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阅读 Huu Dat 的史诗《万日战争》

2015年6月1日星期一 00:16
不久前,大约在2013年底,友达出版了诗集《旅行》,让认识他的读者颇感意外。一个长期专攻散文写作的人突然转行写诗,并不令人意外。但如果有人了解友达,知道他是一位在大学任教的语言专家,留下了数十部研究著作,而且到了耄耋之年,突然像与时间赛跑一样写诗,那么惊讶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仅仅过了很短的时间(半年多),他就已经有了长诗《万日战争》的手稿,这实在令人意外。
Đọc trường ca
阅读 Huu Dat 的史诗《万日战争》

史诗,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体裁,因为它要求作者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强烈的情感以及对这一体裁的一定理解。所以,当我得知Huu Dat有意涉足史诗领域时,我起初真的不敢相信。直到我拿到手稿时,我才恍然大悟。万日战争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对友达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更让我敬佩的是,在如今这个“诗人生计无忧”的时代,一位在短篇小说、戏剧、电影和长篇小说领域都取得成功的老师,在短短的时间内,同时出版了两本“严肃而短小”的诗集。我想,如果不是他真的充满热情和专注,他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功。

史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体裁,介于叙事和抒情两种写作模式之间。它本身并不是我国文学创作的强项。有证据表明,总体而言,越南人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举不胜举,但在史诗方面的成就却非常罕见。这是事实。显然,越南文学中诗人众多,尝试创作史诗的诗人可能不止十人,但他们获得读者反响的作品却很难超过这个数字(苏有、秋盆、阮科艳、清草、友盛、陈登科、阮越战、陈孟豪、氏黄、阮英玉、阮仲涛、陈英泰)。显然,创作史诗对诗人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如上所述,诗人进入这一领域,除了自身的生活和文学经验(对这一体裁的深刻理解)之外,还必须像商业道路上的大商人一样,拥有与时俱进的情感储备,即“长期资本”(敢于接受失败)。缺乏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很难在这一创作领域取得成功。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在多个领域(舞台、电影、散文)写作过的人,开始写作万日战争,Huu Dat 一定知道自己的极限。

万日战争全书共分为12章,从《秋日志》(第一章)、《全民抗战日》(第二章)、《永远的奠边》(第三章)、《当我们长大》(第四章)、《历史的对抗》(第五章)、《母亲们》(第六章)、《大学》(第七章)、《乡村》(第八章)、《最后的战役》(第九章)、《国家变革》(第十章)、《挑战》(第十一章)到《我们这一代》(第十二章),共12章。从章节标题来看,万日战争可以归类为历史史诗。因为从始至终,章节中提到的事件几乎涵盖了越南从秋季革命、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到两次抗战,直至国家完全统一,以及国家建设和整合的整个过程。对于史诗这种体裁,我认为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结构。写一首短诗只需要作者拥有丰富的情感,写一篇散文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写一部史诗则需要两者兼备。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作品就会飘忽不定;如果无法控制结构,史诗就会“杂乱无章”,读者也难以理解作者的意图。一部好的史诗,除了诗句本身的感染力之外,还必须以优美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锚定”读者的内心。因为史诗本身属于叙事体,它本身就具有叙事元素,具有故事性,所以如果结构松散,甚至没有结构,作者就不知该如何引导故事。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我们来考察一下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印度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法国的《罗兰史诗》……这些史诗正是因为结构严密,才给读者带来了极具吸引力和趣味的故事。

在越南,“史诗”的概念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出现。裴文原和河明德两位作家认为:“史诗是一种叙事诗,或多或少基于叙事方法……史诗也是一种叙事诗,但并非所有叙事诗都是史诗,或带有史诗色彩……史诗的内容往往与美、英雄主义和高尚等美学范畴相关。史诗通常情节不完整。” 研究员黄玉贤也肯定道:“史诗是一个庞大的体裁,具有双重含义:容量大和内容丰富”;“抒情原则与叙事原则之间的关联是史诗诗学的核心问题”。 如此细微的联系,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研究者认为创作史诗对所有作家而言都是一项挑战。

返回结构万日战争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首根据国家历史事件构建的长诗。正如我们上文所述,作者用12章长诗,试图“拥抱”国家从开端(革命的秋天)到现在(国家获得解放,正处于建设和整合的过程中)的历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这首12章长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章节万日战争脱离历史事件,深入个人情感。有时是关于“母亲”的情感(第六章);有时是关于“村庄”的情感;有时是从代际视角的个人思考:“当我们长大/前线仍是非战斗的”、“我们长大/两岸的愿望之间,乌云在抽泣/沙洲上漂浮着绿色的梦想”、“我们长大/通过历史文章了解国家/欧姑妈妈产下一囊百卵”……诗人阮科艳在长诗中欲望之路当写关于国家也紧紧抓住了南方城市年轻一代在抗美时期对人民、对国家的意识运动。史诗第五章欲望之路他的诗以“当我们长大的时候,国家已经存在……”这句话开头,整首诗都沿着这样的情感脉络展开。我觉得友达的这一特点与阮科艳很相似:在描写国家时,他们都从特定一代人(我们)的角度寻求支撑。阮科艳的“我们”还很年轻,而友达的“我们”则随着国家和人民的成长而成长。从这一点来看,友达的构思非常出色。

人民警务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万日战争》一书封面,作者:Huu Dat

紧扣民族历史事件,万日战争它从革命前夕的秋日情怀(139句)开始,贯穿对法国殖民统治的长期抵抗战争(333句),延续“永不言败”(227句),继续与美帝国主义的历史性对抗(143句),直至最后的决战(203句),最后以“国家在变革”结束。如果您考虑一下万日战争如果说这是一部历史史诗,那么我认为,凭借那些紧扣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的诗句,胡达履行了自己的责任。数百首诗句,以一位在战争年代出生并成长于北部三角洲村庄的年轻人的情感写成,散发着真正史诗的“英雄”气息。与某些文学体裁不同,史诗或多或少带有史诗(épopodé)的风格,因此读者很容易就能辨认出文字中流露出的“华丽”气息。在整部史诗集中,想要数清所有带有这种英雄气息的诗句,实属不易。万日战争,但只要翻阅《秋欲》的开篇,就能看出它“雄伟”的气势。开篇(几乎和诗歌一样长)越北苏友的《越南早期历史》(Huu Dat)就像一部越南人民黑暗奴役岁月的简史。短短139行诗句,却为读者展现了诸多历史事件:与敌人的殊死搏斗,如今每个越南人都无法忘记的英雄,以及民族翻开新篇章的重要历史时刻。苏友选择了自由诗体,这也是必然的选择,因为这首诗的情感走向显然与此相符。早期国家的历史穿插其中,白与黑、光明与黑暗、悲壮与英雄的色彩交织,既有痛苦的呻吟,也有激昂的情感。诗体的选择取决于情感内容。例如,作者用一首九字诗的前四行写道:“近百年的奴役/我们的人民贫穷、饥饿、衣衫褴褛、痛苦不堪/国家经历了如此多的起起落落/少男少女坠入爱河,如此……过桥”。比平常更长的诗句,也是为了在描写民族的“痛苦”和“悲伤”时,营造出更深刻的情感。而在描写共产党员在抗敌斗争中不屈不挠的意志的诗句中,诗人转换了截然不同的诗体,诗句更加自由(用词),更加扎实,也更加坚定:

忠于国旗的心

忠诚的共产党员

永不放弃

金钱面前

不可买卖

许多战友牺牲

在监狱里依然唱歌

镜子

永远闪耀

即使身体消融于土

但灵魂永远是神圣的,山河啊!

作者在诗的开头指出,这是一幅滴漏确实,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格去评价根据图画创作的诗歌,这是胡达在这部史诗(包括诗集)中的独特实验。旅行(我不确定他之前发表过的文章)对于他需要体现的内容有多大作用,但单从文本的形式来看,我想这大概也是这位出身于语言专家的诗人的贡献之一。在这里,我想重申一下,就出自诗集《陆洋葱胡达似乎在创作视觉诗歌方面非常“勤奋”。在这首诗中,他创作了不少以图画形式呈现的作品。而在史诗《万日之战》中,他的诗歌创作则更加“集中”。我在史诗集里整理了一份清单。万日战争全诗共39节,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其中描绘了形形色色、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象,包括:高脚杯、公社屋顶、米罐、酒葫芦、古瓶、花瓶、大杯、钥匙、陀螺、沙漏、铜香炉、十字架、花瓶、蜡烛、泪珠、火炬、箭、铜鼓、吸管、蜡烛、倒塔、稻草、越南地图……作者如此丰富的意象,自然而然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在诗歌史上探讨图画诗(或视觉诗)时,许多研究者认为,在特定的、暂时的情境下,以图画式的风格创作诗歌也能给读者带来新颖有趣的感受。读者不再只是长期专注于“读诗”,如今,当他们以视觉的视角来接触诗歌时,有机会“看到一首诗”。在这种“阅读”方式下,看似“看不见”的文字如今变成了一幅画作,或是一部电影(就像电影院里的电影)。我认为,这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也是当今艺术创作创新的一个方向。20世纪初,在法国文学中,与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流派同时兴起的,也出现了一个图画诗(Calligramme)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人阿波利奈尔,他创作了著名的诗歌《米拉波桥. 史诗中的 Huu Dat万日战争在这场“游戏”上投入了更多精力。当然,和阿波利奈尔一样,他的画意诗也有一些纯粹的形式游戏。但他的画意诗/诗歌也蕴含着自身的内容信息和耐人寻味的美学信息。因此,在这些实验中,也有一些友达的画意诗给读者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例如,对我来说,当我仔细“观看”和“阅读”那首关于稻草意象的诗(第32页)时,我也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过去一个非常典型的越南乡村,在浓郁的稻米香味中:

水牛

吃我们田里的草

无论是透明的还是不透明的

我们宁愿在自己的池塘里洗澡。

记住村里悠扬的歌声

从小就哄我们入睡

通过梦境回忆村庄

月夜有一首很悲伤的催眠曲……

阅读(和观看)这首关于越南地图的诗(第56页),甚至无需仔细研读其内容,我便突然感到一股强烈的情感涌上心头。我们平常在普通越南地图上看到的S形图案,如今仿佛突然有了灵魂。在近代艺术生活中,我们见证了许多新形式的出现并非偶然:装置艺术、视觉音乐、表演诗歌……或许这也是一种让艺术不那么枯燥的方式?我认为视觉诗歌或图画诗歌——绘画——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从结构意识形态角度来看,万日战争史诗除了是一部历史巨作,也是一部情感丰富的作品,它包含着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和反思。这或许也是史诗同样重要的因素。一首诗,有时只需要好听(比如音乐、旋律),但如果一部史诗没有思想支撑,没有给读者清晰的内容感知,就很难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万日战争除了国家历史事件的叙述,作品还穿插着充满诗人关怀的“抒情离题”。例如,在前三章“秋之欲”、“九年抗战”和“永远奠边”之后,友达停下来与读者探讨“我们这一代”,即作者的时代。在“历史交锋”之后,他吐露了越南“母亲们”在艰苦岁月和牺牲岁月中的感悟。之后,他回到“大学”,回到他和我这一代人在战争年代生活和学习的美治土地,更深入地思考那些经历了如此多牺牲和损失的抗美战争的人们。之后,他又回到了“乡村”。在“最后的战役”和“国家变迁”之后,友达用一章来思考战后国家,思考这个走上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国家。这与阮维在《越南的战争》中的观点一致。觉醒潜力,Huu Dat在史诗《万日战争》中也有一些富有深意的诗句:

“该项目向各地开放

房子还没建好,但口袋里装满了钱

从人民手中夺取的公共土地

赔偿不多,但代价却很高。

或者:

市场经济时代

人心如此不稳定

昨日的真相

现在突然变得廉价如泥土

有多少邪恶潜伏

钱正在流失

永恒的伦理

像波浪上的泡沫一样融化

《万日战争》写于2010年至2013年底、2014年初,当时东海问题还没有现在这么激烈,但在这首史诗中,我们却看到一些诗句,证明作者相当敏感、与时俱进,有着深厚而热烈的爱国之心:

我们长大了

通过历史课了解国家

奥科妈妈生下了一百个孩子。

一半人带着弓箭上山

其中一半用于开发沼泽和海洋。

从那时起对东海的认识

已经渗透到边疆的每一滴水里

可以肯定的是,万日战争这部史诗集的成功,充分展现了《友达》的独特性。这部史诗集内容丰富,真实感人,文笔流畅,语义深刻,具有诸多独到的创新之处。这部史诗集丰富了现代史诗体裁,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展现我国人民在保卫祖国、战胜挑战、建设新生活的战争中的决心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兴

文章总评分:10(共 2 篇评论)

点击对文章进行评分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