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潘友达教授和河内理工大学:一些值得铭记的事情

星期六 - 2019年4月20日 07:44
2019年4月18日凌晨2点52分,人民教师潘友达教授、博士离开这个短暂的世界,走向永恒,享年92岁。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民族学研究著作,被誉为民主共和国时期越南民族学奠基者、奠基人之一,为培养一支庞大而有潜力的民族学研究队伍做出巨大贡献的导师。
GS. Phan Hữu Dật và Trường Đại học Tổng hợp Hà Nội: Đôi điều ghi nhớ
潘友达教授和河内理工大学:一些值得铭记的事情

已故人民教师潘友达教授在黎圣宗讲堂参加其九十岁寿辰庆祝仪式(2018年11月)

然而,潘友达教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他几乎倾尽一生,为之奉献。那就是以行政官员的身份创建河内理工大学——从副校长到历史系主任(1965-1975),再到副校长、代理校长、校长(1977-1988),跨越了三分之一个世纪的历程。

已故潘友达教授与武阳宁教授在其家中

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河内理工大学成立不到十年,每届学制仅为3年,后逐渐延长至4年。师资队伍除了多位知名的资深教授外,年轻一代也均从师范大学和河内理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中选拔而来。当时,历史系迎来了一位来自罗蒙诺索夫大学的民族学副教授(现博士)。这非常特殊,因为当时从国外大学毕业的人非常稀少,副博士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潘友达先生的出现堪称“奇观”。他身材高大,操着一口顺化口音,尤其是他极高的学历,让我们这些年轻的教职员工既感到欣喜,又略感忐忑。但没过多久,老师友善亲切的作风很快就消除了这种距离,尤其是学校撤离到大慈(太原)后,艰苦的生活让大家很快建立了联系,变得亲近起来。

人文社科大学领导到老师家拜年(2017年1月)

最突出的是这位老师在培训和科研方面为历史系和学院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最初的课程设置比较简单,后来借鉴苏联的培训经验逐渐完善。作为分管专业事务的历史系副主任,这位老师为完善培训计划和组织学习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年,学生毕业时需要参加期末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几次纸笔考试。借鉴苏联的经验,一些优秀的学生得以撰写毕业论文并在系务委员会面前进行答辩。这种新的形式促进了系里的学习氛围,学生积极争取论文选题,老师们也积极研究、寻找论文题目和参考文献。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质量也逐渐提高。现在回想起来,正如许多老师所说,当时的大学毕业论文答辩与今天的硕士或博士论文答辩并无二致!

已故潘友达教授于2008年庆祝其80岁生日

尽管战争极其残酷,学习条件艰苦,学校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和实践训练,并将学习内容与许多地方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甚至在紧张的战区也是如此。达特先生也背上背包,翻山越岭,趟过溪流,与学生和当地民众一起生活。在撤离的岁月以及之后的课程中,他积极主动、简朴的生活方式使他与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紧密相连。

即使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潘友达先生仍然热衷于开拓新的学科领域。除了历史系成立之初就设立的越南史、世界史、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领域外,他还大胆派员深入学习实践,创立了图书馆学、档案学等新学科领域……如今,这些学科都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的重点学科。

1975年春,随着解放南方的军队如风暴般推进,许多教师奉命准备接管西贡的大学。潘友达先生头戴软帽,身着解放军制服,从部署伊始就奔赴南方,当时战场上的枪声尚未停歇。4月30日刚过,来自北方的教师们就迅速接管了学校,恢复了教学。潘友达先生返回西贡文学院任教,在新学年开学前稳定了学院的秩序。他深知北方学校的实力,从河内大学聘请了多位优秀教师来校授课,为南方的教育营造了新的氛围。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学习新知识,并通过讲座深受启发。与此同时,潘友达先生还着力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奠定基础,使南方的学校能够逐步独立发展。

已故潘友达教授与越南国立大学校长阮金山(2018年11月)

1977年,在经历了胡志明市大学恢复和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系的最初几年的艰苦岁月后,潘友达先生回到北方,出任河内大学副校长,后任代理校长。当时德高望重的校长是著名物理学家阮如昆嵩教授,他是爱国知识分子队伍中的典型科学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担任总务处处长期间,我有机会与学校领导密切合作,深切感受到校长对潘友达先生的特殊信任。学校几乎所有重大政策都经过两位老师的私下讨论,然后再提交集体讨论。从校长的日常工作到校长的健康和个人生活,潘友达先生始终对他十分尊重,并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已故教授 Phan Huu Dat 和越南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 Pham Quang Minh 教授

当时,由于补贴制度和国际孤立,整个国家面临着诸多困难。除了教学之外,每天还要操心学生的每一顿饭,从伙食、伙食到燃料、住房……当时的学校董事会,包括副校长邓辉芝、潘同山、潘文合和党委书记阮维贵,不得不“费尽心思”处理与学习和住宿相关的每一个问题,以确保学校各项活动的稳定。

已故潘友达教授的日常生活

在革新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河内国立大学迅速与许多外国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除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传统关系外,大学还积极欢迎来自美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家的学者,建立定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并接受友好国家的援助。得益于此,大学的许多教师代表团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并促成了多个越法合作项目和越河合作项目。在阮如昆嵩教授退休后,潘友达先生成功领导了大学开展多项对外活动。我校是首批向非洲派遣大学教育专家代表团的大学,代表团成员包括数学、物理、哲学和历史学教师。潘友达先生的对外活动展现出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国际交流人士,他精通外语(法语、俄语、英语),对东西方文化以及苏联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以开放、友好的沟通风格,很快吸引了原本犹豫不决的外国客人。

2018年人类学专业学生“师德奖”——潘友达奖颁奖仪式

回顾20世纪70至80年代,在国家遭受围困和禁运的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河内国立大学最初的成就是在外交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为河内国立大学后来开放的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得益于此,大学的国际地位不断扩大和提高。并通过此,促进了大学其他领域的发展。

作为河内国家大学的核心骨干,河内国家大学的教授和讲师团队为新型大学模式的组织、教学和科研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每当老教师们相聚,他们总会回忆起那段充满活力、艰苦卓绝的岁月,同时也为河内国家大学的光荣传统感到无比自豪。敬爱的人民教师潘友达教授是为大学发展付出大量心血和智慧的人物之一。

用几句简单的心意代替一炷香,在送别上师往生净土的神圣时刻,缅怀尊敬的上师。

河内,2019年4月20日

作者:教授、人民教师武阳宁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对文章进行评分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