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博士生姓名:Nguyen Thi Hong Hanh 2. 性别:女
3.出生日期:1987年11月2日 4.出生地点:河内
5.关于承认博士生的决定:河内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 2018 年 6 月 29 日第 1806/2018/QD-XHNV 号决定
6. 培训流程的变化(如有):
7. 论文题目:当前时期高中生与家长的矛盾(河内案例研究)
8.专业:社会学 9.代码:9310301.01
10. 科学指导老师:
讲师 1:Nguyen Huu Minh 教授、博士
导师2:副教授,Nguyen Thi Thu Ha 博士
11.论文新成果总结:
冲突是社会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亲子关系中。理解亲子冲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识别现代家庭问题,例如父母与青少年之间当前的关注点和主要关注点的差异,父母与青少年在冲突中的反应,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角色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论文旨在评估未成年人与父母之间冲突的现状,父母和子女在冲突发生时的反应,分析冲突的后果,解决亲子冲突的方法,并找出影响家庭亲子冲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亲子冲突的建议,以改善家庭关系质量。
因此,本论文在河内市两所高中(一所位于城区,一所位于农村)开展,研究对象为10、11和12年级的学生。在研究方法方面,首先,本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化研究相关概念、量表和工具,例如:亲子关系的理论问题、亲子冲突、亲子冲突的相关因素以及本研究领域使用的量表和方法。为了构建数据集并深入了解研究问题,本论文对706名高中生进行了定量调查,并进行了16次深入访谈。
在研究范围方面,本论文重点研究截至调查前一个月内亲子冲突的三个常见诱因/领域,即:1)儿童的学习领域;2)儿童的个人生活相关问题,例如与朋友交往、使用互联网;3)儿童的财务管理和独立性。分析结果表明,VTN 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冲突发生时父母和子女的反应,分析冲突的后果、解决冲突的方法,并找出影响家庭亲子冲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亲子冲突的建议,从而改善家庭关系质量。这项研究在河内市的两所高中(一所城市学校,一所农村学校)进行,研究对象为10-11-12年级的学生。
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友情、娱乐/网络使用以及经济独立(例如兼职、花钱和存钱)都是高中阶段导致亲子冲突的因素。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情况是最常见的冲突,其次是学习、友情,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经济独立也是引发亲子冲突的一个因素,其中最常见的冲突与孩子的零花钱有关。关于选定变量对高中生与父亲冲突和与母亲冲突影响的逻辑回归模型的结果,记录了一些个人和家庭特征,这些特征会影响高中生与父亲/母亲在学习、友情和孩子外貌方面的冲突。如果父母采取专制主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并经常对孩子施加压力,则会增加亲子冲突的可能性。不同居住地之间的统计差异表明,城市地区的亲子冲突受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强烈影响。
在父母与青少年发生冲突时的反应方面,青少年倾向于回避型、反应型或被动型反应,而父母则往往对子女采取建设性、尊重型的反应。子女与父母之间最常见的冲突解决方式是达成共识,但当冲突达到严重程度或更高时,解决方式多为消极的,即回避。青少年对与父母冲突解决方式满意度的评估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青少年对父母解决冲突的方式不满意,且居住地域、冲突严重程度、冲突解决方式等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向的。冲突可以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但除此之外,冲突也可能留下负面的心理影响,并增加亲子关系中发生冲突的风险。高中阶段的亲子冲突问题值得关注。由此可见,在越南关于冲突主题的研究中,基于青少年自身评估来衡量冲突的做法也很少见。本研究旨在识别青少年对生活中与父母的差异和冲突的看法,并尊重他们的评估。
12. 进一步研究方向:
亲子冲突研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许多建议。首先,在本文的范围内,亲子冲突的讨论仅限于青少年的学习、友谊和个人生活领域。未来,在与家庭生活相关的领域(例如:儿童在家庭中的行为、亲子沟通、家庭关系(兄弟姐妹、祖父母与孙子女))描述亲子冲突将有助于填补尚未被探索的研究空白。
此外,未来的研究除了高中生,还可以扩展到初中生。开展不同年龄段亲子冲突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亲子关系的图景,为构建符合青少年年龄特征的亲子关系乃至家庭关系质量的模型和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3. 与论文相关的出版物:
- Hanh, NTH (2023),《解决父母与青少年冲突的一些方案》。Technium社会科学杂志,45(1),第372-381页。https://doi.org/10.47577/tssj.v45i1.9170
- Hanh, NTH (2023),《父母与青少年子女冲突的现状》,《东非学者心理与行为科学杂志》,5(4),第70-76页。DOI:10.36349/easjpbs.2023.v05i04.001
- Nguyen Thi Hong Hanh (2021),《亲子沟通障碍:内部人士怎么说?》,《越南家庭与性别研究杂志》,16(2),第 49-59 页
- 阮氏红杏(2020),“青少年与父母的代际冲突(河内案例研究)”,《越南家庭与性别研究杂志》,15(2),第24-35页
- 阮氏红杏(2020),“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冲突:对河内两所高中的研究”,家庭与性别研究杂志,30(4),第104-114页。
博士论文信息
- 全名:Nguyen Thi Hong Hanh
- 性别:女
- 出生日期:1987年11月2日
- 出生地:河内
- 越南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于 2018 年 6 月 29 日发布了录取决定,编号为 1806/2018/QD-XHNV。
- 学术实践的变化
- 正式论文题目:当前时期的亲子冲突(河内案例研究)。
- 专业:社会学
- 代码: 9310301.01
- 主管:
阮友明教授
副教授。阮氏秋河教授
- 论文新发现总结
冲突是社会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亲子关系中。理解亲子冲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识别家庭中的现代问题,例如父母与青少年之间当前的关注点和主要关注点的差异,父母与青少年在冲突中的反应,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角色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论文旨在评估青少年儿童与父母之间冲突的现状,冲突发生时父母与子女的反应,并分析冲突的后果以及解决父母与子女之间冲突的方法。探讨影响家庭亲子冲突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亲子冲突的建议,以促进高质量的家庭关系。
本论文结构清晰,在河内两所高中(一所位于城区,一所位于农村)开展,研究对象为10-11-12年级的学生。研究方法采用折衷式方法,首先全面考察相关文献、概念框架、量表和工具,主要关注亲子冲突。随后,对706名高中生进行了定量调查,并辅以16次深度访谈,以更深入地理解研究难题。
在研究内容方面,本论文重点研究在三个经常发生的领域/问题上,亲子冲突的发生频率和程度、后果、反应以及处理冲突的方法。截至调查时,过去一个月内发生的亲子冲突具体包括:1)青少年的学习领域;2)与青少年个人生活相关的问题,例如与朋友的互动和使用互联网;以及3)青少年的财务管理。
研究还表明,最常见的冲突与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有关,其次是对学业成绩、友谊关系和经济独立性的担忧。此外,研究还表明,某些个人和家庭特征以及教养方式在父母与高中生之间的冲突中发挥着作用。此外,研究还强调,父母采用专制型管教方式的家庭往往更容易与子女发生冲突。这表明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有显著的影响。最后,研究强调了不同居住地段的亲子冲突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地区的冲突受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影响。
总体而言,本研究对高中生与父母冲突的成因,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活环境对冲突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当亲子冲突发生时,青少年倾向于回避、抵抗或消极应对,而父母通常会采取建设性和体贴的回应。共识是最普遍的冲突解决策略。然而,在更严重的情况下,回避反而成为主导策略。研究显示,超过半数青少年对冲突解决方式表示不满,并在居住地、冲突强度和冲突解决方法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居住地、冲突严重程度和冲突解决方法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揭示了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双重影响。冲突虽然可以加深亲子间的理解,但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心理后果,并加剧亲子关系中对抗的风险。
-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这项研究的洞见为未来亲子冲突的研究开辟了激动人心的途径。当前的研究侧重于学业问题和青少年个人生活等具体方面,但家庭动态中仍有大量尚未开发的领域值得探索。考察父母在家庭环境中的行为、亲子沟通方式以及更广泛的家庭关系(包括与兄弟姐妹和祖父母的关系),将极大地增进我们的理解。
此外,将参与者的年龄范围从高中扩大到初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这种年龄组的多样化可以为构建针对青少年独特发展特征的模型和干预措施提供宝贵的数据程序。这最终可以促进更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以满足青少年不同阶段个体的独特需求。
- 论文相关出版物
- Hanh, NTH (2023),《解决父母与青少年冲突的一些方案》。Technium社会科学杂志,45(1),第372-381页。https://doi.org/10.47577/tssj.v45i1.9170
- Hanh, NTH (2023),《父母与青少年子女冲突的现状》,《东非学者心理与行为科学杂志》,5(4),第70-76页。DOI:10.36349/easjpbs.2023.v05i04.001
- Nguyen Thi Hong Hanh (2021),《亲子沟通障碍:内部人士怎么说?》,《越南家庭与性别研究杂志》,16(2),第 49-59 页
- 阮氏红杏(2020),“青少年与父母的代际冲突(河内案例研究)”,《越南家庭与性别研究杂志》15(2),第24-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