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上,范泰越副教授讲到,除了美学的基本问题,例如:什么是美和高贵?美在哪里?客体还是主体?我们还可以提出其他同样重要的问题,比如:我们如何欣赏一件艺术作品,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所有这些熟悉的问题最终都把我们带回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这种关系本身具有两个性质:(1)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的决定性;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各自的推动力。
应用上述两个属性,副教授的演讲。范泰越博士指出,音乐史就是几个世纪以来美学和潮流的历史。音乐追随文学、绘画、建筑等其他艺术的脚步,往往是社会变革的结果,源于哲学家、政治家、教会和其他社会领袖人物的思想变化。总体而言,讲座回顾了音乐和美学史上的不同时期,帮助听众了解每个时期的独特之处,以及艺术家在表演音乐和欣赏伟大艺术家的画作时的重要意义。
讲座以上述音乐与绘画的结合,不仅吸引了哲学系、文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师生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了文化大学、工业美术大学、新闻宣传学院等其他高校师生的热烈讨论……
副教授外交学院传播与外国文化系高级讲师范泰越博士在研讨会上发言
TS。越南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哲学系主任范黄江在研讨会上发言 研讨会的讨论得到了与会师生的广泛意见和科学交流。讲师 Nghiep Thi Hai(文化大学)讨论如何欣赏艺术作品。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邓氏兰博士提出疑问:为什么许多画作只有在作者去世后才出名? TS。阮氏怀(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哲学系)想知道,在技术和数字化的背景下,绘画或音乐中的创作能量感是否会减少? TS。陈明孝(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哲学系)表示担心,公众审美品味中新兴的市场趋势是否会压倒他们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讨论一直热烈到最后一刻,因为它触动了每一位参与者内心的情感和审美思考,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上。
研讨会吸引了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以及河内多所大学的师生参加并进行学术交流。
科学研讨会“音乐和绘画作为社会意识的形式”是越南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哲学学院定期组织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之一,吸引了校内外研究人员、讲师和学生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