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博士生姓名:陈光海 2. 性别:男
3. 出生日期:1989年10月18日 4. 出生地:印度尼西亚
5. 关于博士生资格认定的决定:2022 年 1 月 28 日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第 81/QD-XHNV-SDH 号决定。
6. 培训过程的变化(如有):接收博士生的决定:2023 年 12 月 22 日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5482/QD-XHNV 号。
7. 论文题目:英语过渡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特征(与越南语的比较)
8. 专业:比较语言学 9. 代码:9229020.03
10. 科研指导教师:副教授,陈氏红行博士
11. 本论文新成果总结:
该论文确立了概念边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指出引发行动或影响的背景)结果(表达对象经历的状态变化)。在外部原因导致的过渡结构中,这两个事件同时存在,在施事者和结果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因果关系。相反,在内部原因导致的过渡结构中,原因完全缺失;变化过程被理解为源于对象的本质、固有特征或内部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该论文还阐明了初始结构的类型:尽管施事者没有被明确表达,但它仍然被归类为外部原因导致的KCCT组,因为它可以隐含地指代引起变化的施事者。
在句法方面,本论文识别出三种主要模式:(i) 由外部原因引起的KCCT,其典型结构为[N1 - V(trans) - N2],其中N1是导致N2发生变化的主动主体;(ii) 由内部原因引起的KCCT,通常以[N1 - V(intrans)]的形式出现,其中N1是发生变化的主体;(iii) 起始结构,形式为[N1 - V(incho)],其中N1是发生变化的主体,但主动主体并未明确表达。此外,本论文还识别出一些重要的句法变体,例如介词短语、从句、存在结构[There - V - N]以及越南语中的谓语链(SVC)等特定结构。这些变体展现了每种语言扩展和详细表达变化过程的范围、方向和结果的能力。
从比较的角度出发,本论文发现英语和越南语在表达因果关系的KCCT结构组织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然而,英语倾向于通过时态和词缀系统以及专门的谓语来清晰地表达,而越南语则更多地依赖语境、句法结构以及多义谓语、谓语链和倒装形式等内部手段。这些差异反映了屈折语(英语)和孤立语(越南语)之间的类型学特征,有助于解释两种语言系统中表达转换过程策略的差异。
此外,由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而对KCCT两类结构进行明确区分,并确立了引导结构作为中间形式的理论作用,有助于加深对语言中事件组织机制和状态变化表达能力的理解。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KCCT的句法-语义理论,也为对比语法、翻译和语言分析的教学提供了实践基础。此外,结合结构语法、句法-语义界面和句法类型学的跨学科方法,为探索普遍存在但在不同语言系统中表现形式各异的语言现象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1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继续从语用层面比较英语和越南语中的过渡结构,特别关注这些结构在语篇、语境和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中是如何运作的。
13. 与论文相关的出版物:
Tran Quang Hai (2024),“跨语言状态变化结构的综合研究——以英语为例”,国际语言教学期刊第 4 卷(4),第 35-53 页。
Tran Quang Hai (2024),“英语使役结构状态变化分析:来自结构语法的启示”,国际TESOL与教育期刊第 3 卷(4),第 46-58 页。
博士论文信息
姓名: 陈光海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89年10月18日
出生地:印度尼西亚
录取决定编号 2022年1月28日,越南国家大学胡志明市分校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签发的第81/QD-XHNV-SĐH号文件
学术流程变更:2023 年 12 月 22 日,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第 5482/QD-XHNV 号招生转学决定。
正式论文题目:英语中状态变化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特征(与越南语的比较)
专业:比较语言学
代码:9229020.03
导师:副教授 Tran Thi Hong Hanh 博士
论文新发现概述
本论文在概念上界定了因果事件(指启动行为或外部环境)与结果事件(指实体经历的状态变化)之间的界限。在外部原因导致的状态变化结构(CSC)中,这两个事件同时发生,在主体和结果之间形成紧密的因果关系。相比之下,在内部原因导致的状态变化结构中,因果事件完全缺失;变化过程被解释为源于实体的固有性质、内在属性或内部机制。值得注意的是,本论文还阐明了起始结构:尽管主体没有被明确表达,但这些结构仍然被归类为外部原因导致的状态变化结构,因为它们可以隐含地归因于外部原因实体。
从句法角度来看,该论文确定了三种主要模式:(i)外部引起 CSC——具有原型结构 [N1 – V(trans) – N2],其中N1该代理人是否积极地导致了变化?N2(ii)内部引起的CSC——通常以[N1 – V(intrans)]的形式出现,其中N1是自主发生变化的实体;(iii)起始结构——通常以 [N1 - V(incho)] 的形式实现,其中 N1 发生状态变化,但主体没有明确表达。
此外,该论文还探讨了越南语中一些重要的句法变体,例如介词短语、从句、存在结构[There – V – N],以及连动结构(SVCs)等独特特征。这些变体展现了语言扩展和阐释意义的能力,并详细地指明了变化的程度、方向和结果。
从对比的角度来看,本文指出英语和越南语在构建用于编码因果关系的条件句(CSC)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然而,英语倾向于通过时态-体貌形态和专用动词来明确区分因果关系,而越南语则更依赖于语境、句法结构以及诸如多义动词、连动词链和倒装等内部策略。这些差异反映了屈折语(英语)和孤立语(越南语)之间的类型学差异,从而解释了两种语言在编码状态变化过程时所采用的不同策略。
此外,对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引起的对比结构进行清晰区分,以及将起始结构视为中间类型,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如何组织事件和表示状态变化。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关于对比结构句法-语义的理论探讨,也为对比语法、翻译和语言分析的教学提供了实践意义。此外,这种结合构式语法、句法-语义界面和类型学视角的跨学科方法,为研究那些本质上普遍存在但在不同语言中表现形式各异的语言现象开辟了新的途径。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应该将英语和越南语中状态变化结构的对比分析扩展到语用层面,特别关注这些结构如何在语篇、语境和说话者意图中发挥作用。
与论文相关的出版物
Tran Quang Hai (2024),“跨语言状态变化结构的综合研究——以英语为例”,国际语言教学期刊第 4 卷(4),第 35-53 页。
Tran Quang Hai (2024),“英语使役结构状态变化分析:来自结构语法的启示”,国际TESOL与教育期刊第 3 卷(4),第 46-58 页。
作者:新的规划和投资部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