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2012年2月18日国家追授已故陈国王教授胡志明奖之际,河内大学隆重推介潘辉黎教授撰写的一篇关于陈国王教授及其河内研究的文章。该文章同时也是陈国王教授所著《千年文化圣地——升龙河内文化论文选》(河内出版社,2010年)一书的导读。陈国王先生自青年时代起,便满怀热情地探索和发现河内,他经常和我们“林、黎、陈、王”班的同学以及同班、 ...陈国王先生很早就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喜欢四处旅行。他不仅是为了游玩,也是为了游学、研究、收集文献、增长知识、运用科学术语、进行实地考察和勘察。从龙居到金瓯,从长山到东海的一些岛屿,他的足迹几乎遍布越南的每个角落,有些地方他去过很多次。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他到我的家乡——河静省石河县石州乡,来到潘辉的家庙,自称是“黎老师”的学生,请求上香祭拜祖先。他“演”得那么好,家里的长辈们都信了,但也有人有些怀疑,不明白为什么黎先生的学生都白发苍苍,年纪这么大,又那么睿智,从祖先潘辉干、潘辉益、潘辉珠……到宜春、赛山的支系,再到家族的歌筹歌谣传统,无所不问……我回老家一听,立刻就知道是我亲爱的朋友陈国王,不是别人,后来王先生也告诉了我。陈国王教授是一位见多识广、善于交际、学识渊博的科学家。他游历四方,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从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文化学家,甚至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例如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到诗人、作家、记者、艺术家,以及他遇到的每一个人,农民、工匠、渔民、工人、三轮车司机、摩的司机……我这里说的“交往”不仅仅是见面,说几句礼貌的问候……而是交流、挖掘信息,从社会学角度了解他感兴趣的问题。他的知识不仅来自查阅古今书籍、各类报刊,也来自研讨会、讨论会、科学会议……,他的知识来源广泛,涵盖各个学科,收集方法也多种多样,其中实用知识和民间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旅行中,他还带领学生实习,或邀请在当地工作的校友加入,同时也为年轻一代传授了许多有益的知识,并传承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他来说,即使是“喝酒”、“喝啤酒”、“品茶品酒”,甚至是真正的玩乐,也都是了解人、了解生活、了解时代的机会。这是陈国旺先生非常典型的研究风格。陈国旺先生和我们班一样,就读于历史地理系,这是越南独立大学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跨学科的培养系。 1952年至1956年间,培养计划尚且简单,但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幸运在于直接师从于国家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有的曾在国外深造,拥有高学历,例如陈德草教授、阮孟祥教授、范辉通教授、陶伯强教授;有的自学成才,自学成才,例如陶维英教授、陈文饶教授、邓泰梅教授、高春辉教授、阮德政教授、黎春芳教授、黄绍山教授……虽然我们学到的历史地理基础知识不多,但知识储备丰富,研究方法也十分基础。的确,研究“历史”而不研究“地理”是极其不完善的,毕竟,历史是人类在时空中进行的一切活动,而历史空间则体现着地理条件、环境特征和生态环境。受此教育方式的影响,我们班上很多人在从事历史研究时,往往非常重视地理。至于陈国王先生,除了历史和地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外,他还精通考古学。他是第一批为现代越南考古学的建立做出贡献的考古学家之一。从这三个基本专业出发,王先生还将知识扩展到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风水学、地相学等相关领域。陈国王先生的第二个突出研究风格是始终采用跨学科、多学科的方法,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来反思和理解历史,并将它们串联成一个全面、综合的视角。此外,陈国旺先生是一位个性独特的人,他的性格体现在方方面面:衣着、言谈、举止、教学、谈吐、写作、声音……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任何与陈国旺先生有过一面之缘的人,都能立刻辨认出他的个性。然而,在有些人眼中他“粗鲁”、“傲慢”、“鲁莽”的性格背后,却隐藏着一颗温暖的心,对朋友和学生充满热情,拥有聪明、敏锐、敏感的头脑,一位对研究充满执着的科学家,永不满足于自己和他人的既有知识,始终追求认知世界的新发现。为了更好地理解陈国旺教授对河内的研究,我在此略作赘述。

河内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历史系陈国王教授那一代的年轻人,想要整理出一份完整的教授著作和文章目录,但时不时会发现新的文章,不得不不断补充。陈国王教授著作颇丰,发表在许多地方,包括各种杂志和报纸,日报、周报、月报、河内报纸以及北、中、南三省许多省市的报纸……至于河内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已收集到数百篇文章和书籍的目录。除了出版过许多著作,如与武俊山陶庄合著的《千年河内》(1975年)、自己主编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河内》(1984年)、《我所理解的河内》(2005年)、《升龙——河内——探索与思考》(2006年)等之外,他还发表了许多长短不一的文章,涵盖报告、科研论文、科研公告、故事书、回忆录等多种体裁,他自己称之为“杂文”、“杂记”、“小记录”等。因此,历史系主任、副教授阮海克博士及其文化系同事们历经艰辛,从中精选出35篇文章,编纂成书,题为《千年文化圣地》,并于升龙千年庆典之际在升龙河内千年书架上出版。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升龙圣地-河内第二部分。
升龙——河内致力于国家事业第三部分
升龙文化精髓 - 河内这只是陈国王教授众多关于升龙-河内研究的著作和文章中的一部分。但通过选择和整理,我感受到阮海克副教授、理学博士和杜香草老师对老师的理解非常深刻,他们知道如何选择能够体现对升龙-河内各个方面研究和思考成果的文章,并且能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进行探讨。本书涵盖了从学术性科学著作到描述性、比较性、交流性、思考性等各种类型的文章。本书还全面展现了升龙-河内的历史文化,从瓯雎时期的古螺城、升龙前期的同平都城、大罗城,到李太祖时期升龙都城的地标建筑,再到李朝、陈朝、胡朝、黎朝、莫朝、黎忠兴朝的升龙-同都-同京-克楚,到法国殖民时期阮朝的河内,再到革新时期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河内。本书还通过河流湖泊、城墙遗址、寺庙、佛塔、祠堂、街道,甚至考古学家多次发现的地下河内,向我们展现了河内人民的面貌,特别是通过手工艺街、手工艺村、市场体系、生活方式、烹饪艺术、节日和民俗文化瑰宝等社区生活,展现了河内人民的风采。陈国王的写作风格是将古籍、碑刻、传说和实地考察资料相结合,尤其喜欢引用古诗词、民歌和谚语。我最欣赏和欣赏陈国王对升龙-河内研究的敏锐发现和见解。他率先概括了“江湖景观”,提出了升龙-河内“水四边形”模型,发现了罗城关的“水路交汇点”,提出了升龙-河内文化发展中的“汇聚-交流-结晶-传播”特征和“三角关系:传统-介入-创新”规律……他还率先提出“河内学”的概念,以表彰那些为河内研究做出贡献的学者,并提议成立河内研究中心。历史认知,如同一般科学,始终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历史学家孜孜不倦、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工作,需要一代又一代历史学家的不断探索。任何一位历史学家,无论才华如何,其研究成果,经过时间的考验,都有其被肯定和坚守的价值,有其被补充和调整之处,有其被证实的假设和建议,也必然有其被超越之处。这是认知规律,任何历史学家都无法置身事外。陈国王教授在升龙河内研究方面的贡献非常巨大,非常宝贵,许多成果至今仍具有价值。当然,这也符合历史认知规律,所有这些都记录在对升龙河内的研究和认知过程中。对于陈国王教授来说,涵盖所有具体的研究成果,是一位几乎用一生时间与升龙河内这片千年文化和英雄事迹紧密相连的科学家。他经常走访、考察升龙河内的各个遗址和风景,他常说“走遍河内,遍游四方”。他参与河内所有考古发掘,也很少缺席河内的各种节庆活动以及文化、宗教和宗教活动。他走、看、听、懂,努力正确理解河内的历史、文化、人民和土地,并从中思考、感知、写作,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升龙河内。陈国王教授常说,升龙河内保留着祖国山河的神圣气息。那么,我还要补充一点,升龙河内永远活在陈国王的心中,他是一位河内之子,毕生致力于探索、发现和解读升龙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