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法国文学诺贝尔奖引发了一些有趣的意外

2015年1月4日,星期日,21:08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前夕,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人们最先想到的名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其实这并不难理解:除了他是当今日本最受欢迎的当代小说家之一之外,多年来,他几乎一直都在瑞典学院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名单上。然而,直到最后一刻,出人意料地宣布的获奖者并非村上春树,而是一个对许多外国读者来说都有些“陌生”的名字,即使在瑞典也是如此: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Những thú vị bất ngờ xung quanh giải Nobel trong văn học Pháp
法国文学诺贝尔奖引发了一些有趣的意外

事实上,对于法国读者来说,莫迪亚诺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书中1968年以来的法国文学[1]两位作家韦尔西埃和勒卡姆在题为“当代小说的三张面孔”的章节中提到了这位作家,这一章节颇为有趣。他们指出,这三位作家都非常幸运地获得了诸多奖项,是20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学界最后几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这三位作家中,除了乔治·佩雷克之外,其余两位——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和勒克莱齐奥——都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08年勒克莱齐奥获奖时,法国读者或许并不感到意外,但许多法国以外的读者,例如德国、瑞典,尤其是美国,却“抱怨”他们甚至不知道勒克莱齐奥的名字,更遑论他的作品了。因此,即使在法国这样的文学强国,每一位作家获得诺贝尔奖都会让人感到意外。或许,对于那些欣赏他们的读者来说,这本身也是一种“有趣的现象”……

法国文学获得过多少次诺贝尔奖?

自诺贝尔文学奖正式颁发的第一年(1901年)以来,获得该奖项的法国作家有:苏利·普吕多姆(诗人,1901年)、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诗人,1904年)、罗曼·罗兰(作家,1915年)、阿纳托尔·法朗士(作家,1921年)、亨利·柏格森(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1927年)、罗杰·马丁·杜加尔(作家,1937年)、安德烈·纪德(作家,1947年)、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作家,1952年)、阿尔贝·加缪(作家,1957年)、圣若昂·佩尔斯(诗人,1960年)、让-保罗·萨特(作家,1964年)、克洛德·西蒙(作家,1985年)、让-玛丽-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作家,2008年)、帕特里克·莫迪亚诺(2014年)。截至2014年,法国共获得14项诺贝尔文学奖。然而,如果我们将那些虽然并非法国人,但在获奖时仍居住在法国(或同时使用法语和英语或法语和汉语写作)的作家也计算在内,那么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更高,例如:高行健(中国,2012年)、贝克特(爱尔兰,1969年)、布尼内(俄罗斯,1918年)。与美英两国文学相比,这两个国家都使用英语,英语也是当今最流行的语言,并且拥有世界两大文学传统,但法国仍然被认为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最多的国家(14项,或根据维基百科的统计,13.5项;英国:11项;美国:10.5项)。为什么法国文学,既不比美国文学历史悠久,也不比英国文学历史悠久,却如此成功?是因为运气还是因为人们对法国文学的偏爱?让我明确地回答:这里既没有运气,也没有偏爱。自17世纪以来,与欧美其他文学相比,法国文学一直被视为伟大之作。巴黎自17世纪以来一直是欧洲文化中心,涌现出众多文学巨匠,他们的成就难以与任何国家文学相提并论:笛卡尔、布瓦洛、莫里哀、高乃依、拉辛……巴黎也是世界上大多数文学运动的发源地。法国文学往往建立在意识形态和哲学基础之上,因此作家们常常创作出具有“人文”内涵的伟大作品,这符合瑞典学院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标准。就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而言,他至今仍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许除了作品中涉及的“性”元素之外,他的作品尚未达到人们认为能够授予该奖项的“人文”境界(?)。

法国诺贝尔作家中的一种“联邦制”

法国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优势也可以用以下原因来解释:法国是欧洲重要的文化中心,曾吸引过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的众多知识分子和作家。法国核心地带的创作自由政策确实为法国文学带来了成功。但是,诺贝尔奖得主是否纯粹是法国人,我们也需要以最客观公正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例如,即使是最近的获奖者帕特里斯·莫迪亚诺也并非纯粹的法国人。从官方角度来看,他的父亲阿尔伯特·莫迪亚诺是一位犹太商人;他的母亲路易莎·科尔潘是一位比利时喜剧演员。2008年诺贝尔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情况则更为复杂:他出生于非洲岛国毛里求斯。他本人很少在自己的国家久留,而是在创作期间经常四处游历,隐居各地。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行健也被认为是“法国诺贝尔奖得主”,因为他在完全法国的环境下写作并获奖,但他仍然是中国人。第四个例子是荒诞派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1969年诺贝尔奖得主),他用法语和英语写作,拥有爱尔兰血统,但在获奖时居住在法国。贝克特的名字也长期以来一直出现在法国文学教科书中。最后一个例子是伊万·布宁,一位俄语作家,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俄罗斯作家,但在获奖时他也居住在法国,并且不再拥有俄罗斯国籍。的确,法国文学有很多有趣的地方!诺贝尔奖就更有趣了!

法国诺贝尔文学奖有多有趣?

在作家生涯和创作生涯中,恐怕很少有作家在获得诺贝尔奖时不会感到无比荣幸和喜悦。毕竟,诺贝尔奖至今仍被视为最具声望的奖项,不仅因为其专业性,更因为其丰厚的奖金。不妨这样比较:每年颁发给法国小说家的龚古尔奖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但其物质价值却只有“几欧元”,而诺贝尔奖的奖金却高达数百万欧元。即便多年以后,人们仍会争论这些奖项的本质,以及它们是否真正反映了作家的真正价值(包括诺贝尔奖),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获奖者不仅才华横溢,作品达到国际水准,而且他们本人也必须是品德高尚、堪称楷模的人物。因此,即使在法国文学界,20世纪60年代新小说流派的领军人物、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也本应获奖,但由于他当年(1985年)也拍摄了一些“包含大量性元素”的电影,该奖项最终颁给了同样是新小说家但名气稍逊的作家克劳德·西蒙。第二个例子是,据中国学者吴若添(Ngo Nhac Them)称,作家安德烈·马尔罗也完全有资格获奖,但由于1947年人们“偏爱”了安德烈·纪德,也就是《爱的颂歌》的作者,所以马尔罗最终未能获奖。造假者由于年龄太大,马尔罗被拒之门外。1958年,马尔罗担任法国文化部长期间,诺贝尔奖委员会再次拒绝了他,因为此前公众舆论反对将奖项颁给一位“官员”(英国首相丘吉尔),因此,“官员”马尔罗再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关于金钱,法国诺贝尔奖得主们快乐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这么认为,但要说“不快乐”也很难。然而,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法国作家中,有一位……坚决拒绝领奖。他就是存在主义作家让-保罗·萨特。关于萨特为何拒绝领奖,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他“心存芥蒂”,因为同样是存在主义作家但“才华稍逊”的加缪曾在1957年获得过诺贝尔奖。萨特本人则表示:“我为什么拒绝领奖?因为我认为,诺贝尔奖长期以来都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如果我接受了诺贝尔奖——如果我在斯德哥尔摩发表了一篇傲慢的获奖感言,那将是多么荒谬——我就会被带走。”[2]萨特拒绝诺贝尔奖的故事确实占据了大量版面,当时的媒体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既有关于“职业操守”的,也有关于“金钱”的。萨特本人回忆说,后来很多读者给他写信,对他拒绝如此巨额的奖金表示“极大的愤慨”。甚至有美国读者侮辱他:“如果有人给我一百美元我都拒绝,那我就不是人了。”还有一些人写信“劝说”他,如果他不想接受,他们可以代他领奖,因为“我们很穷”,作为一个作家,“你应该懂得关爱穷人”。

简而言之,围绕着诺贝尔文学奖——世界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奖项——确实有很多有趣且令人惊讶的故事,不仅仅局限于法国文学。让我们记住,早在1943年,当越南文学刚刚开始走向世界时,南高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就讲述了……冗余生命是否真的塑造了何鸿燊这位曾公开表达“想写一部诺贝尔奖获奖作品”的作家形象?在任何职业中,追求荣耀都是人生的目标。而对于作家来说,写作并获得诺贝尔奖更是莫大的幸福。

                                                                                   2014年的最后几天


[1] 。法国文学 1968博尔达斯,1982年

[2]由陈天道领导,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作者:Tran Hinh

该文章的总评分为:0 分(满分 5 分)

点击为文章评分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