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故教授、人民教师潘友达在黎圣宗演讲厅举行的庆祝其90岁寿辰的仪式上(2018年11月)
然而,潘友达教授毕生致力于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那就是河内科技大学的建设。他曾担任副校长、历史系主任(1965-1975)、副校长、代理校长,最后担任校长(1977-1988),历时三十多年。

已故的潘友达教授和武阳宁教授在他家中
六十年代上半叶,河内理工大学成立不到十年。当时,每个专业的学制只有三年,后来逐渐延长至四年。除了几位知名的资深教授外,师资力量也主要来自师范大学和河内理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那时,历史系迎来了一位来自罗蒙诺索夫大学的副教授(现称博士),他专攻民族学。这在当时非常罕见,因为那时出国留学的人寥寥无几,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潘友达先生的到来堪称“奇迹”。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既感到高兴,又有些忐忑,因为他身材高大,一口地道的顺化口音,尤其是他极高的学术成就。但不久之后,老师友好亲切的风格迅速消除了这种距离,尤其是在学校疏散到大都(太原)之后,艰难的生活让每个人都迅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彼此变得亲密无间。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的领导们祝愿这位老师新年快乐(2017年1月)。
最突出的是教师在培养和科研方面对历史系乃至整个学校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最初的课程设置相当简单,后来通过借鉴苏联的培养经验逐步完善。作为历史系主管专业事务的副主任,这位教师为完善培养计划和组织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早期,学生毕业时只需参加一次笔试即可。借鉴苏联的经验,许多优秀学生得以撰写毕业论文,并在系委员会面前进行答辩。这种新的形式激发了系里的学习热情,学生们积极争取撰写毕业论文,教师们也努力寻找研究课题和指导文献。学习氛围更加活跃,教学质量也逐步提高。现在回想起来,正如许多教师所说,当时的大学毕业论文答辩与今天的硕士或博士论文答辩并无二致!

已故潘友达教授在2008年80岁生日庆典上
尽管战争极其残酷,学习条件艰苦,但学校仍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践培训,并将课程内容与许多地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即使是在紧张的战区。达特先生也背起行囊,跋山涉水,与学生和当地民众一起深入交流。他积极的行动和简朴的生活方式,使他在疏散时期以及后来的许多届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即使在艰难的战时,潘友达先生仍然热衷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除了历史系创立之初就设立的越南史、世界史、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之外,他还大胆地派遣教员前往海外学习和实践,开创了图书馆学、档案学等新的学科领域。如今,这些学科都已成为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的主要院系。

1975年春,随着解放南方的军队猛烈推进,许多教师奉命准备接管西贡的大学。潘友达先生头戴软帽,身着解放军制服,在战场枪声尚未停止之时,便奔赴南方。4月30日之后,北方教师迅速接管学校,恢复了教学。潘友达先生返回西贡文学院,及时稳定了学校的组织架构,为新学年的开始做好了准备。他深知北方学校的优势,因此邀请了许多河内大学的优秀讲师前来授课,为南方的教育营造了全新的氛围。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学习了大量新知识,并深受启发。与此同时,潘友达先生还着手为南方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奠定基础,使南方学校能够逐步独立自主地发展壮大。

已故潘友达教授和越南国家大学校长阮金山(2018年11月)
在胡志明市大学重建和发展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最初几年里,潘友达先生经历了诸多困难。1977年,他回到北方,担任河内大学副校长,后升任代理校长。当时的校长是著名物理学家阮如昆嵩教授,他是爱国知识分子团队的典型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总务部主任,我有幸与学校领导密切合作,深切感受到校长教授对潘友达先生的特殊信任。学校几乎所有重大政策在提交集体讨论之前,都会先由两位老师私下商议。潘友达先生始终对校长毕恭毕敬,从日常工作到健康和个人生活,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已故潘友达教授和范光明教授——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
在此期间,由于补贴制度和国际孤立状态,全国面临诸多困难。除了教学之外,学生们的日常饮食、燃料、住宿等问题也成为学校的头等大事。当时的董事会成员,包括副校长邓辉志、潘通山、潘文合以及党委书记阮维贵,不得不“竭尽全力”处理与学习和住宿相关的每一个问题,以确保学校各项活动的稳定进行。

已故潘友达教授的日常生活
在越南实行革新开放政策后,河内国家大学迅速与众多国外高校建立了联系。除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国的传统合作关系外,该校还吸引了来自美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的学者,并与友好国家建立了定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互助关系。正因如此,该校许多讲师代表团得以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并促成了多项越法、越河内合作项目。在这一领域,阮如昆嵩教授退休后,潘友达先生成功领导了该校的多项对外事务活动。我校率先向非洲派遣了包括数学、物理、哲学和历史等学科的大学教育专家代表团。从潘友达先生的对外事务活动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在国际交流方面经验丰富、精通法语、俄语和英语等外语、并对东方、西方和苏联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人士。他以开放友好的沟通方式,迅速吸引了起初犹豫不决的外国客人。

2018年,以潘友达老师命名的奖项颁发给人类学专业的学生。
回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国家遭受围困和禁运的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河内国家大学在外交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日后开展开放的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正因如此,河内国家大学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并由此带动了其他诸多领域的发展。
作为河内国家大学的核心力量,河内国家大学的教授和讲师团队为这所新型大学的组织、教学和科研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每当资深教师们聚会,他们总会回忆起那段充满活力又艰辛的时光,并为河内国家大学光荣的传统感到无比自豪。深受爱戴的潘友达教授,这位人民教师,正是为大学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的杰出人物之一。
在送别尊敬的老师前往永恒世界、净土的神圣时刻,用几句简单的思念来缅怀他,而不是点燃一根香。
河内,2019年4月20日
作者:教授,人民教师武阳宁
最新新闻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