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是时候从“管理”转向“治理”了

星期一 - 2019年11月25日 03:28
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谈论西方的民主和自由价值观。八卦可能发生在报纸上、闲聊中,尤其是互联网论坛上。看起来每个人都关心这些基本价值,但说每个人都了解其本质则是片面的。
Đã đến lúc chuyển từ “quản lý” sang “quản trị”
是时候从“管理”转向“治理”了

究竟,我们该如何理解西方的自由民主模式呢?它是世界一切政治都必须努力追求的规范模式吗?

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末东欧社会主义制度崩溃以来,人类一直在强烈质疑的一个问题,当时很多人认为“两极秩序”变成了“单极秩序”,但现在看来情况并非如此。政治学家、国际关系研究员范光明教授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他接受ANTG GT-CT的“对话与反思”专栏的邀请,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与读者分享他的研究成果。

-记者潘当: 尊敬的教授,在讨论西方式自由民主模式的特点之前,我们必须先谈一下其“统治”的时间。我认为它是在东欧社会主义制度崩溃的时候“上台”的,对吗?

- 范光明教授: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历了结构性和全球性的变化。当时正值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东欧国家人民民主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1947-1989)以来持续了50多年的两极世界秩序也随之崩溃。

面对如此令人震惊的变化,1989年,弗朗西斯·福山教授在《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了所谓“历史的终结”理论。

 

福山认为,随着苏联和两极秩序的解体,人类见证了意识形态演变的终结,西方自由民主作为人类长期治理的终极模式的胜利。

但回顾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至今,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越南等普遍实行改革开放,推行符合人类发展潮流的政策,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大家都知道社会主义是从东欧“移植”到东亚的,但最终东亚改良社会主义存活了下来,而东欧原有的社会主义却消亡了。如果称之为时代的悖论,那么从政治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该如何解释这个悖论呢?

——东欧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基本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原因:集体化农业效率低下和中央集权经济缺乏灵活性。这两个问题虽然可以帮助国家控制和重新分配大部分总产出,但却抑制甚至消除了生产增长的动力。

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只能在早期阶段发挥作用,后期与经济高增长的国家相比,国家就显得越来越弱、越来越落后。

与欧洲相比,东亚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这些国家几乎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直到现在农民仍然占人口的大多数。仅在越南,截至2019年,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仍占总人口的65.6%。许多研究表明,农村居民对社会主义政权更加同情。巴尔干地区的研究还表明,大多数农民在自由选举中继续支持共产党。

中国、越南、朝鲜等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政府把民族解放革命与人民民主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与国民党不同,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地团结了各民族的力量,领导了各民族,并把民族问题作为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工具,因此得到了全体人民的支持。

同样,在越南,印度支那共产党成功地将共产主义与民族主义结合起来,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力量,并取得了胜利,这是其他任何政党都无法做到的。

——这意味着这里的共产党具有很大的“合法性”?

——没错,合法性!

但如果仅仅依靠“合法性”(legitimacy/ legitimation),想要持续生存下来并不容易,那么或许除了“合法性”带来巨大的初始优势之外,重要的或许还来自于其内部的改革和变化?

——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东亚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相似性,有向周边国家学习或受其影响的倾向,主要是向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学习或受其影响。

- 他们具体学到了什么?先生?

- 深入学习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威权民主模式,领导多部门经济或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此外,还有一个研究者经常提到的非常特殊的因素,那就是中国、韩国和越南都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儒家思想。

因为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相似之处,比如集体主义、等级制度原则、放弃有组织的宗教、厌恶商业、以及崇拜牺牲个人利益来服务和指导人民的绅士知识分子。儒家思想和东亚社会主义国家都强调稳定与和谐,避免多元化和多党制,因为他们担心冲突和矛盾容易导致不稳定和崩溃。

——现在我们回到我在本次对话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即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从研究人员的角度来看,您能否告诉我们究竟需要如何理解这些价值观?

——首先必须看到,世界政治的民主程度被研究者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是自由民主,第二种是威权民主,第三种是专制民主,专制民主根本就不是民主。那么,什么是自由民主?

自由民主最重要的特点是必须通过定期选举进行权力竞争。而且这场竞争必须是公平的。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公平的特点,就会发现,越南人熟知的“成王败寇”根本不存在。

- (笑...)。因为失败并不代表就是敌人!

——(也笑了……)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说:胜则为王,败则为王。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 正是因为这种意识形态,我们才理解为什么在选举失败后,失败者仍然会打电话祝贺获胜者。人们明白,在这场公平的竞选中,一个人可能会失败,但4年或5年后(取决于国家),在任期结束时,他将有机会继续竞选。

- 这种民主还有什么典型特征?

——这一模式的第二个特点是,社会中必须始终存在着自由运作、有能力影响政策制定过程的“社会行动团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工会活动、游说团体、社会活动……

- 国家只起引导和制定基本的法律框架,而是否让市场来运作和监管?

——我曾经写过一句话,被认为是我研究课题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一个好的政府一定是干预最少的政府”。但现在比如出了事故,总理也叫;出了火灾,总理也叫;投资失误,总理也叫;什么事都叫,等着总理来牵着手指导工作,总理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宏观问题?如果总理必须这样做,政府必须这样做,国家必须这样运作,那么就证明国家机器是无效的。

- 在这个模式中,国有经济是不是一定不是驱动力、不是重点?

- 有三个因素支配着经济:国家 - 市场 - 社会。我们越南曾经有一段时间担心国有经济会失去作用,所以我们强调国有制或集体所有制,而忽视了私营部门。国有经济团体在土地、资金等优先权方面享有诸多特权。我们都知道的结果就是活动没有按预期进行。

- 但现在我们改变了,把私营经济视为驱动力。

-(点头)。这是一个值得欢迎的变化。趁着这个变化,我突然想起1975年南方解放的时候,解放后我们马上就提出一个问题:能不能建立一个一国两制的模式?

- 这意味着北方仍然实行社会主义经济,而南方则尝试市场经济?

——是的,因为南方的经济和社会特征非常不同。但后来这项法案没有通过。我们引进了北方的经济模式,实行农业集体化,改革工商业,结果经济长期处于低效运行状态。

——话说教授讲的是一个过去的故事,我也想冒昧地换个角度来想一想:如果当时让南方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会怎么想?他同意并且支持我们吗?

- 其实,甚至在那之前,在抗美战争期间,苏联本身就只希望我们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一切,而不是通过军事力量。中国希望越南进行长期抗战,因为他们希望美国和苏联卷入这场战争。但我们仍然有自己的方式。

范光明教授与交通与交通安全专题记者交谈。

- 我看过比较可靠的资料,当时第一书记黎笋曾经说过:要想跟美国打仗,不仅不能怕美国,而且也不能怕苏联、中国。因为我们必须“无畏”,才能在大国利益交织、盘算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以最合理、最有利于我们自己的方式游走。

——所以那个时候,应该说我们的走法还是比较独立的。回到一国两制的故事,1975年以后,给南方经济创造了一段时间,让它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也就是给两条轨道创造了一个缝隙,让它们衔接起来,那么谁知道呢,也许北方的经济之后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但回顾历史,我们仍然要“如果”,看到制度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对一个国家极其重要。

- 教授刚刚分析了自由民主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类型的政府还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吗?

- 自由民主除了是一个尊重人民基本权利的民主国家,如言论自由、迁徙自由、教育自由……之外,还有第五个特点,就是政府是由民间力量来运作的。你看,很多国家的国防部长,甚至连国防部长,都是完全平民人物,并不一定是佩戴星条旗的将军。日本现任防卫大臣稻田朋美女士是一名律师。

- 如果从教授刚才提到的一些特点来看,包括越南在内的大多数东亚国家都不属于这种自由民主模式。也许我们处于第二个层次,即威权民主?

- 实际上,我们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将第二层次的民主翻译成越南语。有人把它译为威权民主,有人把它译为集权民主,有人把它译为集体民主。我个人认为可以称之为软威权民主模式。而且根据我们的研究,这种模式,而不是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模式,才是最适合越南等东亚社会的。因为亚洲国家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政治基础与西方有很大不同。

举一个事实,许多亚洲国家的封建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而许多西方国家的封建制度只持续到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任何发展模式的构建都必须取决于自身的文化和社会因素,而不能按照某种固定的外在标准生搬硬套。

- 我赞同教授的观点,因为我们可以简单地这样说:看着邻居的房子,我们看到邻居穿着一件非常漂亮的衬衫。但是,如果我们也为家人缝制与邻居相同的衬衫,就会产生巨大的审美差距。但是教授,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固执地保留现有的,而不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去改变或改革,对吗?我们可能无法缝制出一件与邻居一模一样的衬衫,但我们必须了解原理和趋势,才能制作出最适合我们自己的漂亮衬衫。

——为了走向和谐、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治理模式,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改变。我们对此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可以简单扼要地说:要把管理模式转化为行政模式。

- 先生,管理和行政有什么区别?

- 从理论上讲,管理就是做正确的事,行政就是做正确的事。被动管理;管理层具有战略眼光。管理是手把手地指导一切,而不是为人们创造工作和创造的空间;行政部门只是创建法律通道,但人们可以自己做出具体的行动。

- 管理显然是一个不同的视野?

-(点头)。人们经常在国家可能不占据特别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提到治理。治理强调政府传统制度性权力的转型与裁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一是向跨国机构/实体和区域机构/实体转移,如东盟;二是向其他实体转移,如社会组织、企业等。

广义的社会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和个人作为平等的伙伴,共同规范和管理社会问题的过程。在治理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的力量并存。

- 所以治理模式有三大支柱:国家-市场-社会组织和个人,这是否会破坏只有一根支柱的古典治理模式:国家?

——在今天的背景下,如果解决社会问题的人力、财力、设施主要依靠国家,就会导致缺乏资源来充分解决社会问题。因此,需要从市场,也就是从企业、从个人、社会组织来补充资源。这一机制将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来解决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问题。

此外,社会发展管理中国家—市场—社会组织—个人的模式也有助于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政策。如果由国家独自承担所有环节、所有流程、所有任务,那么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很容易出现财力短缺和损失。

——教授,通过这次对话,我理解了您的一个想法:我们仍然坚持我们的核心原则,但是在一个一体化、变化的世界里发展,我们必须要有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从社会管理模式向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对吗?

- 我认为,体制创新必须是全面的,除了刚才讨论的内容之外,我想补充一点,这种创新必须与提高体制问责制、透明度和可预测性的进程相结合。

- 我们希望未来还有机会听到教授继续分析这些非常重要的创新因素。非常感谢教授!

据 ANTG 报道

作者:Phan Dang(表演) - 照片:Trong Nghia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单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