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颁发的12项胡志明奖和20项国家科技奖中,历史学院荣获两项大奖:一项是胡志明奖,表彰已故教授、副教授、博士、杰出教师陈国旺(Tran Quoc Vuong)关于越南文化的系列著作;另一项是国家奖,表彰副教授、博士、杰出教师阮承熙(Nguyen Thua Hy)的著作《17至19世纪的升龙-河内》。这是历史学院教职工获得的第五项胡志明奖和第四项国家奖。阮承熙副教授、博士、优秀学生,1937年出生于“老河内”核心地带(巴亭郡杭科街),祖籍河亭村(现青春郡),母亲来自罗富村(原河西)。他毕业于当时河内三所最负盛名的中学之一(阮廌中学,另外两所是朱文安中学和长王中学),之后考入河内理工大学历史系一年级,与后来在历史学界声名显赫的人物同班,如潘大端教授、人民教师;武阳宁教授、人民教师;黎茂汉副教授、人民教师;范氏心副教授、优秀学生……据说,在历史系一年级,他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但与许多朋友不同,他毕业后被分配到高中教历史。在河南和河内两地的教育部门教书工作了三十年后,直到1990年,53岁的他才应时任系主任潘辉黎教授的邀请,回到历史学院古代和中世纪越南史系担任讲师。他原本以为当高中老师就意味着教书,不用做研究。但他并不“满足”。凭借对科学的热情、积累的知识——尤其是从英文和法文书籍中汲取的知识——以及他天生的吸收能力,他默默地进行写作,虽然数量不多,但笔耕不辍。到了八十年代初,他决定攻读博士学位(在国内)。当时,博士生,尤其是历史学博士生,非常少见。他选择了河内——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诸多变迁——作为他的研究课题。 1984年初,他的博士论文《17至19世纪升龙-河内:一座中世纪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通过答辩,成为历史系首批博士论文(当时称为副博士论文)之一。我记得,答辩当天(在黎圣宗街19号)人山人海,历史学界的许多重要人物都出席了。后来,这部著作于1993年出版成书,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时至今日,近20年过去了,它已成为研究升龙-河内,特别是17至19世纪历史的必读之作,几乎无人提及,也无人引用。本书通过对多种文献资料,特别是西方语言(英语、法语)文献的精心整理、系统分析和高效运用,概述了升龙-河内在不同时期,特别是17至19世纪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17至19世纪升龙-河内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动,以及越南封建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政策。本书对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阶级机制和阶级交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概括了城市发展和兴起的因素、城乡关系、城市中政民二元关系以及城市发展和转型等问题,这些论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国内外研究越南中世纪社会史的学者、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该著作已成为研究升龙-河内的经典之作,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越南历史,尤其是升龙-河内历史时,经常引用该著作。它也是一部极具价值的专著,有效地服务于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历史系(包括古代和中世纪越南历史、越南文化史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该著作已被翻译成英文(由Gioi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为众多国家的学者和读者所熟知,有助于向国际社会推广越南历史文化,特别是升龙-河内历史文化。近期,为纪念升龙-河内建城1000周年,该著作被增补收录于“升龙千年文化书架”中,继续受到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该著作为推动河内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部研究升龙-河内的杰出著作,本书堪称升龙-河内历史研究的典范之作,展现了这座城市作为国家政治行政中心的历史风貌。尽管本书主要聚焦于17至19世纪,但其对升龙-河内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探讨贯穿了整个历史进程,从而较为全面地描绘了这座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在迄今为止数百部关于升龙-河内的专著中,本书无疑是最优秀的研究之一,标志着河内研究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阅读阮承熙的著作,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渊博的学识和优雅的文笔,尤其是在升龙-河内历史文化方面的论述。这或许源于他对千年升龙文化与现代河内较为成熟的都市文化的融合与吸收。他75岁高龄,手脚虽已无力,但头脑依然异常清醒。即使只是待在家中,他也能经常上网,座机和手机样样精通,对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学校事务、院系事务、人事大事小事……无所不知(有时甚至能提前预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笔耕不辍,从研究论文到书籍,无所不包。在“升龙-河内千年史”期间,他编辑了数千页的《升龙-河内文化文献:西方文献汇编》,这部著作广受好评。就在几天前,他又出版了五十余页的《越南传统文化——一个视角》。他还翻译和编辑了外国学者关于越南的著名著作。与他相处,每个人都会感到快乐,热爱生活。他工作认真负责,尽职尽责,效率极高。他很少在意人生的得失,因此显得格外“悠闲自在”。或许正因为他“悠闲自在”,所以他才显得“深邃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