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他优秀的学生,Ha Minh Duc 教授在提到“Trong 先生”时非常谦逊,但也充满了自豪,因为“他身居要职,而我只是个老师”。

阮富仲总书记与何明德教授在越南文学艺术协会成立75周年纪念活动上合影。照片现存于何明德教授家中。
我曾连续四年担任他的班主任。我对总书记也有一些记忆,主要来自我在学校时的情景以及我们几次见面。我之前提到的关于Trong先生的记忆,我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提到过,可能有些重复。
1963年至1967年,我担任Trong老师班上的班主任,负责跟班教学。那段时间,K8班还有许多其他老师,例如Nguyen Tai Can老师、Dinh Gia Khanh老师、Le Hong Sam老师、Nguyen Kim Dinh老师、Nguyen Truong Lich老师等等。K8班有近百名学生,其中有几名来自图书馆学校,还有来自德国、苏联的兄弟姐妹,而且大部分都是考上了大学的学生,所以班级非常拥挤。即便如此,班里也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学生。比如Vu Duy Thong老师,他擅长写诗;还有之前负责校刊的Ngo The Oanh老师。诗还有一位名叫李生苏的先生,他也和仲先生同班。我发现班里大部分人都是记者,他们都很活跃。但仲先生却很安静,他学习很刻苦。
“回忆起疏散时期/与朋友们相聚/那个小男孩/努力学习”(哈明德诗作)看来他还在学生时代就已立志。或许他曾在班里担任过一些职务,我记不太清了,比如青年团的工作。他同情党,所以在即将毕业时就加入了党。这在当时是件新鲜事,也很特别,因为他在学习期间就展现出了成为一名优秀党员的素质,所以在毕业前就被招入党。毕业后,仲先生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地方,那就是在杂志社工作。共产在杂志社,Trong先生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他从杂志社的一名普通员工做起,多年后成为了杂志社的总编辑。他撰写了许多文章,写作能力非常出色。
我记得有一次,在文艺联会成立75周年之际,他们邀请我发言,但我拒绝了。他们说,作为一位资深作家,我怎能拒绝呢?当我走上讲台时,阮富仲先生正坐在台下。阮富仲先生走进会场时,所有人都起立欢迎他,我也站在那里。他进来的时候看到了我,便搂着我的肩膀对我说:“师生重逢!”
我见过他好几次。每次他当选总书记,我都会在K8班开会的时候去祝贺他。最难忘的一次是在报社园区的榕树下。人们当时,他第三次当选总书记,K8班庆祝毕业55周年,并借阅了报纸。人们地点就在榕树下。全班同学都坐在那里等他。真是太有趣了!他朝我走来时,我站了起来,他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老师,坐下!”同学们都冲上前去欢迎他。当时郑和科拄着拐杖,说道:“郑和科来了!”然后他走过去拥抱了科先生。来自西贡的何花同学也说道:“何花来了!”他也举手回应。他认识很多人,甚至连他所有朋友的名字都记得。之后,我们走进大礼堂,我发表了讲话祝贺他。我说,全班非常荣幸能第三次有阮富仲同志担任总书记。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他优秀的品质,特别是他所展现的四大优势:智慧、才华、勇气和道德。我还提到,富仲同志在许多活动中都提出了许多倡议。
一是外交方面,越南的形象如同竹子一般,既坚韧又灵活。二是内政方面,重点在于批判和根除贪污腐败的国家政策。三是文化工作方面,他担任了第三届全国文化会议主席。第一次会议是在1946年,胡志明主席说:“文化必须照亮国家前进的道路。”第二次是在抗战期间,张征先生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与越南文化》的报告。第三是阮富仲先生致力于建设具有民族认同感的先进文化。当时,他回应道:“我感谢何明德教授清晰而标准的观点,字字句句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阮富仲总书记是河内国家大学文学院八年级毕业生(左二,摄于1965年2月河内美池宿舍)。照片:越南国家大学
过去,综合大学非常有名。我记得有一次,我和阮富仲先生以及一些人兴致勃勃地讨论人们为什么喜欢去综合大学读书。当时在场的都是各界要人,要么是综合大学的学生,要么是老师。大家一致认为,人们喜欢综合大学的原因有三:一是综合大学不仅教授专业课程,还教授人生哲理;二是综合大学教授的知识能够启发人们思考其他问题;三是综合大学拥有非常优秀的师资力量。我问了阮富仲先生的看法,他也同意这种说法。我刚才讲的,是我第一次见到阮富仲先生的故事,那是在2012年,他第一次当选为总书记的时候。
阮富仲的文学系背景并不容易辨认,因为文学系是一个综合性专业,不像自然科学或医学那样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可以说,仲先生的写作能力也部分得益于文学系的培养。这一点非常重要。写作能为后世留下书籍。继胡志明主席之后,人们常常会提到张征先生、黎笋先生、范文同先生,第四位必须提及的就是仲先生。仲先生至少著有六本书,我记不清确切的数字了。其中一本是关于越南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二本是关于军事的,一本是关于外交的,一本是关于文化的,还有一本是最近才出版的。写出如此厚重的书籍绝非易事。写作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绝非易事。
除了写作能力之外,荣先生还具备根据语境选择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他的语言简洁、文雅且规范,这要归功于文学院的培养。荣先生热爱文学,也创作诗歌。文学院一直以来都支持他的写作和演讲。荣先生的演讲也十分规范。荣先生选择以杜友诗歌中的民间素材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并非偶然,这体现了他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仅仅选择杜友的诗歌,就已经表达了他对民族的热爱,而他更深入地探讨了民间诗歌的影响,这可谓是双重的爱国。他真正珍视民间文学,这种情感从此得以充分展现。他的一生如同一条笔直的公路,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印记,直至生命的尽头。
作者:阮秋贤 -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最新消息
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