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阅读胡达的史诗《万日之战》

2015年6月1日星期一 00:16
不久前,大约在2013年底,胡达出版了诗集《旅行》,这让认识他的读者颇感意外。一位长期专注于散文写作的人突然转而创作诗歌,这并不令人意外。但如果有人了解胡达,知道他是一位大学语言学专家,留下了数十部研究著作,而且在晚年突然开始创作诗歌,仿佛是在与时间赛跑,那么这种意外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仅仅过了短短半年多,他就已经完成了长诗《万日之战》的手稿,这着实令人惊叹。
Đọc trường ca
阅读胡达的史诗《万日之战》

史诗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体裁,因为它要求作者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强烈的情感以及对这一体裁的深刻理解。所以,当我听说胡达特打算涉足史诗领域时,起初我真的难以置信。直到我亲手拿到他的手稿,我才相信这是真的。一万天战争我这才意识到,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更令我钦佩的是,在如今“诗人生活不易”的时代,一位教师在短篇小说、戏剧、电影和长篇小说领域都取得了成功之后,竟然在短时间内同时出版了两部“严肃而短小”的诗集。我想,如果他不是真正充满热情和奉献精神,他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

史诗是一种介于叙事诗和抒情诗之间的相对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史诗并非文学创作的强项。证据表明,越南诗歌的成就总体上可谓汗牛充栋,而史诗的成就却寥寥无几。这是不争的事实。越南文学界诗人众多,尝试过史诗创作的诗人或许超过十位,但真正获得读者认可的作品却屈指可数(例如:苏友、秋盆、阮科艳、清草、友盛、陈登科、阮越战、陈孟豪、氏黄、英玉、阮仲涛、陈英泰)。显然,史诗对诗人而言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如前所述,诗人进入这个领域,除了人生阅历和文学经验(对诗歌体裁有深刻的理解)之外,还必须像商业巨头一样,拥有与时俱进的情感储备,即“长期资本”(敢于接受失败)。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难以在这个创作领域取得成功。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在多个领域(戏剧、电影、散文)都有过写作经验的人,开始写作一万天战争胡达特肯定知道自己的极限。

一万天战争本书共分十二章,从“秋日憧憬”(第一章)开始,依次为“全国抵抗日”(第二章)、“奠边府永存”(第三章)、“当我们长大”(第四章)、“历史的对抗”(第五章)、“母亲们”(第六章)、“大学”(第七章)、“乡村”(第八章)、“最后的战役”(第九章)、“国家转型”(第十章)、“挑战”(第十一章),最后一章为“我们的世代”(第十二章)。从章节标题来看,一万天战争这部作品可以被归类为历史史诗。因为从头到尾,书中章节所提及的事件几乎涵盖了越南从秋季革命、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到两次抗击侵略者的战争,直至国家完全统一的整个历史进程。我认为,史诗体裁对作者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结构。写一首短诗只需要作者拥有丰富的情感,写一篇散文需要生活阅历,而写一部史诗则需要两者兼备。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作品就会飘忽不定;如果无法掌控结构,史诗就会显得“混乱”,读者难以理解作者的意图。一部优秀的史诗,除了诗歌的感染力之外,还必须以其优美的文笔和严谨的结构“扎根”在读者心中。因为史诗本身就属于叙事体裁,也就是说它包含叙事元素,讲述故事,所以如果结构松散,甚至没有结构,作者就不知道该如何展开故事。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考察世界上的著名史诗,例如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印度的《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法国的《罗兰史诗》……所有这些史诗之所以能给读者带来引人入胜的故事,正是因为它们结构严谨。

在越南,史诗的概念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出现。据两位作者裴文阮(Bui Van Nguyen)和河明德(Ha Minh Duc)所述,“史诗是一种叙事诗形式,或多或少基于叙事手法……史诗也是一种叙事诗形式,但并非所有叙事诗都是史诗,或具有史诗的特征……史诗的内容通常与美、英雄和高贵等审美范畴相关。史诗的情节往往并不完整。” 研究者黄玉贤(Hoang Ngoc Hien)也指出:“史诗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裁,具有双重含义:容量大、内容丰富”;以及“抒情原则与叙事原则之间的关联是史诗诗学的核心问题”。正是这种细微的联系,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研究者们认为创作史诗对所有作者来说都是一项挑战。

返回结构一万天战争根据胡达的著作,可以断定这是一首根据国家历史事件构建的长诗。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这首长诗共十二章,作者胡达意在“囊括”国家从开端(革命之秋)到当下(国家解放并处于建设和一体化进程中)的历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这十二章长诗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章节……一万天战争抛开历史事件,深入探究个人情感。有时是关于“母亲”的情感(第六章);有时是关于“村庄”的情感;有时是从代际视角出发的个人思考:“当我们长大/前线仍是非战斗的”,“我们长大/云朵在两岸的希望之间哭泣/沙洲上漂浮着绿色的梦想”,“我们长大/通过历史文章了解国家/奥姑母亲生下了一袋一百个卵”……诗人阮科艳在长诗中写道欲望之路在撰写关于国家它也紧扣南方城市年轻一代在反抗美国时期,意识觉醒并转向人民、转向国家的趋势。史诗第五章欲望之路他的诗以“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国家早已存在……”开头,整首诗都围绕着这个情感展开。我认为,许达与阮科艳在这一点上很相似:他们在书写国家时,都从特定世代(我们)的视角寻求支持。阮科艳笔下的“我们”还很年轻,而许达笔下的“我们”则与国家和人民一同成长。从这个角度来看,许达的构想确实非常出色。

胡达所著《万日之战》一书封面,由人民警察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

紧扣国家历史事件,一万天战争它以革命前夕秋日的情感(139句)开篇,经历了漫长的反抗法国殖民主义的抵抗战争(333句),始终铭记“永远的奠边府”(227句),继续讲述与美国帝国主义的历史性对抗(143句),直至最后的战役(203句),最后以变革中的国家作结。如果您考虑一万天战争如果这是一部历史史诗,那么我认为,凭借那些紧扣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诗句,胡达特已经尽到了他的责任。数百首诗句饱含着一位在战乱年代于三角洲北部村庄出生长大的年轻人的情感,散发出真正史诗应有的“英雄”气息。与其他一些文学体裁不同,史诗或多或少都带有史诗(épopodé)的倾向,因此读者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恢弘”气势。整部史诗集中,这种英雄气概的诗句不胜枚举。一万天战争但只要略读《秋之欲》的开篇,我们就能感受到它“雄伟壮丽”的气势。开篇(几乎与诗歌正文一样长)越北《友达》(作者:To Huu)宛如一部简明的越南人民奴隶制黑暗岁月的历史。仅用139行诗句,友达便为读者呈现了诸多历史事件:与敌人的实力悬殊的战斗、每个越南人今天都无法忘记的英雄人物、国家翻开历史新篇章的重要历史时刻。友达选择了自由诗的形式,这在诗歌的情感流露下,也是必然之选。诗歌穿插着国家早期历史的片段,以黑白、光明与黑暗、悲剧与英雄、痛苦呻吟以及饱含激情的情感交织成鲜明的色彩。诗歌形式的选择取决于情感内容。例如,作者用九字诗的形式写下了前四行:“近百年的奴役枷锁/我们的人民贫穷、饥饿、衣衫褴褛、饱受痛苦/国家经历了无数的起伏/男孩女孩坠入爱河,如此……”桥梁穿越比平时更长的诗句也是作者在想要一次性表达国家“痛苦”和“悲伤”时,营造更强烈情感的一种方式。与此同时,在描写共产党人在与敌人斗争中不屈不挠的意志的诗歌中,诗人转而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诗歌形式,诗句更加自由(用词),更加有力,也更加坚定:

忠于国旗的心

忠诚的共产党员

永不放弃

资金之前

不可买卖

许多同志牺牲了

即使在狱中也依然歌唱

镜子

永远闪耀

即使身体最终化为尘土

但灵魂永远是神圣的,山川河流啊!

作者在诗的开头就指出,这是一幅……的图画滴漏的确,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格来评价胡达特根据图画创作的诗歌,这是他在这部史诗(包括诗集)中一次独特的尝试。旅行(之前发表过)至于它对于他需要反映的内容来说效果如何,仅从文本形式来看,我认为这可能也是这位诗人作为语言专家的贡献之一。在此,我想重申一下,就诗集《卢》而言。洋葱胡达似乎非常“勤奋”于创作视觉诗歌。在这首诗中,他运用了不少图画式的笔法。而在史诗《万日之战》中,这种诗歌创作的创造力则更加“集中”。我已在史诗集《万日之战》中整理了一份清单。一万天战争这首诗共有39首,以视觉化的方式写成,运用了许多各具特色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象。这些意象包括:高脚杯、公屋屋顶、米罐、酒葫芦、古瓶、花瓶、大杯、钥匙、陀螺、沙漏、铜香炉、十字架、花瓶、蜡烛、泪滴、火炬、箭、铜鼓、稻草、蜡烛、倒塌的塔、稻草、越南地图……作者如此精妙地运用如此丰富的意象,无疑会吸引读者的目光。在探讨诗歌史上的图画诗(或视觉诗)时,许多研究者认为,在特定的、暂时的情境下,以图画形式创作诗歌也能给读者带来新颖有趣的感受。读者不再仅仅关注“读诗”,而是从视觉的角度去理解诗歌,从而有机会“看到一首诗”。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原本看似“无形”的文字变成了绘画或影像(如同电影)。我认为,这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也是当今艺术创作的一个创新方向。20世纪初,在法国文学中,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流派兴起的同时,也出现了图画诗(Calligramme)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诗人阿波利奈尔,他创作了著名的诗歌《画中画》。米拉波桥史诗中的胡达特一万天战争他在这“游戏”上投入了更多精力。当然,和阿波利奈尔一样,他也有一些纯粹是形式游戏的图画诗。但他的图画诗/诗歌也蕴含着自身的内涵和有趣的审美信息。因此,在这些实验作品中,也有一些胡达的图画诗给读者留下了特殊的印象。例如,对我而言,当我仔细“观看”和“阅读”关于稻草意象的诗歌(第32页)时,我仿佛也回到了过去越南乡村,沉浸在稻米的芬芳之中:

水牛

吃我们田里的草

无论透明还是不透明

我们宁愿在自己的池塘里洗澡。

记住村里那些悠扬的歌声

自幼时起,就一直哄我们入睡。

通过梦境回忆起那个村庄

月光下的夜晚,回荡着一首悲伤的摇篮曲……

阅读(和观看)关于越南地图的诗歌(第56页),甚至无需仔细研读其内容,我心中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情感。我们习以为常的越南地图上的S形图案,此刻仿佛有了灵魂。近年来,艺术界涌现出许多新的形式:装置艺术、视觉音乐、行为诗歌……这并非偶然。或许,这也是让艺术不再枯燥乏味的一种方式?我认为视觉诗歌或绘画诗歌——绘画——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从结构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万日战争》除了是一部历史史诗之外,它也是一部情感丰富的作品,蕴含着作者对当下处境的思考和反思。这或许也是史诗同样重要的因素。一首诗有时只需优美动听(在音乐和旋律方面),但一部缺乏思想支撑、无法让读者清晰理解其内容的史诗,很难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一万天战争除了贯穿全国的历史事件,这部作品还穿插着充满诗人个人感悟的“抒情插叙”。例如,在前三章“秋日之愿”、“九年抗战”和“永远的奠边府”之后,许达停下来与读者谈论“我们这一代”,也就是他自己的这一代。在“历史的对抗”之后,他倾诉了越南“母亲们”在那些艰苦岁月中做出的牺牲。随后,他回到“大学”,回到他和我们这一代人在战争年代生活和学习的美池地区,更深入地思考那些经历了抗美战争、付出巨大牺牲的人们。接着,他又回到“村庄”。在“最后的战役”和“国家转型”之后,许达用一章的篇幅,描绘了战后越南的景象,以及越南走上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历程。这与阮维的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唤醒潜能胡达特在史诗《万日之战》中也留下了一些意味深长的诗句:

“该项目在各地均开放。”

房子还没盖好,但口袋里装满了钱。

公共土地被夺走

补偿不多,但代价很高。

或者:

市场经济时代

人心如此不稳定

昨日真相

现在突然变得像垃圾一样便宜

究竟有多少邪恶潜伏着?

钱正在流逝

永恒伦理

像海浪上的泡沫一样融化

《万日之战》创作于2010年至2013年底、2014年初,当时东海问题远没有现在这么火热,但在这部史诗般的长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些诗句,证明作者是一位相当敏感、与时俱进、拥有深沉而热烈的爱国情怀的作家:

我们长大了

通过历史课了解国家

奥可妈妈生下了一胎一百个孩子。

一半人背着弓箭上山

一半人去开发沼泽和海洋。

从那时起,人们对东海有了认识

已经渗透到边境地区的每一滴水中

可以肯定的是,一万天战争《胡达》的成功充分展现了胡达的独特风格。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真挚动人、文笔灵活多变的史诗集,蕴含着深刻的语义内涵,并融入了诸多创新元素。这部史诗集丰富并拓展了现代史诗的范畴,对于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民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奋勇抗争、克服重重挑战、建设美好未来的决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Tran Hinh

该文章总评分为:10 分(基于 2 条评论)

点击为本文评分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