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关于法国诺贝尔文学奖的惊人事实

2015年1月4日星期日 21:08
2014年诺贝尔奖揭晓前的意外:人们最先想到的名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其实也不难理解:除了他是当今日本最受欢迎的当代小说家之一之外,多年来,这位作家几乎一直位列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奖提名名单上。但在最后一刻,出人意料地被叫到的名字并不是村上春树,而是一个对很多外国读者,甚至对瑞典读者来说都有些“陌生”的名字: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Những thú vị bất ngờ xung quanh giải Nobel trong văn học Pháp
关于法国诺贝尔文学奖的惊人事实

其实,对于法国读者来说,莫迪亚诺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书中1968年以来的法国文学[1]两位作家韦尔西耶和勒卡姆将这位作家收录在一个颇具趣味的章节《当今小说的三张面孔》中,在书中他们断言,这三人都很幸运地获得了奖项,他们是法国20世纪下半叶最后的几张耀眼面孔。这三张面孔中,除了乔治·佩雷克之外,其余两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和勒克莱齐奥至今均获得过诺贝尔奖。 2008年勒克莱齐奥获奖时,法国读者或许并不感到惊讶,但很多法国以外的读者,比如德国、瑞典,尤其是美国的读者却“抱怨”说,他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更不知道他的作品。所以,即使是在法国这样的文学大国,每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也总能带来惊喜。或许这对他们的粉丝来说也被认为是“一个有趣的功能”......

法国文学有多少个诺贝尔奖?

自诺贝尔文学奖正式颁发的第一年(1901年)以来,获得该奖的法国作家有:叙利·普吕多姆(诗人,1901年)、弗里德里克·米斯特拉尔(诗人,1904年)、罗曼·罗兰(作家,1915年)、阿纳托尔·法朗士(作家,1921年)、亨利·柏格森(哲学家、文学评论家,1927年)、罗杰·马丁·迪加尔(作家,1937年)、安德烈·纪德(作家,1947年)、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作家,1952年)、阿尔贝·加缪(作家,1957年)、圣·若昂·珀斯(诗人,1960年)、让·保罗·萨特(作家,1964年)、克洛德·西蒙(作家,1985年)、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作家,2008年)、帕特里克·莫迪亚诺(2014年)。至此,截至目前(2014年),法国共获得14项诺贝尔奖。然而,如果我们算上其他虽然非法国血统,但在获奖时仍居住在法国的作家(或用法语和英语或法语和汉语写作),上述数字可能会更高,例如:高行健(中国,2012 年)、贝克特(爱尔兰,1969 年)、布宁(俄罗斯,1918 年)。与美国和英国文学相比,法国和英国文学仍然被认为是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14 个,根据维基百科统计,为 13.5 个;英国为 11 个;美国为 10.5 个)。这两个国家都使用当今最受欢迎的语言(英语),也是世界两大文学传统之一。为什么法国文学既不比美国文学古老,也不比英国文学古老,却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这是运气还是对法国文学有偏见?让我明确一点:这里不存在运气或偏袒。因为从17世纪开始,与美国和欧洲的其他文学相比,法国文学仍然被认为是伟大的。自17世纪以来,巴黎一直是欧洲文化的中心,这里出现了任何一个国家文学都难以比拟的伟大人物:笛卡尔、布瓦洛、莫里哀、高乃依、拉辛……它也是世界上大多数文学运动的发源地。法国文学往往建立在意识形态和哲学基础之上,因此作家常常写出具有“人文”意义的伟大作品,符合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奖标准。就拿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来说,他至今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或许除了“性”的因素之外,他的作品也未必达到“人性”的高度才值得人们颁奖(?)……

法国诺贝尔作家笔下的“美国”

法国在诺贝尔奖竞赛中的优势也可以用这样的原因来解释:法国是欧洲重要的文化中心,曾经吸引了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的众多知识分子和作家。法国中心地带的创作自由政策确实给这个国家的文学带来了成功。但无论诺贝尔奖得主是否纯粹是法国人,我们都需要尽可能客观公正地看待。例如,即使是最近的获奖者帕特里斯·莫迪亚诺也并非纯正的法国人。官方说法是,他的父亲阿尔伯特·莫迪亚诺是一名犹太商人;母亲 Louisa Colpijn 是一位比利时喜剧演员。而2008年诺贝尔奖得主,作家勒克莱齐奥则更加“曲折”:他来自非洲岛国毛里求斯。他本人很少在自己的国家久留,在创作的日子里,经常在各地过着流浪隐居的生活。高行健在某种意义上也被认为是“法国诺贝尔”,因为他的写作和获奖都是在一个完全法国的空间里,但他毕竟还是一个中国人。第四个案例是荒诞派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1969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用法语和英语写作,有爱尔兰血统,但获奖时居住在法国。萨缪尔·贝克特的名字长期出现在法国文学教科书中。最后一个例子是伊万·布宁,他是一位俄语作家,也确实是俄罗斯作家,但当他获奖时,他也居住在法国,不再拥有俄罗斯国籍。法国文学真有趣!诺贝尔变得更加有趣了!

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到底有多有趣?

在他们的一生和写作中,几乎没有作家不为获得诺贝尔奖而感到荣幸和高兴。然而,诺贝尔奖仍然被认为是最负盛名的奖项,不仅因为其专业“品质”,还因为其金钱价值。我们可以这样比较:法国小说家每年颁发的龚古尔奖,同样是一个大“品牌”,但附加的物质价值却只有“几欧元”,而诺贝尔奖的奖金却高达数百万。尽管多年以后人们仍会对奖项的性质争论不休,但它真的能反映出一支钢笔的真正价值吗? (包括诺贝尔奖)。但不可否认的是,获奖者不仅必须是真正有才华的人,其作品必须超越国际标准,而且他们本身也必须是“道德和美德”的典范。因此,即使在法国文坛,60年代新小说流派领袖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也有机会获奖,但由于他也拍摄了“含有大量性元素”的电影,那一年(1985年),该奖被转给了同样是新小说家但名气稍逊的作家克劳德·西蒙。第二种情况是,根据中国研究员吴日森的说法,作家安德烈·马尔罗也应该获得诺贝尔奖,但由于 1947 年人们“青睐”作家安德烈·纪德造假者由于年纪太大,马尔罗被留下了。 1958年,马尔罗担任法国文化部长时,诺贝尔奖委员会再次拒绝了他,因为此前舆论不同意将奖颁给“官方人士”(英国首相查克希尔),于是“官方人士马尔罗”再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就金钱而言,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幸福吗?大多数人不会说出来,但很难说出“不开心”。然而,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法国作家中,有一位……坚决拒绝接受奖。这就是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关于萨特为何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他“害羞”,因为作家加缪也是一位存在主义者,但“才华略逊一筹”,早在1957年就曾获此殊荣。萨特本人也承认:“我为什么拒绝领奖?因为我发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都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如果我接受了诺贝尔奖——如果我在斯德哥尔摩发表了一场傲慢的演讲——这简直荒唐——我就会被剥夺。”[2]。萨特拒绝诺贝尔奖的故事确实耗费了很多笔墨,当时的媒体也对此进行了不少讨论,既有“专业性”的,也有“金钱”的。让·保罗·萨特本人回忆说,后来许多读者写信给他,对他拒绝如此大笔钱财表示“极大的愤慨”。一些美国读者甚至辱骂他:“如果有人给我一百美元,我拒绝了,那我就不是人了”。还有人写信“劝说”他,如果不愿意接受,就让他代为接受,因为“我们很穷”,作为作家“应该懂得爱穷人”?

总之,诺贝尔奖不仅仅是法国文学界的一项著名文学奖项,它背后还有许多有趣而令人惊讶的故事。让我们记住,早在 1943 年,当越南文学刚刚开始走向世界时,Nam Cao 在他的短篇小说冗余寿命一位姓何的作家公开表达“想写一部诺贝尔奖作品”的强烈愿望,其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呢?任何职业的荣耀都是人生的目标。对于作家来说,获得诺贝尔奖是更大的幸福。

                                                                                   2014年的最后几天


[1] 。法国文学 1968,博尔达斯,1982

[2]。由 Tran Thien Dao 领导,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作者:陈兴

文章总评分为:0 分(共 0 条评论)

点击评价此文章
[语言_移动]
您尚未使用本网站,单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