻工作。他求知欲强,天资聪颖,因此在十年级毕业后,便考入了河内大学文学院(1963-1967)。当时学校的校址还比较分散。第一年在朱朗地区,第二年迁至美池地区。1965年至1967年,河内理工大学迁至北泰省(今太原省)大慈县。那段时期正值抗美战争白热化之际,但学校的师生们依然展现出努力学习、认真教书的决心。每当回忆起在河内理工大学的求学时光,阮富仲教授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激动和自豪。他说:“1963年9月初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聚集在黎圣宗街(现黎圣宗19区)1号教室。点名之前,我在陶丹花园里玩耍。抬头望着校门口,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越南大学’这几个字,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我们初次见面时,还很害羞腼腆,但彼此熟悉之后,我们发现我们所有的朋友都很优秀,他们不是北方文科班的尖子生(当时南方尚未解放),而是全省的顶尖学生……”
1964年末至1965年初,在与美军激战的紧张气氛中,年轻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用鲜血写下志愿参战的申请,奔赴南方战场。他们匆忙进行各种训练:模拟战斗、行军演练、发出警告、挖掘战壕、开挖隧道……班上一些同学奔赴南方参战,一些同学则“不得不留下”继续学业,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他属于后者。大学为他的梦想插上了翅膀。他学习了文学——他一直热爱的学科。他尤其热衷于阅读和学习民间诗歌、民间故事,以及阮攸、谭达、阮平、苏友等人的诗歌……这些充满民间精神的诗歌。他学习成绩优异,勤奋努力,积极参与学校、班级和青年团的各项活动。 1967年,在丁家庆教授的指导下,阮富仲的四年级学生阮富仲以《与诗人苏友一起研究民间诗歌》为题,成功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并获得了该课程唯一的最高分。同年,他荣幸地被接纳为越南共产党党员,这在当时的学生中极为罕见。
河内市委书记阮富仲(Nguyen Phu Trong)曾是河内大学的学生,他前往太原省大子镇,探望了当年河内大学疏散期间收留他和其他学生的家庭。
学校原本打算留他做讲师。他为此感到非常高兴和兴奋,满心期待着。然而,现实却出乎意料:他被调到《学习杂志》(现《共产党杂志》)工作——这是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和政治机关刊物。他感到非常意外,不禁感到疑惑和担忧,但作为一名党员,他必须服从组织的安排。
阮富仲最初在《研究》杂志社从事阅读、分类、撰写海报和整理资料的工作。他回忆道:“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我感到很沮丧,因为工作枯燥乏味。我曾表达过想从事文学艺术领域的研究和编辑工作的愿望,但领导们回答说,无论如何,我都必须先做资料整理工作,从积累知识开始。我觉得这很合理,于是努力适应了这份工作。” 从那时起,除了做资料整理工作,他还开始尝试撰写文章,从一些小题大做起。经过多年的酝酿和酝酿,他的第一篇文章终于问世(《论苏友诗歌中的民歌风格》,发表于1968年第11期《文学》杂志)。在杂志社同事们的鼓励和热情帮助下,加上他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71年,根据总体方针,他被派往河西省清威县富林乡进行为期一年的长期实地考察。他住在乡民家中,与乡民一起吃饭,也“跟班打拼,下地干活”,作为乡民和乡党员参加了劳动和党务活动。
1973年,他被派往阮爱国高级党校(现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学习政治经济学。当时他还是个年轻的学生,但正值父亲中风重病、妻子刚刚生产、自己也刚从胃出血中恢复之际,学习生活十分艰难。然而,这段时间对他来说却意义非凡,因为他可以暂时摆脱家务,专心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研读《资本论》。这对他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宝贵机会,使他得以进一步提升知识水平,并为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他被派往苏联担任实习生,在苏联社会科学院(隶属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学习并攻读博士学位。他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困难:新的语言,新的研究领域;如何在两年内完成听课、考试、党建课程的最低要求以及博士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他当时非常焦虑,别无选择,只能“迎难而上”。最终,他取得了不负众望的成绩:以满分通过了最低要求,并成为系里第一个提前两个月成功完成论文答辩的人。
河内市委书记阮富仲在文寿高中(大图、太阮)植树
1983年8月,他回国后继续在《共产党杂志》党建部工作。他先后升任党建部副部长(1983年10月)、部长(1987年9月)、编辑委员会委员(1989年3月)、副总编辑(1990年5月),以及《共产党杂志》总编辑(1991年8月)。
他仍然记得,高中时,他喜欢新闻工作纯粹是出于一种感觉,因为他觉得可以“飞来飞去”、“到处走走”。但后来,通过实际工作,他对新闻工作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也更加热爱这份工作。在《共产主义杂志》工作近30年,阮富仲教授担任过许多不同的职务,撰写和编辑过数百篇不同体裁的理论文章,包括社论、专著、评论、短文、书籍导言、实践经验介绍、对错误和负面现象的批判等等,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经验投入其中。他说:“新闻工作是一项崇高的职业,但也极其艰辛。记者必须正确理解和掌握他们所服务和合作的报社的职能和任务。在像《共产主义杂志》这样的政治理论杂志工作的人,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拥有高度的决心,真正热爱这份工作,渴望学习,尤其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阮富仲教授一直参与并积极参与《共产党杂志》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在他担任副总编辑和总编辑之后,做出了诸多贡献。杂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诸多创新。文章不再那么学术化,而是更加贴近生活,信息量也更大;许多文章深入实践,服务于党的指导方针、国家的政策和法律。
1992年,他被授予副教授职称;10年后(2002年),他被授予教授职称。
1996 年 8 月,阮富仲教授被中央委任命为河内市委副书记兼大学部部长,负责党委的宣传工作。
1998年2月,他被分配到中央委员会,负责党的思想文化科学工作,并担任中央理论委员会副主席。1999年8月起,他进入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直接指导了党的九大文件汇编工作。
2000年1月,他被调任为河内市委书记。他与市委和市委常委会共同提出多项正确政策,并以民主果断的方式领导和指导这些政策的实施,在首都河内带来了清晰的进步变革。2001年11月,政治局任命他兼任中央理论委员会主席,负责党的理论工作。自2003年初以来,他直接领导了总结二十年创新成果、准备和汇编党的十大文件的工作。
过去二十年来,阮富仲教授参与了中央多项重要文件的研究、总结和编辑工作,例如1991年党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党的七、八、九、十大政治报告、中央执行委员会多项决议、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中期决议、党的二十年建设工作总结报告(1975-1995)、党的改革二十年理论与实践问题总结报告(1986-2006)……
他曾任中共第七、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政治局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就在本书即将送印之际,中共十大成功召开,他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和第十届政治局委员。
在科学研究、理论教育和人员培训领域,阮富仲教授曾直接主持多项国家级和市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和项目;为高级领导、研究生和高校教师讲授多门课程;指导多名研究生撰写并成功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自1990年至今,他已出版十余部著作,并在众多刊物上发表了近30篇论文。其中,值得一提的著作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领导与活动》(1995年);《为了民族和现代越南文化》(2002年);《弘扬升龙精神——河内建设日益富裕、文明和现代化的首都》(2003年);《党的建设与整顿——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2005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于2002年出版的《越南共产党在民族革新进程中》一书,该书于2005年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当我问及他在学校习得的文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党建理论知识与他目前实际领导工作的联系时,他说道:自从在河内市委工作以来,他有很多机会将理论付诸实践。他非常幸运地在学校接受了相对系统和系统的训练。得益于哲学学习,他拥有相对辩证和连贯的认知和理论思维方法;得益于文学学习,他能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经济学、政治学和党建方面的知识极大地帮助他感知现实,发现问题,从而指导和决策工作。反过来,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帮助他巩固和补充理论知识,辨别“好”与“坏”,并加以纠正。
阮富仲教授多年来在河内市委担任多个职务,亲历并积极参与了首都的发展。近年来,他与河内市委领导共同提出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极大地推动了首都的焕然一新。根据河内市委十四大代表的评估,河内各领域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城市继续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迎接升龙建城千年庆典奠定了基础。在本次大会上,阮富仲教授以高度的信心再次当选为2005-2010年河内市委书记。
阮富仲教授及其在皇家学院文庙的同学们
河内干部和人民爱戴、信任他,因为他才智过人、作风干练、工作勤奋、谦逊有礼、做事灵活。许多人写信表达了对党的领导的敬意和信任,其中也包括他本人。与阮富仲教授共事或关系密切的人说,他为人简朴真诚,待人尊重,与兄弟同事关系亲近,贴近群众,始终倾听群众的意见。他似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每逢周六周日,他都会“放松”一下,到基层与群众见面,进行实地调研,或者拜访朋友。媒体曾多次报道他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考察办事、解决各种难题,例如:清仁贫民窟、朔山垃圾处理场、公交公司……他还走访过养老院、戒毒中心、社会保障中心,以及困境家庭……他是一位注重品德和道德的人,从不滥用职权,非常注重保护个人和家庭隐私。上班时,他经常和同事们一起在办公室的公用厨房吃午饭;在同学聚会上,他依然像学生时代那样热情地使用“你”和“我”。他常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今天我们做这件事,明天我们可能做另一件事,共同生活的意义在于意义和情感。”他还坦言:“我知道还有很多事情我没有做,很多计划还没有完成,我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作为领导者,我绝对不能主观臆断;相反,我必须尽一切努力去完成任务。”
2010年11月16日,时任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会主席阮富仲同志访问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并与该校领导和教师举行了友好会晤。
阮富仲——曾经是河内科技大学的学生,如今已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河内市委书记、中央理论委员会主席。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他不断奋斗、学习和实践,最终取得了今天的成就。2000年,曾教过阮富仲教授五十年的邓氏福老师,在他小学四年级时,满怀深情地为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谁会想到,多年前的小游戏
现在,一位高级官员正在帮助人们
看着你,就像看着盛开的鲜花。
“值得从小悉心呵护”
(过去的小学生)这既是像邓氏福老师这样的“摆渡人”的幸福,也是像阮富仲教授这样日夜辛勤工作、为国家和家乡奉献力量的“过河”学生的幸福!
纪录片:阮富仲总书记——一位忠诚、睿智、堪称楷模的领导人
阮富仲总书记对越南国立大学的美好回忆
国会主席阮富仲:永远为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的传统和品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