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人文社会科学大学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大学阶段学习方法”的交流活动。参与活动的嘉宾是来自不同院系的讲师,他们解答了学生们对大学阶段学习方法的疑虑和疑问,并分享了帮助新生有效学习的经验、技巧和必要的方法。节目的前两位嘉宾是阮光留博士(政治与学生事务部主任)和郑黎英硕士(旅游学院副院长)。
高中和大学学习方法的差异
在回答关于高中和大学学习方法差异的问题时,陈光廖博士引用了陈文饶教授的话:“大学是自学”。阮光廖博士认为,自学意味着学生将老师的培训过程转化为自我学习的过程。老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指明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高中不同,在课堂上,老师会清晰地记录主题,而在大学,老师只会讲解章节。因此,这要求学生在做笔记时保持高度专注,并懂得筛选和选择内容。因此,为了获得高分,没有必要把老师的所有想法都记下来。此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例如:查找文献阅读、去图书馆、在课堂上听课……

阮光柳博士强调,所有科学领域都没有通用的学习方法。尤其在学院目前实行学分制的培养模式下,学生为自己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时间表至关重要。选课时,必须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课程结构,合理分配时间。制定一份包含课堂时间和家庭时间的全天学习时间表。重要的是要努力遵循这个时间表。
讨论的好处
另一些观点则认为,学分制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进行大量讨论。那么,学生需要为讨论时间做哪些准备呢?郑黎英老师分享了这一点:学习是一条充满困难和挑战的道路。而老师只是陪伴者。老师本身并非“手册”,但通过老师,学生可以获得专业的宝贵资源、丰富的文献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老师会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是提出问题并指导如何解决问题的人。学生需要大胆、自由地讨论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今大多数学生最大的局限性是:不敢发言,害怕犯错,所以比较内敛。讨论是学生的课堂时间,学生有权积极主动地讨论并发表个人意见。
如何访问资源?
在当今融合发展的潮流下,学习资料来源已不再是难题。然而,如今一些学生最大的困惑在于如何获取和选择教材、参考资料、课程大纲等。针对这个问题,阮光留博士分享道:学生应该按照老师的指导寻找资料和教材来源,老师会根据优先顺序为他们安排资料来源。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定期听课,认真学习每一节、每一课,并掌握每一课的内容。
节目第二部分的嘉宾是政治学系理学硕士 Pham Quoc Thanh 和人类学系理学硕士 Lam Minh Chau。
关于如何学习外语的很多问题
“向你周围的人学习,向老师学习,向朋友学习……随时随地学习。高质量的学习1小时,胜过低质量的学习10小时。”— 理学硕士 Lam Minh Chau
如何快速有效地学习外语,是新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新环境对外语技能的要求更高。“这是很多学生都关心的问题。” 南明珠硕士(MSc. Lam Minh Chau)对此深有体会。这位24岁的讲师根据自己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分享了他的成功秘诀:
- 学习一门外语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 学习外语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
- 多做练习
学习外语是为了未来。谈及学习外语的难点,范国青老师表示:学习外语需要坚持不懈,多练习口语。树立目标,保持热情和动力,倾听老师和朋友的意见,分享学习成果。范国青老师还指出,学生需要从在校期间就开始积累经验、知识和软技能,这样毕业后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说,嘉宾们关于大学阶段学习的分享和建议初步解决了学生们的顾虑和担忧,尤其是K55班的新生,他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熟悉大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