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 tức

阅读黎英萱日记时的一些感想

2011年12月4日,星期日,22:48
美国海事局- 诗人黎光庄(胡志明市作家协会主席)分享了他对黎英春日记的个人感受。
美国海事局- 诗人黎光庄(胡志明市作家协会主席)分享了他对黎英春日记的个人感受。 我之所以对黎英春的日记情有独钟,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黎英春是一位我耳熟能详、了解、研究并喜爱的作家,如今他的作品焕发新生,如同探险家发现了新的矿藏。- 这本日记的作者虽未曾谋面,却与我颇为亲近,因为我们都毕业于河内科技大学,有着相似的境遇——毕业后都进入了文科系,之后又都进入了文科系学习——他在日记中提到的许多人我都认识。- 日记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提出并阐释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且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例如人生的意义、当代文学对年轻一代的意义等等。通过阅读,我想就这本日记的价值谈谈我的几点感想。1. 一个纯洁、美好、高尚的理想。通过这本日记,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在社会主义屋檐下成长起来的青年的理想,理解了一代人的理想——基于深刻的政治觉悟,懂得如何为祖国、人民、理想而战,懂得为何投身战斗,完全出于自觉和自愿。当然,对于黎英春而言,他自身境遇中也饱含着来自南方故土的深切召唤。这种理想极其纯粹、美好、高尚,始终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作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家庭条件和个人条件(南方之子),出国留学深造完全合情合理。但他拒绝了这条顺遂的道路,放弃了前途,甘愿远离爱人,请求奔赴前线。抵达前线后,他又请求前往先锋部队,前往偏远而战火纷飞的地区生活和写作。回到故乡槟椥,那时的战事极其艰难残酷,生死一线之隔。他虽然不习惯战场,却依然意志坚定。他也曾感到恐惧(这是人之常情),但理智战胜了恐惧,他奋力克服困难,尤其是在党内(这些文字对他而言弥足珍贵)。他仅仅想“去短暂地体验一下战场的气息,短短几天”,却毅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艺术理想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首先是为战斗而战,具体而言,是直接服务于解放南方、统一国家的斗争,他乐于参与其中,不像某些逃兵那样,事后感到受骗或后悔。黎英春的写作风格一丝不苟,笔触精炼,完美地服务于作者的意图。有时只是匆匆一瞥,主要是为了激发灵感或产生一个突然的想法;有时则会非常详细地描述一个故事、风景或肖像,一丝不苟,非常有意识地为以后更大的意图做准备。2. 诚实和亲密。黎英春的文字非常真挚。或许他只是在为自己写作。他的情绪、想法和细节都具体而真实。从他笔下那些故事,比如被漏雨淋湿、被水蛭叮咬、对他人发脾气、思念爱人、巴家的困境、被飞机扫射时的恐慌,或是被敌人围攻(第56页)……所有这些都真挚、真实,贴近生活。对我个人而言,黎英春笔下的许多场景、人物和想法都与我非常相似。因此,我更能理解和感同身受。从长山到中央局基地的故事;关于黎英春遇到并提及的人,例如:英爱(裴德爱,又名英德)、勇(图山)、绍朗、清雅、鸾女士、黎文草、图三、春武……都是我曾经共事过并认识的人。认识的人的形象、想法和感受总是比陌生人的更具吸引力,这就是接受日记的原则。3. 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料。对于许多初次接触这本日记的人来说,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无疑会带来诸多惊喜。这本日记堪称研究作家人生观和创作理念形成过程的宝贵资料。此外,黎英春作为公民和艺术工作者,都具有参与抗美战争的青年一代的典型特征,因此,这本日记也体现了一代人的政治理想(参与的理由、政治意识、普遍/个人的解决方案、斗争精神、创作意志、文学观点)。这本日记,连同阮氏、朱锦峰、杨氏春贵、邓翠簪、阮文泽等人的日记,对于研究抗美时期以及越南遭受侵略时期的知识分子和作家群体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个人对黎英春有所耳闻、有所了解、有所思考、有所研究、也有过写作经历,因此我觉得这本书在很多方面都很有价值。可以说,通过这本日记,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灵魂,一位在国家历史充满挑战的转折点上堪称典范的作家。

胡志明市,2011 年 11 月 30 日

作者:行政

该文章的总评分为:0 分(满分 5 分)

点击为本文评分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