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及自己的优秀学生时,何明德教授在提到“郑先生”时语气很温和,但又不失自豪,因为“他身居要职,而我只是一名老师”。
阮富仲总书记与河明德教授在越南文联成立75周年庆典上合影。照片现藏于河明德教授故居。
我曾连续四年担任他的班主任。我对总书记也有一些记忆,主要是在学校的时候,以及我们几次见面的时候。我提到的关于阮富仲先生的记忆,我在几个地方也提到过,可能有一些重叠。
1963年至1967年,我是阮先生班上的班主任,我跟班上课,也教课。当时,K8班还有很多其他老师,比如阮太坎先生、丁嘉庆先生、黎红三女士、阮金定先生、阮长历先生……K8班有近百名学生,其中有几名来自图书馆学校,还有来自德国、苏联的兄弟姐妹,大多数都是考上大学的学生,所以班上挤满了人。在如此拥挤的班级里,也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有写出好诗的武维通先生,也有之前负责杂志社的吴世莺先生。诗还有李生洙先生,他和阮先生同班。我看到那个班里,大多数都是记者。他们都很活跃。但阮先生很安静,他很安静,学习很努力。
“回忆疏散时期/和朋友们聚会/小小少年/努力学习”(河明德诗歌)。看来,他的志向在学生时代就已确立。他可能参与过班里的一些工作,我记不太清楚了,比如团委工作。他热爱党,所以在即将毕业时,他被录取了。这是一件很新鲜也很特别的事情,因为他在学习期间就展现出了党员的素质,所以他毕业前就被录取了。毕业后,阮先生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在杂志社工作。共产在杂志社,Trong先生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从杂志社的一名员工,经过多年,成为了杂志社的主编,写了很多文章,他的文笔非常好。
记得有一次,在文联成立75周年之际,他们邀请我去演讲,我拒绝了。他们说,你作为老作家来演讲,我不好拒绝。我上前发言时,阮富仲先生就坐在下面。阮富仲先生走进大厅时,大家都起立欢迎他。我也站在那里。进门时,他看到我,就搂着我的肩膀对我说:“师生,我们又见面了!”
我见过他几次。每次他当选总书记,我都会去见他,因为K8班开会,我会去祝贺他。最难忘的一次是在报社校园里的榕树下。人们当时,他第三次当选总书记,K8班庆祝毕业55周年,借阅报纸人们地点确定后,全班同学都坐在榕树下等他。真是太开心了!他朝我走来,我站了起来,他轻轻拍拍我的肩膀说:“老师,坐!”同学们都冲上前去迎接他。当时,郑和科正拄着拐杖,说道:“郑和科!”然后走过去拥抱了郑和科。来自西贡的何和同学也说:“何和!”然后也举手回应。他认识很多同学,甚至认识所有朋友的名字。之后,我们进入大会堂,我发表讲话祝贺他。我说,全班同学非常荣幸阮富仲同志第三次担任总书记。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他具备优秀的品质,尤其是他四大优势:智慧、才华、勇气和道德。我还说过,富仲同志在许多活动中提出了许多倡议。
一是在外交上,他展现了越南竹子的形象,既坚定又灵活。二是在内政上,他专注于批判和清除贪污腐败的国策。三是在文化工作上,他担任第三届全国文化代表大会主席。第一次会议是在1946年,胡伯伯说:“文化必须照亮民族前进的道路。”第二次是在抗战时期,长征先生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与越南文化》的报告。第三次是在阮富仲先生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时。当时,他回应说:“我感谢河明德教授,他表达了清晰、标准、一字不差的意见。”
阮富仲总书记曾就读于河内国家大学文学系八年级(左二,摄于1965年2月,河内美智宿舍)图片来源:VNU
越南人民大学以前很有名。记得有一次,我和阮富仲先生以及一些人开玩笑地讨论,为什么大家喜欢去越南人民大学读书。在座的都是一些要人,要么是越南人民大学的学生,要么是越南人民大学的老师。当时大家都说,大家喜欢越南人民大学,首先是因为越南人民大学不仅教授这门学科,还教授人生的智慧。其次,越南人民大学教授的东西能让人想到其他的东西。第三,越南人民大学有非常好的老师。我问过阮富仲先生,他也同意这个说法。刚才我讲的,就是我第一次见到阮富仲先生的故事,那是在2012年,当时他第一次当选越南人民大学总书记。
在阮富仲身上很难辨认出普通文学系的标志,因为文学系是综合性专业,不像自然科学或医学那样容易给人留下印象。但可以说,阮先生的写作才能也部分归功于文学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写作会为后世留下著作。继胡伯伯之后,人们经常提到长征先生、黎笋先生、范文同先生,第四个要提到的人一定是阮先生。阮先生至少写了6本书,具体数目我不记得了。一本是关于越南走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第二本是关于军事的,一本是关于外交的,一本是关于文化的,还有一本最近刚刚出版。写这么厚的书很不容易。写书很不容易,不容易。
除了写作能力之外,阮先生还善于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语言。阮先生的语言简洁、文学性强,而且非常规范。这要归功于文学院。阮先生热爱文学,也写诗。文学院对他的写作和演讲给予了大力支持。阮先生的讲话非常规范。阮先生选择以苏有诗歌中的民间题材作为毕业论文并非偶然。他展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如果只选择苏有的诗歌,这已经是爱国之情,但更深层次的是,他写到了民间诗歌的影响,这意味着双重爱国。他非常重视民间文学。正是从这一点,他表达出了这种感受。他的一生就像一条笔直的大道,走到哪里,就到哪里,他都做出贡献,直到去世。
作者:阮秋贤 -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