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阮爱国寻求救国之道,就是寻找越南未来的社会模式
自19世纪中叶起,独立的越南遭受法国殖民者的侵略,沦为殖民地。越南人民不甘于国破家亡、家园被毁,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剥削的苦难,不断奋起反抗,争取民族独立、耕者有其田的目标。然而,这些起义都遭到残酷镇压,最终失败。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与当时许多越南爱国志士一样,年轻的阮必成也心系国家命运,千方百计地寻求民族解放的途径。然而,阮必成的思想却独具特色:他爱国爱民,要救国救民,不仅仅是救国,更要为民族争取独立。阮必成的重大问题是,独立后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建立什么样的社会政治制度,人民的地位如何。这也是他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之前,必须思考的、民族和时代的重大问题。这正是他1911年6月出国,前往西方的目的。
阮必成对国家形态的探索,并非旨在寻求一种独立于其前任所确立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国家模式:无论是黄花探试图维护的官僚士大夫们所推崇的旧式君主专制制度,还是潘佩珠、潘珠桢和阮太学所倡导的日式、法式或中华民国式的新制度。他认为,“如果国家独立,而人民却不能享受幸福和自由,那么独立就毫无意义”。1阮必成1911年6月出国的愿望是寻求国家独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不仅摆脱外国列强的统治,而且摆脱国内封建国王和官僚的奴役。
1911年6月,阮必成踏上救国之路,探索的并非像古人那样只追求一个目标:民族独立,而是要找到一条“双重”目标,即救国救民的斗争之路。也就是说,阮必成的目标不仅是救国,将民族从殖民帝国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最终目标是将人民从一切压迫、剥削和不公中解放出来。正因如此,阮必成非常尊重潘佩珠、潘珠贞和黄花探等前辈,但却没有走上他们的道路。
不认同前辈们走的道路,但1911年阮必成并不知道如何争取独立,如何建立社会制度、一个国家。阮必成在出国前就拥有如此普遍的认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个革命性的发现。有人说,1911年6月阮必成出国时,他没有任何意识形态,或者说,他没有明确的政治取向,但都缺乏理论和实践基础。事实上,阮必成当时并没有新的政治意识形态,但他新的政治动机却十分明确,那就是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也就是为越南重新获得独立后的国家寻找一种新的国家模式、新的政治制度。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阮必清的救国之路,本质上是为越南选择新的国家模式、新的政治体制的历程。从1911年到1920年,这段历程可以概括为几个重要的阶段和步骤:
第一阶段,1911年之前:这是阮必成的青年时代,国家、祖国、家庭的历史背景塑造和培养了阮必成伟大的道德情操:爱国爱民,培养了阮必成救国救民的伟大意志。
第二阶段,1911年至1919年阮必成曾在非洲的法属殖民地工作学习,之后又辗转于美国、英国、法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段经历使他的文化、社会、世界观和人生观较之在国内时有了显著提升。他认识到,世界上到处都存在着两种人:压迫和剥削他人的人与被压迫和奴役的人;在法国,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人:需要团结起来的法国工人和需要驱逐的法国殖民者。从越南和世界的现实出发,他得出了这样的政治结论:在恢复独立后,不可能按照君主制模式建立社会制度,因为这种制度已经过时;同时,他也对资产阶级民主模式持怀疑态度,尽管它虽然新颖,但却未能实现他所期望的“双重”目标。
他研究了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加入了法国社会党,并在1919年递交凡尔赛会议的“八点请愿书”被否决后,坚决与资本主义模式和制度划清界限。阮必成-阮爱国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性的、不公正的、“欺骗性的”,不尊重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决权、自由权和平等权。
如果说1911年“去西方看看,然后回来帮助自己的同胞”的决定,是阮必清与东方君主制和封建制国家政治模式的决裂,开启了研究和认识西方社会的进程的话,那么,1919年通过凡尔赛会议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清晰认识,则可以看作是他评价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模式和政治制度的终结。
第三阶段, 1919年至1920年当时,阮爱国在法国,但密切关注并直接参与越南爱国组织,政治思想也从传统爱国主义转向革命爱国主义,坚持无产阶级立场。许多人谈论阮爱国读书事件。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草案这是列宁于1920年7月在法国社会党机关报《人性》上发表的一份文件,阐述了列宁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帝国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东方为殖民地时期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初步提纲(草案或提纲)等基本论点。因此,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反对西方殖民资本主义的运动。作为反资本主义运动,它客观上是无产阶级运动。以资本主义为斗争对象的民族解放运动,自然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必须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革命不仅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在新时期,在资本主义转变为帝国主义、侵略殖民地占领市场的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既包括西方(本土)无产阶级的斗争,也包括东方(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换言之,根据列宁的理论,当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包含两个部分:本土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革命。也就是说,“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需要转变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因此,新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客观上具有社会主义倾向。获得独立后建立的政治体制是共产党领导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民族独立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新型政治体制。
阮爱国读懂了这个道理,所以他既解释了20世纪初越南民族民主运动失败的原因,又认识到越南革命胜利的道路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要救国、要解放民族,除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没有别的道路”。2,“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解放被压迫的民族和劳动人民”3。
沿着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进行的民族解放,是与劳动人民解放、人类解放紧密相连的民族解放,民族独立是眼前的、迫切的目标,是铺垫;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则是长远的、最终的目标。因此,在重新获得独立之后,革命力量必须朝着建立政权属于多数人、“不属于少数人”的政治体制,即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治体制的方向发展。这也意味着,1920年,阮爱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他找到一条新的救国道路的时候,这条道路能够实现他既定的救国救民“双重”目标。阮爱国的政策是:“我们为了革命牺牲了,就应该把革命办得彻底,革命之后,政权要归于大多数人民,而不是少数人手里,这样才能避免太多牺牲,人民才会幸福。”4。
寻找新的救国道路,本质上就是寻找一种政治制度——一种越南未来的社会模式,一种“为了国家利益,为了人民”的人民所有制国家的政治制度。阮爱国在1911-1920年期间寻找救国道路,其意义在于寻找一种新的社会模式,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就是寻找一种新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制度,建设一个民富、国强、民主、公正、文明的社会,并找到有效的方式和适当的解决方案,以实现这一目标,即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二、阮爱国对越南新政治体制的思考
当阮爱国选择通过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获得民族解放时,他就已经设想了越南的未来,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但对于这种政治制度的具体模式,这种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他仍在多年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从1921年成为共产党员到1930年创立越南共产党,阮爱国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演讲,集中阐述了未来越南社会政治制度的具体模式,并努力将其推广到越南,为共产党的成立做好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领导人民实现这一模式。
阮爱国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勒帕里亚、报纸人类法国共产党、苏联报纸、戏剧竹龙, 在沉船日志,在工作中法国殖民政权的裁决尤其是在工作中革命之路(1927年)越南未来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逐渐具体形成。这一模式——即阮爱国思想中的新型政治制度国家的特征以及实现这一国家的途径,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进行民族解放,是实现救国救民、民族独立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双重目标的唯一出路。
-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通过全民族的努力,获得民族独立。
——独立后,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大多数人民,工人和农民是国家的根本和主人。
——实现民族独立、人类自由、人民幸福的国家和政权,最终实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迈进。
——那个机构,那个国家,可以在祖国的无产阶级国家之前建立起来。
- 必须按照科学、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建立和建设适合越南特点的机构和国家。
- 该机构和国家与世界上的无产阶级运动、民族解放运动以及社会主义和民主政权团结一致。
- 该制度、该国家由共产党领导,该党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
以上是阮爱国思想体系中越南革命模式和道路在性质上的不同和新点。其核心是争取民族独立,虽然这是迫切需要和优先考虑的,但并非最终目标。这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但并不像越南历史上历次起义和抵抗战争那样走向重建封建制度,也不像美国革命或法国大革命那样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和机构,而基本上是像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多数人的机构,以争取民族独立、人类自由和劳动人民的幸福为目标。
基于这一模式,当我们说阮爱国寻求救国之路时,本质上就是在寻找一种新的国家模式,即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所有的国家模式时,也意味着阮爱国向越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也是向越南传播这种新的国家模式和政治制度的过程。当我们说越南工人运动和爱国运动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时,也意味着这些运动接受了阮爱国所选择的新政治制度,即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所有的国家模式,走向民有、民治、民享的社会政治制度。同样,当我们说民族民主运动发展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时,也意味着这些运动转向了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全民所有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模式的目标。
由于斗争目标的正确定位,我国爆发了一场不仅争取独立,更重要的是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政权的斗争。这场运动发展成为无产阶级运动后,促成了共产主义组织的诞生,并于1930年初在我国建立了共产党。这场遵循无产阶级政治倾向的民族解放运动,本质上是一场走向民治社会的民族民主运动,旨在建立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在简要平台、简要战略、简要行动计划党的建党纪念日呼吁阮爱国(1930 年 2 月)以及政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1930年10月)中,对政治制度和新型国家模式的内容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它是模拟俄国工农兵苏维埃国家的模式。
苏联国家模式的特点和实现这一国家模式的途径有以下基本内容: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和土地革命,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推翻法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地主阶级,建立工农兵政府;没收帝国主义土地,分配给贫苦农民;没收帝国主义资本家的工业财产,交给工农兵政府;发展工业和农业;按照工业化和农业化的方向普及教育;建立工农军队;实现男女平等;团结各阶层人民,尊重工农的利益;联系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以革命暴力为斗争方法;由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革命。
1930年,在世界和越南的历史背景下,没有比俄罗斯苏维埃政权更合适的国家模式和政治制度,选择该模式是正确的、进步的,为越南革命运动注入了新的动力,其中最高峰是1930-1931年的义静苏维埃。
在随后的革命过程中,阮爱国和党通过对世界各国和越南现实的政治制度模式和国家模式进行检验和理论研究,最终形成了这一模式。民主共和国印度支那,为1936年至1939年蓬勃发展的民主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动力。在1939年至1945年的民族解放运动中,阮爱国、胡志明和党继续研究、试验并选择更适合越南实际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模式,这就是越南民主共和国。
政治机构越南民主共和国是胡志明主席和越共中央委员会于1941年5月第八次中央会议上确定的新型国家模式和政治制度。越盟阵线是一种状态政府资金其行动纲领清晰地表明了权力属于人民,建立了一个属于人民、由人民、为了人民的过渡性社会政治体制。这一模式,这一体制,是号召全体越南人民奋起进行1945年八月革命、建立以胡志明为主席的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动力和旗帜。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后,虽然境遇十分艰难,但基本上按照阮爱国的选择,以人民独立、自由、幸福为目标,迅速建立了新的社会政治制度。
*****
20世纪初,世界和越南的历史背景、祖国状况、家庭状况以及阮必成-阮爱国的个人认知,决定了他向西方学习的方向以及为越南未来选择的社会模式。这一模式以及实现这一社会模式的途径都带有当时历史背景的强烈烙印。这一模式是正确的,并在越南一百多年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非常宝贵,值得肯定。然而,在工业化加速推进、国家现代化和深度融入国际社会的新形势下,世界和越南的历史背景与以往截然不同,这一模式的特点、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实现这一模式的路线图和方案无疑需要进一步思考、调整和创新。只有这样,越南才能早日实现阮爱国在20世纪初的思想以及2011年补充发展纲领和2016年党的十二大决议所确定的社会制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目标。阮爱国在1920年决定沿着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解放民族,其本质是为越南寻找一种政治制度、一种新型的国家模式,一种既适合时代又符合他实现救国救民“双重”目标愿望的模式,其中独立国家、自由人民、幸福人民的特征是最终目标,这仍然是当前全体越南人民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1]——越南共产党。党的文件全集,第 4 卷,ST 出版社,第 56 页。
[2]胡志明全集,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11年,第1卷,第9页
[3] - 1923年初,在宣传购买《悲惨世界》报纸的传单中(Le Paria)阮爱国强调:“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拯救人类,给每个人带来自由、平等、慈善、团结、世界繁荣、人人有工作、人人有欢乐、和平、幸福”(胡志明市 全集,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11年,第1卷,第35页)。
[4]——越南共产党。党的文件全集,第 1 卷,1924-1930 年,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1998 年,第 27 页。
作者:副教授,Ngo Dang Tri 博士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