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像许多其他教职工和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一样,在人文学院学习和工作,我总是能感受到人们之间相互培养和滋养的感情,所以当有人提到人文科学时,我的心中总是充满自豪——人文主义者。

对我而言,“人性”这两个字无比珍贵神圣。当我亲身经历并理解了“人性”这两个字的意义后,它更显得弥足珍贵。大约十年前,每年四月,学校工会都会组织专家医生定期为教职工进行体检,这是一项例行活动。那时我才35岁,求知欲和奉献精神始终驱使着我,我常常熬夜读书,一有机会就加班加点。日积月累,最终,当我拿到体检报告时,医生确诊我患有二期慢性肾衰竭,我震惊不已,绝望万分。当我进一步了解这种疾病(慢性肾衰竭无法治愈,只能尽力延长寿命)后,我更加悲伤绝望。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边努力学习,一边通过饮食和休息来照顾自己。经过七年的辛勤工作、节制、保存和养生,但该发生的终究还是发生了,我太过疲惫、营养不良、精疲力竭。丈夫带我去医院后,医生诊断我患有第五期肾衰竭,需要紧急透析。当时的情况真的非常糟糕,四个病人挤在一张床上(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很可怕)。每次透析,我都会因为血栓而大量失血。我瘦骨嶙峋,像个没有灵魂的躯壳。我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状态:“坚持不下去了,只能放手。”那时,朋友、家人和同事都给了我很多鼓励。其中,当时的培训部副主任海先生说:“放手就是放手,你得重新振作起来。”语言部的平先生则说:“坚持住,永远不要放手。”看着我骨瘦如柴的丈夫,看着我的两个年幼的孩子,再加上家人和老师们的鼓励,我重拾信心,下定决心要活下去。在医院里,我遇到了许多比我更痛苦的人。所有这些都激励着我与病魔抗争。

在医院住了二十多天,做了手部桥接手术后,我出院回家,开始了新的旅程——定期血液过滤。每隔一天,我都要被送回医院,一动不动地躺上四个小时,处于昏迷状态。最痛苦的是,每次值班的时候,护士都会用两根比水牛针还粗的针扎我的胳膊,抽取血液进行过滤,然后再输回去。疼痛难忍,我的胳膊都紫了,但总比死了强。学校董事会成员来我家探望我,鼓励我,安慰我。我至今还记得那天,组织部主任、学生会主席欧安女士鼓励我说:“你一定要安心接受治疗,恢复健康,健康是最宝贵的,不要太担心工作。” 哦,那一刻,我真的被感动了,这激励着我努力恢复健康,我心中的结终于解开了。系里的董事会也给予了我鼓励和安慰,并在时间上创造了有利条件,让我能够专注于治疗。回来一个多月后,我逐渐恢复了状态,学会了接受现实。我最感激的是校董会及时给予的鼓励,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其有效的精神慰藉。在那之后,我立刻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我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三年多过去了,除了透析的时间,我依然兢兢业业地工作,努力完成各项任务,积极参与学生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投身科研和教学,力求让知识不致失传。或许,我的皮肤比以前黑了很多,身体也瘦了很多,过去三年里,我的手臂上扎了超过1000针静脉注射,脚趾上也长出了肿块,看起来十分吓人。即使天气炎热,我也不敢在外面穿短袖。但是,我的灵魂、我的自尊、我对亲人、朋友、同事、家人和学校的感激之情,始终铭刻在我心中,无比珍贵。我也时刻提醒自己,永远不要辜负他人的善意,要懂得珍惜,并渴望得到回报。我依然在照顾家人,通过网购来补贴一些医疗和医药费用。能够活到今天,继续工作,是人文科学给予我的莫大恩赐。领导、老师、同事和学生依然视我为普通的一员。我能感受到老师和同事们对我的关爱,也能感受到学校领导对我的关心、理解以及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了近30年,我亲眼见证了同事之间、不同世代的师生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深厚的爱与分享,这让我倍加珍惜,并始终致力于将这些美好的人文价值观传播到我自身、学校乃至更广泛的社会中。
今天,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我谨向各位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我衷心祝愿全校师生共同进步,蓬勃发展,尤其要始终尊重和培育人文精神。祝愿各位老师新学期充满欢乐与幸福。
河内,2020年11月11日
来源:陶氏渊(信息与图书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