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发掘是越南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河内越南国立大学(由历史系的 Lam Thi My Dung 教授和 Nguyen Huu Manh 博士领导)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由 Peter Bellwood 教授和 Philip Piper 教授领导)之间多年合作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名为“东南亚大陆的采集者、耕耘者和农业革命”。
此次考古发掘于2025年3月28日至4月29日在义安省琼琉县琼文乡琼文遗址进行,揭开了越南古代文化研究的新篇章。研究小组在19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发现并发掘了8座墓葬,其中有大量遗物和距今4000至6000年前居民的活动痕迹,为揭开古代琼鎏湾周围居民的起源、生活和文化之谜做出了贡献。
琼文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历史
代表们参观发掘坑
琼文遗址位于立山山脚下,毗邻1A国道,靠近琼河。此前,该遗址占地面积约11200平方米,然而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扇贝壳开采活动,遗址大部分遭到破坏,仅剩下一小部分保存了下来。 2017年,琼文遗址被正式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
60多年前,即1963年至1964年,科学家通过前期调查和发掘,发现了一系列石器、陶器、贝壳等遗迹,特别是30座古墓葬。人类学研究表明,这里的古代居民属于具有蒙古人种特征的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以水生资源为生,狩猎采集,制造石器。
时隔60多年后,对琼文遗址重新进行研究,于2025年开辟了三个发掘坑,以更好地确定古代琼文居民的居住时间、生活活动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本次发掘采用地层法进行发掘,共收集到数千件标本、文物及大量出露遗迹。
- 一号坑地层厚3.2米,内有灶台、柱洞等遗迹,以及大量石器、陶器、贝壳等遗物。这些遗迹表明,当时的居民以贝壳、扇贝等为原料,建造聚落,形成高大宽阔的扇贝丘,进行食物加工活动,并进行长期的居住活动。
- 二号坑发现两层坐式墓葬,有居住活动痕迹,并发现石器、石片等。古墓可能与埋葬习俗有关,例如用黄沙层覆盖、用软体动物贝壳首饰埋葬、放置象牙和石头来标记坟墓。虽然在9平方米的范围内已发掘了8座坟墓,还有许多未发掘的坟墓,但没有发现任何凿墓或毁墓的痕迹,表明古代琼文人对死者的丧葬习俗有着清晰的认识。
- 3号坑的发掘是为了收集更多的标本,为了解古代环境提供数据,其中发现了多种动物,如海鱼、龟、猪、鹿、扇贝和其他软体动物,反映了古代居民对沿海和石灰岩山地栖息地的高度适应策略。
GS。 Philip Piper 分享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在琼文遗址发掘方面的合作
林氏美勇教授在会议上报告了琼文遗址考古发掘的初步结果。
研究意义及展望
2025 年对琼文遗址的发掘为越南中北部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有助于阐明该遗址在越南中部地区最早的居住社区之一的形成和定居中的作用。古墓葬、日常生活痕迹和丰富多样的遗迹的发现,为研究琼文古代居民的起源、丧葬习俗和生活方式开辟了许多新的方向。
尤其是发掘结果证实,古代居民以扇贝壳为生,建造定居点,制作石器,以屈膝坐姿埋葬死者,没有陶器或磨制石器,显示出埋葬习俗的多样性,可能比多布或北山等文化更古老,或属于“不同的传统、轨迹”。
将继续对文物、骨骼和古代生物样本进行研究、年代鉴定、考古和环境分析,以更好地阐明琼云村的居住历史、民族起源、饮食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这些是 DNA 研究、基因研究等关于曾经生活在 S 形土地上的 Quynh Van 文化社区的重要信息来源。
报告中,发掘队呼吁有关部门、科学家和社会各界继续关注和保护该遗址的价值,以便在未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研究潜力。
国家遗产委员会副主席阮文金教授分享了2025年琼文遗址发掘的价值
发掘坑内发现的部分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