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国立大学
科学大学社会与人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阮氏银
抗法战争时期兴安省委领导建立游击根据地(1946-1954年)
专业:越南共产党史
代码: 62 22 03 15
历史学博士论文提要
河内 – 2020
该项目于
越南河内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科学导师:Vu Quang Hien 副教授
反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该论文将在河内越南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的国家大学博士论文评估委员会会议上进行答辩。
2020 年 时 日期 月 年
论文可以在以下网址找到:
- 越南国家图书馆
- 信息中心 - 图书馆,河内越南国立大学
介绍
1. 选题原因
进行起义和革命战争,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依靠什么,我们胜利的力量从哪里来?即要解决起义和革命战争的潜在问题,保证人力、物力的供给,提供政治和精神上的鼓励。胡志明曾说过:“要起义,要有根据地;要抵抗,要有后方”[78,第 173 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后方往往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之一:“要真正进行战争,就必须有一个组织严密的后方。即使是最优秀的军队和最忠诚于革命事业的人民,如果没有武装起来,没有粮食供应,没有经过适当的训练,也会立即被敌人消灭。”[136,第497页]
在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每一次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而奋起斗争的起义和革命战争的领导者,都懂得找准立足点,抓住有利的人文地理条件,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力量。
发扬民族保卫祖国的斗争传统,吸收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战争理论,在抗法战争中,我党坚持全民抗战路线,发动全民以三大军为核心对敌作战,开展了大规模人民战争,其中民兵游击队和游击战争(CTDK)占有重要地位。我党创立中央抗日根据地委员会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指导我军民一边抗战一边建设祖国,建立了游击区(KDK)和游击根据地(CCDK)体系,作为抗战力量的立足点,作为进攻敌占区的跳板,为分散、分化、限制和消灭敌方军事力量,粉碎敌人的军事和政治阴谋,为在抗战时期培养革命力量作出贡献。
游击区是:“位于敌人暂时占领的地区内的居住区,在这里,抵抗力量进行游击战争活动,并经常与敌人发生争执和拉锯战,以取得完全控制权”[35,第 445 页]。游击根据地是:“位于敌方暂时占领区内的解放区,并作为游击战争的依托地”[35,第78页]。游击队根据地的特点是:敌人的政府已经被推翻;敌人的武装力量已被摧毁;反动政治组织已经瓦解,敌人可以安插特务和反动革命分子,但必须秘密进行;革命政府成立,管理一切社会活动,革命组织公开活动。但CCDK仍然处于敌人的包围和威胁之中,局势并不稳定。游击根据地逐渐巩固为解放区。
抗法战争时期,各地广泛建立KDK、CCDK,成为CTDK的后方基地(HP),使CTDK得以繁衍生息,瓦解了侵略者的占领体系。建立和保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央委员会的过程,是一场长期艰苦的斗争,目的是把敌人的后方变成革命战争的前线,从而扩大我在临时占领区的抵抗后方。游击根据地真正成为武装力量的立足点,为抵抗运动提供人力和物力。 KDK和CCDK虽然规模不同,但都是地方人民战争(CTDK)的部队。同时,这里也是主力部队在进攻敌控区途中作战或撤退到自由区集结兵力的基地。另一方面,KDK和CCDK既是革命战争的前线,也是后方。 KDK和CCDK的诞生是越南党和人民的战略创造,使人民战争后方与常规战争后方截然不同,特别是与前线难以区分。
然而,在建设KDK和CCDK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波动,因为抵抗力量始终要面对敌人的扫荡。有时,CCDK 会遭到敌人机动部队和战车的猛烈攻击,镇压和占领机构重新建立,迫使其撤退到 KDK 的水平,有时仅保留为政治基地或成为空白区。相反,有时从连续战斗的村庄,当条件有利时,他们可以发展成KDK,或者直接进入连续的CCDK,即大片解放区。从政治基础到建立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是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要经过许多曲折,甚至要经历暂时的挫折。根据实力对比,有的地方CCDK会缩小,有的地方会扩大,但总体上,全国范围内CCDK不会扩大。 “当全民奋起反抗敌人时,所到之处,总有我军的踪影。敌占区的每一个游击根据地,都像被敌人包围了一样。但是,我们所有的游击根据地,加上我们广大的自由区,就形成了一个网,把敌人困在里面。”[111,第1024页]
建设CCDK是建设战斗村庄运动的结果,因为抵抗的种子必须从村庄中萌发。村庄是CTDK的基地和根基,许多抵抗村庄连接在一起形成KDK或CCDK。 “战斗村就像每一块砖,游击根据地就像一堵墙,战斗村的综合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和效果”[117,第 40 页]。
建立中央民主共和国共产党,是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关于人民战争后方建设理论,动员全民参加抗战,使每个公民都成为战士,每个村庄都成为堡垒的典范。
兴安是人才辈出的地方,位于越南北部三角洲的中心,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法战争期间,兴安军民在兴安省委领导下,为保卫祖国进行了长期英勇的斗争。在那场激烈的战斗中,KDK和CCDK相继诞生,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兴安党委和人民百折不挠精神的象征。
关于1946年至1954年兴安省抗法战争的学术著作、文献、书籍、报刊等已有很多,但是还没有一部学术著作全面研究过兴安省委在抗法战争中领导兴安省抗法大后方——兴安省共产党的建设。因此,研究兴安省党委在抗法战争中领导建设民主执政党委员会的问题,不仅有助于明确党的人民战争政策的贯彻执行过程,而且有助于理解民主执政党委员会在兴安省抗法战争中的作用。
当前,越南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建设祖国的任务与坚决保卫祖国、保卫各地革命成果、防止敌人入侵的任务紧密相连。这是一个必要的议题。
研究兴安省委在抗法战争时期(1946-1954年)领导兴安省民主革命委员会建设工作,以便总结历史经验,为弘扬地方革命传统、总结地方防务工作、服务于当今保卫祖国事业作出贡献,是十分必要的课题。
出于这些原因,我选择这个主题:“兴安省委领导抗法战争时期游击根据地建设工作(1946-1954年)这是历史学博士论文的题目,专业是越南共产党历史,目的是总结1946年至1954年期间兴安省委在建设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过程中的所有政策,同时评估其成功和局限性,总结经验,应用于今天地方的国防建设。
2. 研究目的与任务
研究目的
论文阐明了抗法战争时期(1946-1954年)兴安省委在建设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方面的领导历程,并从中得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研究任务
-与该主题相关的研究概述。
-收集整理抗法战争时期(1946-1954年)兴安省委领导建设CCDK过程的文献资料。
-分析抗法战争时期(1946年—1954年)兴安省委领导建设CCDK过程中影响因素。
-分析抗法战争时期(1946年至1954年)兴安省委建立CCDK的政策和指导过程。
- 评价抗法战争时期(1946年至1954年)兴安省委领导建设CCDK过程中的优势、局限性和历史经验。
三、研究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
抗法战争时期影响兴安省委建设CCDK政策制定过程的因素研究。
兴安省委在指导CCDK建设过程中的政策研究
研究兴安省委对CCDK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的方向。
研究范围
关于内容:本论文重点研究了兴安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政策等影响兴安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进程的因素。
研究敌人占领包括兴安在内的北部三角洲地区的阴谋和诡计。
本论文研究了兴安省委关于CCDK建设的政策。
本论文研究的是地方武装特别是游击民兵的建立、发展和运作的过程。
论文研究了韩国民主进步联盟从最初为韩国民主进步联盟和韩国民主进步联盟的诞生奠定政治基础,到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领导韩国民主进步联盟的建设和保卫工作的过程。包括为保卫CCDK而抵抗敌人的扫荡、挫败“以战争养战争、以越南人打越南人”的阴谋。
研究兴安省一些具体工业园区和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太空:研究兴安省整个地区,特别是在该省抗法战争期间成立的KDK和CCDK。
关于时间:1946年至1954年兴安省委领导建设中央民主工委的过程研究。从全国抗战爆发(1946年12月19日)到兴安省抗法战争结束(1954年10月)。在研究过程中,论文提到了1946年12月19日之前的时期,以阐明后期在兴安省建立KDK和CCDK的影响因素和场地准备情况。
四、理论基础、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本论文研究以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和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民主社会、文明社会路线的重要观点为理论基础。
文件来源
论文选题是在收集主要文献来源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文献来源包括书面文献和非书面文献。
书面资料:这些是马克思恩格斯、胡志明关于 HP、CCĐ、CCDK 的著作;越南共产党文件、决议、决定、指示、第三区间党委和兴安省党委的报告。专著、论文、科研课题、在HP、CCDK上发表的研究著作。这是完成论文的宝贵信息来源。
非书面资料:通过回忆录、故事和历史见证人的叙述来收集,丰富论文的内容。这是在抗法战争时期当地文献保存有限的背景下,可供研究者比较的文献来源。
研究方法
论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理论基础为基础,运用了历史方法、逻辑方法等史学方法,同时运用了分析、综合、比较、统计等多种方法。具体来说:
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采用历史方法,将历史从(1946年12月至1950年12月;1950年1月至1954年10月)开始划分,将越南共产党、兴安省委的观点和政策系统化的过程按照历史进程划分在各章各节中,以清楚地看到CCDK建设路线、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论证论述并概括历史内容。
论文的4章均采用了逻辑方法。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采用逻辑方法对主要事件进行排序,概括具体的历史背景、各个文件和决议的关键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看到兴安省委在领导CCDK建设方面的路线和政策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并在每章内容中总结指导CCDK建设政策的实施过程。第四章主要运用逻辑方法,总结抗法战争时期(1946-1954年)兴安省委领导建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过程,其优势与局限性,并汲取历史经验。
此外,作者还运用分析、综合、统计、比较等方法来增强论文所提出问题的说服力。
5. 论文的科学贡献
在明确论文研究目标的基础上,本论文主要有以下贡献:
关于材料:为收集整理抗法战争时期(1946年至1954年)兴安省民主革命委员会史料建设作出贡献。
关于内容:本文分析和阐明了抗法战争时期(1946年至1954年)影响和控制兴安省委对建立越南共产党领导工作的因素。
介绍并系统分析党在建设CCDK时期(1946-1954年)的整个政策。同时,也是兴安省委贯彻落实党的政策,领导和指导CCDK在政治等各方面建设的过程;军队;抗法战争中的文化与社会(1946年至1954年)。从而评价其优势与局限性,以吸取历史经验。
本论文可作为地方国防建设教育宣传工作的参考文献,也可作为兴安省历史教学的参考文献。
6.论文结构
除了介绍之外;参考;附录,论文结构共4章:
第一章:与论文主题相关的研究现状概述。
第二章:兴安省委领导建设游击区初步基础(1946-1950年)
第三章:兴安省委领导建设和保卫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1951-1954年)
第四章:评论和经验
第一章
相关研究概述
论文主题
1.1.研究现状
1.1.1.越南人民战争时期游击根据地建设研究组
1.1.1.1.外国学者研究著作
法国驻印度支那军队总司令亨利·纳瓦将军(Henri Navarre,1953-1954 年)出版了这本书印度支那正在消亡,(巴黎Plong出版社,1956年),是奠边府战役失败后法国驻印度支那军队总司令的回忆录。线圈印度支那战争 - l'enlisemen吕西安·博达尔的《印度支那战争》(巴黎出版社,1963年)共3卷,是一部关于印度支那战争的作品,特别是描写了法国人在战争中遇到的困难,从法国将军的失败到奠边府战役中的泥潭。另外还有作品例如:《越南的两次战争》,G.Sappha(乔治·查法尔)著,圆桌出版社,巴黎,1969年; 《法国二十年的战争》,C. Paya(克劳德·帕亚)著,拉蓬出版社,巴黎,1969 年;拉乌尔·萨兰 (Raoul Salan) 的《政权的终结》; 《印度支那战争史》伊夫·杰拉著(巴黎 Plong 出版社,1979 年)。《战争阴影:历史上的游击队》罗伯特·B·阿斯普雷著(第二卷,纽约出版社,1975 年)是一套两卷本的丛书,讲述了越南在抗法抗美战争期间的战争。
1.1.1.2.国内学者研究成果
系列丛书1945-1954年抗法战争史,第一卷、第二卷越南军事历史研究所 (人民军出版社,河内,1994 年)。抗法战争总结——胜利与教训政治局战争总结指导委员会(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1996 年)。越南人民战争后方(1945年-1975年)越南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 (人民军出版社,河内,1997 年)。越南军事思想史——第四卷(1945 年至 1975 年)越南军事历史学院,(国家政治真理出版社,河内,2014 年)。党的军事路线的形成、发展和基本内容,(国家政治真理出版社 - 河内,2019 年)作者是武光献,这是一部关于越南共产党军事路线的非常详尽的研究著作。
上述研究著作大多肯定越南革命战争的立足点包括从政治根据地到前线、后方,包括战略后方和地方后方,山地前线和平原前线。
1989年,作家吴当治成功地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论文题目为:1946 年至 1954 年抗法战争期间,清邾静省后方部队。2006年,作家陈玉龙成功地通过了历史学博士论文答辩,论文题目为:吴明在抗法抗美战争中的基地,越南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当地问题,2015年,阮氏秋娟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海阳省委在抗法战争中领导地方武装建设工作(1945-1954),社会人文大学党史专业博士论文。
还有许多科研文章,对抗法战争中的CCĐ、HP、CCDK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Nguyen Quoc Dung(1984)奠边府战役中全国后方的力量,党史杂志社。武光显(2000)1951-1952 年冬春期间,北部三角洲的游击战争与和平战役相配合,第 18-22 页,《历史研究杂志》。武光显(1990))、抗法战争时期的庆忠-庆天游击区、《军事历史杂志》第1期第25页。武光显(1997)北部三角洲游击基地(1946-1954),源文件为研究方法,《军事历史杂志》第6期第63页;黎清白(1999)战斗村,抗法战争“全民抗敌”的典型,《军事历史杂志》第115期第19页;黄方(2000)民族奋起反抗外国侵略者运动的经验教训(1945-1975年)《国防杂志》第72-74页;武文霸(2001)3区间敌后平原的战斗村、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的一些特征,《军事历史杂志》第 3 期,第 12 页。
1.1.2.与建筑相关的研究工作组兴安游击根据地
前第三军区政委阮贵樵撰写了《一些地方军事工作的经验“(人民军出版社,河内 1978 年)。
这本书1945年至1955年红河左岸抗法战争史红河左岸抗法战争史料编纂指导委员会报告(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 2001 年)。第三军区司令部出版新书第三军区总参谋部历史(1945年 - 2000年),(人民军出版社,河内,2000年)。第三军区司令部出版了四本关于第三军区在抗法抗美两次战争中的典型战役(人民军出版社1991年、1994年、1997年、2008年出版)线圈抗法战争期间北部三角洲的一些游击基地(1945年 - 1954年)作者为武光显(人民军出版社,河内,2001 年)。本书阐述了抗法战争期间北部三角洲地区一些大型CCDK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如CCDK Khanh Trung - Khanh Thien(宁平省); CCDK Than Dau - Than Huong(太平省); CCDK Hoa - Hau - Thang(河南); CCDK Tien-Que-Vo(北宁)... 通过CCDK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者确定了CCDK构建过程的一般规则,初步得出了在领导CCDK建设过程中的一些评论和经验教训。党对建设的领导北部三角洲游击基地(1946-1954),(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01年。书:抵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战争期间,北部三角洲地区的战斗村庄(1945 - 1954 年)作者黎青白(人民军出版社,河内,2019 年)。本书讲述的是抗法战争期间红河三角洲地区的战斗村庄。
1.1.3.兴安省委领导干部在建设工作中的研究工作小组游击基地
线圈海雄省抗法战争史 (1945 - 1954)海雄省军区志(1988年出版)是一部有关兴安、海阳两省(合并时)地方史的科学著作。兴安省委史,第1卷(1929-1954)兴安省委执行委员会委员(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1998年)。本书内容比较全面,全面地反映了兴安省委在抗法战争中领导工作的全过程,真实、完整地反映了兴安省委和人民走过的一段充满艰辛、牺牲而又无比英勇和光荣的历史历程。线圈兴安反抗法国殖民主义和美国帝国主义的历史(1945年-1975年)兴安省军区党委书记(人民军出版社,2002 年)。这本书兴安省军委党史(1947 - 2012)兴安省军区党委书记(人民军出版社,2013年)。根据1999年1月8日中央军委第10-NQ号决议和第3军区党委第28-CT-DU号指示“推动研究,发挥新时期军事史学作用”2014年至2016年,兴安省各县党委、军区出版了有关各县革命斗争史的书籍,主要有:快洲县军事史(1945-2015)人民军出版社,河内,2015;文林县军事史(1945 - 2015)人民军出版社,河内,2015;金东区军事史(1945年-2015年)人民军出版社,河内,2015;天禄县军事史(1945-2014)人民军出版社,河内,2016年。
1.2.研究成果评估、继续研究的论文问题
1.2.1.已解决的问题
关于内容
第一个,大部分作品都是关于CCĐ的专著,HP,CCDK给出了以下基的基本概念;后部; (地方后方、战略后方),特指政治根据地等后方类型;游击区;游击基地(见附录1)。
二、党在抗法战争中建立游击根据地的政策
三、CCDK建设过程中的有利条件和困难特别是在红河三角洲地区
四、KDK与CCDK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
五、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
六、关于兴安省委建设工业园区和经济区的政策
关于材料
通过中央和地方档案馆如:国家第三档案馆、中央党部、国防部档案馆、兴安省委档案馆等具有较高可靠性的原始文献档案,帮助作者对兴安省委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领导游击根据地建设的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关于方法
大多数研究著作除了列举、比较等方法外,还运用了历史方法、逻辑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
1.2.2.论文问题继续深入研究
第一个影响抗法战争时期兴安省委在建设CCDK过程中制定政策和路线的因素。周一,法国殖民占领兴安省的情况。周二,兴安省委贯彻落实党的后方和根据地建设路线,制定了各个历史时期建设和保卫CCDK的路线。周三,分析在CCDK建设过程中指导落实党的政策活动的实际措施。周四,党委在领导CCDK建设过程中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党委的经验可供借鉴。
第一章总结
在越南人民战争中建设CCĐ、HP、CCDK是党的军事政策的基本内容,也是国内外许多机关、组织、个人和科学家关注和研究的课题。这些著作数量丰富,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对党在党建、党建、人民军队建设中的领导作用,特别是兴安省委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领导作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研究者从综述与该主题相关的研究状况入手,对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概括论著的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吸收可以继承的内容,同时指出尚未研究清楚的问题。研究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立足于党史学的研究对象、功能和任务,找出其中的“空白”,即论文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那么,主题兴安省委领导抗法游击根据地建设工作(1946-1954年)是一个独立的课题,与已发表的著作没有重叠,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
兴安省委领导建立游击区初步基础(1946-1950年)
2.1.兴安省委的政策
2.1.1.影响党的政策规划的因素
2.1.1.1.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传统
自然条件
经济和社会条件
文化历史传统
2.1.1.2.全国抗日纪念日(1946年12月19日)前的准备
可以说,从八月革命成功后直至全国抗战前夕,兴安的抗战准备工作十分紧迫,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党的建设、加强和巩固各级政府、武装力量建设、战斗村建设、巩固人民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都是维护革命政府的重要基础,也为以后建立KDK和CCDK奠定了前提。
2.1.1.3.政党政策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共产党的建设和人民的建设问题不断被提出,并成为极其紧迫的问题。可见,在起步阶段,根据地建设规律基本上要从群众的秘密政治基础入手。然而,随着力量的壮大,革命根据地不能仅仅是政治根据地,而必须向前迈进,建立KDK和CCDK。第四次全国民兵地方部队代表会议(1950年5月14日至6月4日)指出:“根据各地游击战争的发展和运动战的胜利,在敌后建立游击根据地,在临时占领区造成小块后方,为主力、地方部队和指挥机关的活动创造条件”[62,第4页]。
建设、巩固、完善CCDK,使其成为CCĐ,是每一场斗争的最终胜利。然而,建设CCDK的过程必须始终与防护齐头并进,“有必要制定一个计划来应对敌人的反攻……我们的基地很可能会被敌人重新夺回,然后基地将被推回到游击区的状态[62,第45页]。
2.1.2.政党政策
根据党中央委员会,特别是在第二次中央干部会议(1947年4月)上指出的在三角洲地区建设中央委员会的方法,大会作出决定:“打小敌扫荡,发展乡村游击队,消灭敌伪政府,建立自己的政府,围攻敌人的经济。[164,第10页]。大会的方针,是各级党委,特别是临时占领区各级党委指导干部和武装队伍进行宣传,夺回失去的根据地,首先是政治根据地的重要依据。
省委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精神和第三地区党委交给的任务,结合实际情况,在接到1947年10月15日党中央关于“打破法国侵略者冬季攻势”的指示后,立即召开机关参谋会议,制定各地区的政策。 1948年2月,第二次兴安省党代表大会在黄舍(天禄)召开。本着这样的精神:一切为了军队”,““军事优先”,大会主张动员成千上万的干部和党员转为军事干部,同时提倡驻省连队深入敌占区重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运动。落实第三区联委会的观点,1950年4月1日至4月20日,兴安省委在权山(金榜-河南)召开干部会议。会议主张:“转向内陆,固守土地和人民建立运动,主要是建立游击队,建立战斗村,打扫和准备消灭民兵,把部队带回内陆,分散和引导民兵游击队进行战斗……把以前处于休眠状态的党员和干部集中起来,分配任务。”[3,第 232 页]。特别是在根据地建设问题上,会议主张:“各区要建立联合游击区,各省要单独建立指挥实践根据地”[6,第53页]。 1950年底,兴安省委在太平省前缘兴县委员会召开会议,回顾形势,讨论恢复运动的政策和任务。会议讨论了如下问题:审查1950年4月省党代表会议决议的执行情况;
总之,1946年至1950年,建设越南社会主义人民军队的方针是兴安省委的重要政策之一。省委党组建设方针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残缺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抗战初期就已初步形成,并在抗战时期不断补充和发展。
2.2.党的领导
2.2.1.指导了游击区建设的初步基础。
2.2.1.1.防止敌人入侵并保卫该地区
2.2.1.2.指导临时占用区域设施恢复重建
2.2.1.3.针对敌人侵犯并加强各方面居住毗连区和自由区
2.2.2.施工方向一些最早的游击区
到1949年11月,为韩国民主共和中央民主联盟的成立奠定初步政治基础的工作已经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结果,到1950年6月底,第95连和人民在Hoang Xa,Hoang Cac,Phu Oanh,Lai Khe,Ngu Lao,Pham Xa,Ha Cat,Ha Linh,Duyet Le,Hoang Tranh,Ngoc Tranh,Que Lam(Phu Cu),Kim Dang,Xich Dang(兴安镇)和Tien的其他15个村庄建立了基地卢。武虎公司已在金东县21个村和快州省16个村建立基地。 Thanh Binh 公司在安市县有 22 个村庄,在安美县有 9 个村庄。到1950年8月底,“全省已在102个村恢复了根据地,完成了发展和巩固民间根据地,开展敌后武装工作的基本要求”。[3,第239页]这是兴安省 KDK 的第一批图像。
第 2 章总结
兴安抗法战争最初五年,法国殖民者凭借兵力、火力、机动车辆的优势,千方百计地侵占兴安,使兴安成为北方战场上最艰苦的地区。
但兴安省党委凭借历史文化传统、爱国主义和自力更生精神,在党和胡志明主席的领导下,坚决开展全面抗战。兴安省委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人民战争路线、革命军队和人民军队建设方针的观点,指导组织好具体工作,为革命军队和人民军队建设创造了条件。
重建基地的过程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是一场敌我斗争的过程。有一段时间,省委似乎已经成功指导了 KDK 的建设,并开始建设 CCDK,但法国殖民者却席卷而来,将他们的军队赶出了该地区。这场斗争不仅使兴安党委学到了自己领导抗战的经验教训,也使兴安人民看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兴安的根据地中,民心基础大概是最牢固的。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党委能否成功领导CCDK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
兴安省委领导建设和保护游击区,游击基地(1951-1954)
3.1.兴安省委的政策
3.1.1.新元素影响
3.1.1.1.情况新的战争
在法国殖民地方面1950年秋冬,法国殖民者在边境战线遭遇惨败后,陷入了极其困难和混乱的境地。为了挽救这种局面,法国政府不得不向美国寻求援助,同时任命原法国第一集团军司令德·拉特尔·德·塔西尼将军(1950年12月6日)接替原驻印度支那司令。然而直到1953年,法国的殖民战争计划仍然未能完全控制三角洲。面对此种形势,1953年5月8日,法国政府经美国同意,派纳瓦将军出任法国印度支那远征军总司令,试图加剧战争,以“寻求一条体面的出路”。
朝向越南抵抗力量1950年秋冬边境战役后,越南抵抗力量明显成熟。在主动进攻立场上,党中央主张继续以中部地区和红河三角洲为主要方向开展进攻战役,消灭敌军,发展游击战争,破坏法国殖民者巩固势力、平定红河三角洲的计划,保持北方战场的主动权。
3.1.1.2.政策新的党的
1951年2月11日至19日,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许多重要文件,包括武元甲同志提交的《建设人民军队,完成解放战争》的报告。武元甲将军在报告的第二部分用了很大一节(第七节)来阐述CCĐ问题。
为了指导斗争继续前进,1952年1月20日,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北方战场游击战争的指示》。基于“我们在敌后根据地已经发展起来,游击战争正在兴起”的评估[89,第4页],该指示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完成的任务:巩固根据地,发展游击运动,扩大和巩固中央委员会。关于扩大和巩固中央委员会的问题,指示强调:“我们必须集中大多数有能力的干部在这里解决问题,不能像其他地方那样平均分配……需要建设的主要基地是:仙禄省、富居-兴安省、海阳省和仙伦-兴省(太平省)”[89,第9页]。
开发要与巩固并举,建设要与保护相结合。 1952年1月26日,中央书记处预见到从和平撤退的法国殖民者将集中兵力进行大规模扫荡,向三区联党委和各省党委发出指示。发展和加强游击区和游击基地,积极准备抗击敌人的扫荡。总之,从1951年初到1954年抗法战争结束,党在建设KDK和CCDK方面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
3.1.2.兴安省委的政策
1950年边境胜利将越南人民的抗战带入一个新时期,但此时兴安省仍是几乎全部被敌占的地区。执行中央书记处1952年1月26日关于“发展和巩固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积极准备扫荡”,1952年3月29日,兴安省委常务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发布关于“K建设与保护规划游击区并计划巩固和发展临时占领区的根据地”。这可以说是道委在新时期领导KDK和CCDK建设方面的一项专门决议。
3.2.兴安省委指示
3.2.1.直接的开放和建造游击区,游击基地(1-1951至 4-1952)
* 指挥开辟游击区和游击基地
1950年边境战败后,法国殖民者派军队重新进入红河三角洲地区。兴安省的战斗村和军事基地于1950年夏秋两季形成,但还未巩固就遭到法国殖民者的进攻,逐渐丧失。 1950年12月30日,省委提出开设KDK的政策,但由于遭到法国殖民者的猛烈攻击,因此没有机会实施。 1951年3月6日,法国殖民者发动“龙”式扫荡,进攻西湖潘乡,建立景湖哨所,平定了该省最后一个战斗村。
然而,当党中央决定发动大规模战役进攻中部地区和红河三角洲地区时,开辟KDKs的机会就为兴安军民打开了。落实1950年12月30日省委会议关于开放经济区的方针,从1951年3月至1952年,兴安省委指导开放18个经济区,其中富居—仙禄为第一大经济区。
富古-天禄游击基地
富居县和田禄县是兴安省南部的两个县。两县的南部与兴河县和琼富县(太平省)接壤,中间隔着罗克河。富居县东部与清勉县(海阳省)接壤,中间隔着九安河。上述两个地区在1951-1952年都是贵省的经济强区。 1951年以前,尽管多次遭受法国殖民者的攻击,但富居县和天禄县都拥有强大的政治基础。富居县是“该省运动相当活跃的县,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能保卫该省的总部” [134,第 101 页]。同时,天禄县也被省委评定为“全省抵抗力量较强的县之一,能够击退敌人的大规模扫荡”[96,第109页]。
在此条件下,法国殖民者重新占领全省后,从1951年3月起,省委的方针是将这些地区重建为“游击区,作为各方面活动的跳板”[12,第1页],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和发展游击根据地”[192,第10页]。
富古田禄游击根据地的建立是一个长期斗争的过程,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零散到扩大、统一,最终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
从范围上看,富居-田禄工业区是一系列工业区的扩建和巩固过程,例如Dong Phu Cu 游击区(第一 KDK);游击区位于 Phu Cu 以北和 An Thi 东南部(KDK 第二);北天禄游击区和中天禄游击区(第三KDK);南天路游击区(第八KDK)(此处似有缺失,请提供更正后的文本)。富库中央游击区(KDK 14)和Phu Cu以南、Tien Lu(第18 KDK)以南的游击区。这一游击根据地受到金同、快州、安市等邻近地区的一系列外围游击根据地的保护,这些根据地与先端、兴安游击根据地(太平)和清勉游击根据地(海阳)相连,以“成为海阳、太平、兴安三省的大游击根据地,左岸方面军的地区和基本基地,以及第 320 师的驻地”[96,第 126 页]。
从建设的角度来说,就是各个KDK的巩固过程。每次开辟KDK时,省委往往指示部队“暂时停下来,巩固各方面的力量”[21,第92页],准备击退敌人的进攻,保住开辟的KDK。比较典型的是,在开放前三个KDK时,省委于1951年7月颁发了决议,其中包括“巩固富居、田禄游击区,为有条件的县发展做好准备”的内容[3,第253页]。
* 指导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的全面建设
- 政治建设
- 建立在经济
-X文化教育建设与发展
3.2.2.直接保护和推动建设这游击区和游击基地(4-1952 至 5-1954)
*指导保护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
*施工方向关于政治
*施工方向关于经济
*引领文化建设和发展-教育
第三章总结
1951年至1954年,是抗日战争走向彻底胜利的时期。兴安省委在充满困难和挑战的岁月中领导CCDK的建设。兴安遭到敌军数十次大规模扫荡,成为北洋战场上作战最艰难的地区。面对困难,一批干部逃往海阳、太平、南定、河南、清化等邻近省份。但在兴安省委的领导下,短短时间内,干部党员就回来了,坚持扎根土地、扎根人民、深入基层。
贯彻落实越共中央第二次代表会议关于临时占领区和游击区的任务和工作路线的决议(1951年9月),特别是和平战役以来,KDK和CCDK已扩展到整个县,形成一个大型自由区。我们从抵抗村开始,建设了从小到大的经济区和农村,从残缺到逐步完善,从零星到连续。
在此期间,兴安党委和人民击溃了6次大扫荡、数百次中小型扫荡,摧毁、消耗和瓦解了敌军,袭击了5号公路战略后勤路线,巩固和扩大了解放区,建设了18个解放区,并建设了与其他省相连的解放区。这一成果为1953年至1954年冬春战役和奠边府战役的全面胜利作出了贡献,粉碎了法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阴谋和侵略意志,迫使法国签署日内瓦协定,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
第四章
评论和经验
4.1.评论
4.1.1.优势以及原因
4.1.1.1.优势
首先,兴安党委在建设游击根据地过程中正确贯彻党的后方建设政策。
第二,兴安省委领导建设这综合游击根据地
第三,兴安省委在领导游击根据地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具体、适当的措施。
第四,兴安省委已建设起一支精通军事、精通政治任务、对CCDK建设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干部、党员队伍。
4.1.1.2.原因优势
第一,c基于党的正确创造性政策和中央军委高明的战略指导-总指挥部,由地区党委直接指挥——地区指挥部、左岸方面军、第 5 方面军、第 42 团,支援、配合、并肩作战,与兴安军民在敌后顽强作战。
周一,秒发挥创造力、掌握党的路线、政策,利用机遇,发挥兴安省委在建设CCDK方面的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是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坚持抓紧土地、抓紧人民、抓紧敌人,抓紧路线、抓紧干部、抓紧军队,迅速行动,建立牢固的地方武装力量,这是兴安CCDK建设的决定性胜利。
4.1.2 限制以及原因
4.1.2.1.限制
第一, 初期,兴安省委不够灵活,政治根据地不适应抗战要求。
二是战斗村建设形式主义色彩依然浓厚。
周二,五团结一心,凝聚人民力量,还是有偏差,离要求还很远。
4.1.2.2.限制原因
客观来说,由于位置有意识的兴安位于敌方领土深处。应该经常受到猛烈攻击
关于主观性,领导能力兴安省党委早期有限,因为缺少经验m 什么时候必须面临新型战争
4.2.历史经验
4.2.1.深刻领会和创造性运用党在越南人民战争时期的后方建设政策
4.2.2.执着地守住土地,执着地守住人民 深入群众建立游击根据地
4.2.3.建设与游击根据地保护相结合
4.2.4.加强游击民兵建设
4.2.5.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四章总结
在艰苦的抗法战争年代,兴安省委经历了许多坎坷。有的时候,全省遭到敌人的猛烈攻击,干部、党员被迫逃离家园,远离人民。党委及时严格检讨和纠正错误和缺点,干部党员回归本源、回归群众。依靠人民,既要建设,又要战斗,建立起最初的政治基础,进而建设好CCDK。
在兴安省委的领导下,三个支部干部、党员、武装力量与兴安人民携手合作,胜利完成“化敌为友”任务,在敌后组建了KDK和CCDK。有了 KDK 和 CCDK,武装部队就有了立足点,有了一个攻击敌人心脏的起点。省委始终紧紧围绕土地和人民,在人民心中建立基础,无论情况多么困难,都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一步一个脚印,取得胜利,为跨区和左岸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兴安省委在建设CCDK方面取得成功的根源在于党中央的正确指导和左岸地区第三区联省委的直接指导。由于党对党的抵抗政策和路线的掌握和地方党委的创造性运用,党委成功地将KDK和CCDK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残缺到逐步完善,规模和质量日益得到肯定。兴安党委和人民在建设抗战老干部委员会方面除了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外,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在建设抗战老干部委员会过程中,作为建设抗战老干部委员会的跳板的政治基础不够灵活,没有重视抗战老干部委员会建设,许多抗战老干部委员会形式主义色彩浓厚,没有针对敌人扫荡的具体措施,在培养人民力量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造成这些限制的原因是由于兴安位于敌后,经常遭到猛烈攻击。兴安省不像其他许多省份一样拥有良好的地形条件。各级党委第一次面对以现代武器、现代技术进行的新型侵略战争,遇到了困难。
兴安省委在领导兴安省KDK和CCDK建设的实践中,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米一个是,深入学习和创造性运用党在越南人民战争时期的后方建设政策;二是,坚持紧紧抓住土地,紧紧抓住人民,依靠人民,建立游击根据地;三是把建设和保卫游击根据地结合起来;四是(三)加强游击民兵力量建设;五是(二)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上述经验教训具有十分宝贵的意义,已被兴安省委在抗美战争和当前地方国防建设工作中认真运用。
九年的抗战对于越南人民,特别是兴安人民来说是一场艰苦的斗争。伴随牺牲和损失的,是值得骄傲的成就。在党的领导下,兴安省委与兴安军民一起,为全民族的共同胜利贡献人力、物力,为丰富党的人民战争政策经验作出贡献。这就是在一片贫瘠的平原上建设KDK和CCDK的经验,没有森林,没有山脉,没有有利的地形条件,但拥有强大的人民信任。
结论
1.在抗法殖民主义的九年抗战中,兴安人民在兴安省委的领导下,逐步成功地在敌占区乃至敌后、敌区建立了军事基地和军事根据地。这一历史现实充分肯定了我们党建设富强民主社会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富有创造性的。这一政策符合历史的客观要求,符合人民群众起来争取独立自由的意志和愿望。它转化成极其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使兴安从红河三角洲最艰苦的战场成功建成KDK和CCDK,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我们的前线,更高一层,变成了抗战的现场后方。
2.兴安省的 CCDK 都建在政治基础和武装力量雄厚的地方。尽管地形并不险峻,但在CCDK,干部和党员往往发展强劲,有时甚至成为独立的党支部。而当清楚地认识到战争的大局时,就坚定地行动起来,坚持不懈地和土地、和人民在一起,不怕牺牲、不怕艰辛,日夜撸起袖子,和群众在一起。
在抗击外敌侵略的历史上,兴安是一块数十次被选定为起义根据地、长期抵抗基地的土地。当人民群众在党的组织下开明组织起来,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决心战斗到底,全心全意地站起来解放祖国的时候。
在兴安建设CCDK期间,游击民兵部队诞生并迅速发展。这是一支在每次战斗中都积极主动、富有创造力、足智多谋的部队,其作战形式多样,包括突袭、特种作战、村内作战、村外作战,所有老民兵、妇女和儿童都参加了CTDK。这就是在历史悠久、战火纷飞的兴安土地上取得伟大胜利的力量。
3.CCDK在兴安的组建和发展过程激烈而复杂。有时候KDK和CCDK会连续开放,但也有KDK被敌人扫荡,暂时撤退并成为空白区域的情况。开办KDK并走向跨区、跨省CCDK建设是一个全面而持久的斗争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到联通、从残缺到逐步完善的政治基础到建设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和文明社会的过程。
4.兴安省作为红河三角洲中心战略地位重要的省份,经常受到敌人的进攻,特别是法国殖民者充分利用这些战略因素,实施“以战争养战争,以越南人统治越南人”的阴谋。然而,尽管进行了数十次勘察和科学研究,法国殖民者仍然犯下严重错误,越来越深地陷入屈辱的失败之中。特别是力量的集中和分散的矛盾。当法国机动部队撤到其他地方时,革命力量可以抓住机会在有条件的地方开设KDK和CCDK。这是兴安省委在领导建设CCDK过程中的创造性成果,使兴安从红河三角洲最艰苦的战场变成生机勃勃的战场,逐步打破敌人的束缚,开辟大片自由土地。
5.建立游击运动,进行游击战争,是民族反抗压迫的基本特征,是动员全民参加保卫民族独立的抗战的一种形式。在CCDK,党的建设人民民主的政策得以实现。在争取民族真正独立的主线任务上,建国委员会还承担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建设等各项任务,完成了抗战和建国任务。 KDK和CCDK一经开设,人民民主就得到了贯彻、维护和巩固。这是激励人们积极投身抗战,做好人力物力支援,服务长期抗战的动力。
6.在没有森林、没有海洋、没有边界的荒芜平原上,兴安省成功建设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是兴安省委运用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关于建设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越南人民军的创造性成果。它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依靠什么、从哪里获得力量来对抗敌人?这表明,哪里有爱国人民,哪里就有抵抗的洪流。在兴安建设CCDK的现实,让HP成为了前线,前线也是HP。前线和 HP 之间不再像传统战争中那样有明显的空间区别。兴安CCDK的成功建设为今天反美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为马列主义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越南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创造性运用。
作者科学著作清单
与论文相关
1. 阮氏银(2017),“抗法战争期间兴安人民后方建设《理论教育杂志》(220),页8 - 11。
2. 阮氏银(2017),“兴安省快州县人民在抗法战争中的贡献(1946年至1954年)”。科学技术杂志(第14期),第115-118页。
4. 阮氏银主持(2017),“兴安省委领导抗法战争地方后方建设(1946-1954)”,基层议题-兴安技术大学。
5. 阮氏银、黎德顺(2018),“抗法战争中(1946年至1954年)3区间民兵游击队保卫村庄的一些战斗经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学报第2b期(2018年11月),第2页。 221-229。
6. 阮氏银、黎德顺(2019),“兴安省委在抗法战争(1946-1954)中运用胡志明思想建设革命根据地”,科学技术杂志, No. 21(3-2019),第87-92页。
7. 阮氏银(2019),“胡志明根据地和后方思想在兴安省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建设中的运用(1946-1954)”。 全国会议胡志明思想是越南革命的胜利旗帜,胡志明市国立大学出版社,第 179 页。 357-365。
8. 阮氏银(2020),“兴安省委在抗法战争中的领导作用”,党史杂志(3-2020),页104-109。
作者:乌什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