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国立大学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陈氏秋
越南历史题材戏剧(1945 – 1985)——艺术思维与类型特征
专业:文学理论
代码: 62.22.01.20
概括 文学博士论文
河内,2020年
项目完成时间:
越南河内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科学导师:Doan Duc Phuong 副教授
反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论文将在 全国大学博士论文评审委员会会议上进行答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于20.............年.........时.........日..........月..........
论文可以在以下网址找到:
- 越南国家图书馆
- 信息中心 - 图书馆,河内越南国立大学
介绍
1. 选题原因
历史题材一直是当代作家关注的题材之一,成为文学研究与批评界十分关注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过去问题的阐释和研究,作家们清晰地表达了他们对过去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和思考。
每位作者在处理历史题材时,都力图更新素材,表达个人的、当代的对过去的见解,但并非只是简单的图解,其背后总隐藏着对当代问题的深刻思考。因此,随着时代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文学,尤其是戏剧,其特征也有所不同。
文学的发展时期总是与民族历史的阶段具有相似性。 1945年和1986年是越南现代文学的两个重要里程碑。在此时期之前和之后,文学在艺术观点、主要灵感、主题、人物世界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因此,1945 年至 1985 年期间的戏剧以及越南文学总体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以历史——艺术思维与流派特征为主题创作的越南戏剧(1945—1985)作为论文的研究课题。
2.研究对象与范围
2.1.研究对象:1945年至1985年期间创作的历史题材戏剧的艺术思想与体裁特征。
2.2.研究范围:
包括1945年至1985年期间由专业作家创作的以革命战争、民族解放为主题的戏剧以及以越南封建历史为主题的戏剧。在这些戏剧中,作家选择考察根据历史上记载的重要事件、真实人物或基于现实生活原型的人物而写的戏剧。
三、研究目的与任务
3.1.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历史题材戏剧作品的研究,指出戏剧作家回应史料倾向的最基本特征。同时,论文还对这一时期戏剧作品的艺术思维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与前后时期戏剧作品的艺术思维有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历史题材戏剧作品的价值。
3.2.研究任务:
首先,对不同时期历史题材戏剧研究与创作的理论与实践相关问题进行综述,以了解1945年至1985年时期历史题材戏剧作品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从艺术思维的角度,通过史料的考证和作品反映对象的选取,指出戏剧作品的基本特征。
再次,分析了这一时期作品在动作、语言、戏剧冲突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与前后作品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第四,阐述这一时期艺术思维的形成原因及历史剧的独特特色。
4.研究方法
该主题将应用并结合许多重要方法(例如:方向社会历史方法、类型学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文化方法、传记方法...)以及一些现代理论的方法论原则(如: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生成论体系、阿瑟·米勒、贝克顿·布莱希特……)。此外,论文还运用分析、比较、统计、综合等操作,逐步、最有效地解决课题所提出的任务。
5.论文贡献
理论上:这是第一部从艺术思维和类型特征角度研究1945年至1985年越南历史题材戏剧的专门科学著作。从而为历史剧乃至对话剧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视角和研究内容。
实践方面:论文有助于拓展和补充教学和研究的材料,帮助学生获取戏剧、文艺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资料。
6.论文结构
除引言和结论外,本论文共分为4章:
第一章 研究问题概述
第二章 1945年至1985年越南文学和戏剧发展中的历史题材戏剧
第三章 越南历史题材戏剧(1945-1985)——从艺术思考的角度
第四章 从剧种特征看越南历史题材戏剧(1945-1985)
第一章
研究问题概述
1.1.观念思维与艺术思维
1.1.1.思维
思维的概念(最一般的理解):是人类理性认识活动的过程,旨在反映现象的本质。
许多不同的领域都在研究思维,并且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类型。在哲学上有形而上学思维,有辩证思维。按照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有科学思维——逻辑思维;艺术思维——隐喻思维;宗教思想
科学家还将思维与其他类似概念区分开来,如:意识、理性、意识形态。
1.1.2.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是艺术家基于个人观念和感受,创作出反映现实的作品的过程。它深受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学习艺术思维,也就是学习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所选择的艺术思想、艺术观念、艺术手段。
1.1.3.戏剧性思维
要探求戏剧思维的特点,需要将其与诗歌、散文思维进行比较。与小说、短篇小说的思考以过去时态接近历史现实不同,戏剧艺术的思考同样以现实为目标,通过探究人物的个人命运,但却是以现在时态(通过直接再现人物对话语言的过程)接近现实。
我们可以把戏剧性思维理解为艺术思维的一种表现方式,它既具有文学艺术思维的共同特征,又与小说思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文类的特点,小说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多不同。它会经过很多阶段和过程而发生变化,而且每个剧作家都会有不同的思考过程,由此创造出的艺术世界就会具有非常独特的特色。
1.2.戏剧简介及戏剧类型特征
1.2.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个特殊的艺术类型,它既属于戏剧领域,又属于文学领域。根据文学术语词典戏剧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类型层面和流派层面。在层面上类型戏剧是文学的三大基本形式(戏曲、叙述、抒情)之一。在层面上类型戏剧(可以理解为口头戏剧)是与舞剧、歌剧等其他戏剧艺术形式并存的一种体裁。
1.2.2.戏剧特点
1.2.2.1.戏剧冲突
冲突可以看作是戏剧的开始。第一个提出完整的戏剧冲突理论的人是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到过,但并不十分完整和清晰,且性质独特)。此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阿瑟·米勒等与戏剧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相关的名字都肯定了冲突在戏剧中的作用。戏剧冲突必须按照类型化的方法进行组织,其中包括多对对立的类别。戏剧冲突源于生活中的冲突,但这些冲突必须是激烈的、戏剧性的、有深度的,才能成为冲突,才能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1.2.2.2.动作剧
戏剧中的动作不仅通过手势、言语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个性,而且还表达人物对情节中发生的情境的感受和想法。动作有两种类型:内部动作(内部因素,往往因戏剧冲突的影响而改变,为角色创造心理深度)和外部动作(角色的手势,动作,言语等)。
1.2.2.3.戏剧性语言
语言是艺术文本的第一构成要素,是文体的重要亮点。对于一部戏剧作品来说,一切语言问题都放在人物的语言上。这是叙事语言与抒情语言最明显的区别。戏剧文本是对话文本,根本就不存在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概念。
人物的言语称为对话,对话包括对话、独白、闲聊三种形式。
1.3.该问题研究的历史概述
1.3.1.文学艺术思维研究
文学中的艺术思维问题近年来在很多研究著作中被提及。关于诗意思维,我们可以提到教科书越南诗歌思考作者:Nguyen Ba Thanh。散文思维有文章阮俊通过爱情故事进行艺术思考作者:Vuong Tri Nhan,越南当代小说的诗意思考作者:阮氏平。有不少著作都谈到了艺术创作思维方式的转变,例如:越南文学中人的概念的几个问题作者:Tran Dinh Su,谈一谈正在形成的新文学思维作者:Nguyen Ngoc,一些散文作家的文学思维创新与贡献Mai Huong 等
1.3.2.戏剧类型理论研究
在越南,有许多外国作家撰写的有关一般戏剧理论的研究成果被翻译成越南语。研究员 A. Anhist 有专门的书籍从亚里士多德到莱辛的戏剧理论和西方戏剧理论19世纪下半叶,B.布莱希特有一部作品论叙事戏剧….在研究外国戏剧创作理论和方法对越南戏剧的影响时,作者密切关注了契诃夫、萨塔尼斯拉夫斯基和阿瑟·米勒的作品……研究员黄素有两部与苏联戏剧理论相关的著作:契诃夫诗学问题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方法。陈彦智撰文编剧艺术 阿瑟·米勒深入研究了阿瑟·米勒表达人类问题、批判上世纪末美国社会的特点。戏剧理论也受到国内许多理论家和戏剧评论家的兴趣,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戏剧研究的过程中被提出。我们可以列举一些留下深刻影响的项目:剧本创作艺术、情节发展作者:Ho Ngoc;戏剧理论、戏剧诗学、戏剧新人形象论達昇的;文学和戏剧交流作者:Phan Trong Thuong……这些对于戏剧文学在类型上的表现形式,都算是相当深刻和全面的研究著作。
1.3.3.研究情况撰写戏剧和历史剧
研究20世纪初戏剧的形成与发展的著作很多。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必须提到一些相对原始的越南戏剧书籍,例如:了解越南戏剧史的第一步(之前)碳八月革命作者:Phan Ke Hoanh 和 Huynh Ly 以及1945年至1975年越南戏剧史初步研究(创作与表演活动)作者:Phan Ke Hoanh 和 Vu Quang Vinh); 越南作家(1945年)- 1975)作者:Phan Cu De 和 Ha Minh Duc;越南戏剧文学的历史问题(20世纪上半叶)作者:Phan Trong Thuong。
近年来,戏剧研究往往围绕某一时期的戏剧发展进行,或侧重于挖掘典型作家的戏剧作品。在最近有关戏剧的文章和研究论文中,我们发现研究最多的三位作家是阮辉祥、阮廷氏和吕光武。
历史题材戏剧的研究问题历来受到众多剧作家、戏剧工作者、理论家和评论家的关注。召开的主要会议有:历史专题会议(1979年);历史题材戏剧会议(1996年)历史题材创意戏剧艺术研讨会;全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科学会议(2012年)。除上述著作外,我们还汇编了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大量论文和博士论文,这些论文和博士论文涉及戏剧创作和表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概括第一章
为了研究1945-1985年历史题材戏剧作品所体现的戏剧体裁特征,研究者需要指出与该问题相关的概念。其中,艺术思维、戏剧特性、历史题材戏剧等问题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对于革命后至革新开放前夕的历史题材戏剧的艺术思维和类型特征的单独研究,上述著作中却很少提及。这也就是作者在本论文中所要进行的研究目标。
第二章
越南历史题材戏剧正在发展中 文学和戏剧从1945年到1985年
2.1.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历史时期以及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对这一时期文学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革命战争背景和党在文化艺术领域的领导,对这一时期大多数作家、诗人、剧作家的创作宗旨、思想和创作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43年《文化纲要》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理论文献。 《纲要》不仅确定了文学的内容、性质和任务,而且强调了文学运动的原则:民族化、大众化、科学化。这也是对1945年至1975年越南文学整个进程影响最为深远的方向,其余波甚至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在党的领导下,文学成为民族解放征程中增强全民族力量和团结的先锋武器、伟大的精神食粮。
2.2.多元一体和主流1945年文学– 1985
2.2.1.文学的统一性 1945 – 1985
1945年至1975年的越南文学主要是革命文学,与民族的共同命运紧密相连。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必须适应国家的历史需要,文艺必须履行服务革命、促进战斗的根本任务。革命抗争精神强烈地激发了作家的公民精神。文学首先必须是战争的武器。 1945年至1985年越南文学的基本主题是:保卫祖国、为解放南方而战、统一国家。统一性还体现在文学的大众化上,群众不仅是文学表现的对象,也是文学的接受者,群众自身也大量参与到文学创作过程中。另一个统一的特征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具有史诗倾向和浪漫主义灵感。
2.2.2.多元一体嗯文学1945 – 1985
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具体地说是1945—1954年、1954—1965年、1965—1975年、1975—1985年的文学发展阶段),文学都是根据现实的需要而变化、进步的,因此,虽然文学是统一发展的,但多样性仍然是这一时期文学的显著特点。这里的多样性表现为文学基本体裁的全面性。多样性还表现在文学反映的内容、方法以及贴近生活素材的倾向上。
2.2.3.史诗趋势和浪漫的革命是1945年至1985年文学的主流趋势
这是抗法战争时期作家创作中形成的灵感,尤其对抗美战争时期的创作影响很大。史诗作品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民族意义的作品。主角是代表社区理想和品质并为社区而奋斗的人们。革命浪漫主义灵感主要表现在肯定新生活和新人美好理想,歌颂革命英雄主义,相信国家光明未来。
2.3. 1945年戏剧和历史剧在文学中的地位– 1985
2.3.1.创作团队的强大发展和剧中反映的主题
这一时期的剧作家队伍,多为革命宣传干部和少数前一时期的著名艺术家。
革命初期,由于当时创作、演出戏剧的条件和目的,戏剧创作以速成为主,带有运动宣传性质。
1954年以后,话剧创作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话剧集中反映了我军和人民在敌临时战区斗争的斗争。
1965年至1975年抗美救国时期的戏剧活动也有了不少突破。此时戏剧真正成为党进行文化思想政治革命的利器。这是戏剧质量和数量都强劲增长的时期。
1975年以后,越南戏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新的面貌。话剧主要围绕两大主题:民族解放战争和战后生活。封建历史题材在这一时期的一些剧作家的作品中开始回归。
2.3.2.戏剧和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题材戏剧
2.3.2.1.文学与历史关联中的历史题材戏剧
历史剧是以历史为题材,但包含虚构细节和人物的作品。但其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往往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然而,由于对戏剧类型的划分缺乏共识,NCS 使用“历史题材戏剧”的名称,而不是“历史剧”。
可以看出,1945—1985年的历史题材戏剧,主要以抗法抗美战争的背景、事件、人物为背景的作品。封建历史事件也有所重现,但与革命战争题材相比,并不十分突出。这一时期的历史作品中,人物形象或以胡志明、潘廷祚、阮廌、陈守道等真实历史人物为原型,或以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为原型,改变姓名、家乡等,但保留人物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动作和事件。
2.3.2.2.越南戏剧文学的一般进程中的历史题材戏剧
在话剧发展的第一阶段(1921—1930年),戏剧创作多翻译、模仿、改编西方名剧,特别是法国剧作。第二时期(1930年至1945年)被认为是越南戏剧的成熟时期。随着越南共产党的诞生(1930年),1940年至1945年期间舞台上出现了大量历史题材的戏剧。 1945年以后,历史剧比以前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在越南戏剧文学的总体进程中,历史题材戏剧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许多作品在越南戏剧体系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早期历史题材的戏剧多以中国文学、历史为素材。随后在20世纪30年代,越南历史题材开始受到关注,出现了许多以过去为题材的戏剧,这些戏剧借用古代历史背景,将自己置于具有沉重思想和个人情感的人物之中,特别是面对当前境况的学者的感受。 1945年至1985年话剧进入新阶段,封建历史题材的戏剧比其他戏剧类型(诗剧、歌剧)要温和一些,但革命战争题材的戏剧却集中并大量出现。但历史剧在继承和发展了话剧自身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的同时,又受到戏曲、诗剧(发展初期)的渗透和影响,在反映历史题材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诗意特色。
第 2 章总结
我们希望从1945年至1985年这段时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出发,解释它对文学特别是戏剧文学产生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使得文学体裁的多样性中产生了统一性。通过以上我们提到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历史题材在文学和戏剧的总体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无论是革命战争还是封建王朝的历史,总的来说,仅在1945年至1985年期间,就有许多剧目至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受到高度评价,并在当代舞台上多次重演。
第三章
越南历史题材戏剧(1945 - 1985)
从艺术思维的角度
3.1. 1945年至1985年期间历史题材戏剧创作的构想
3.1.1.关于历史小说的思考
如果说在一般的文学剧本中,虚构是剧作家特别是戏剧家创作的必备技巧,那么,对于历史剧来说,虚构艺术则是作家发挥创造力的主要领域,使作品成为真正的历史剧本。在1945年至1985年创作的剧本中,小说的作用可能并不十分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戏剧缺乏虚构性。每一部历史剧的虚构性都可以通过虚构的人物、虚构的事件、虚构的细节来体现。对于真实的细节或历史日期,月份和年份不能是虚构的。
说到人物虚构,这显然是历史剧中最引人注目的虚构趋势。历史剧除了现实人物外,还有虚构的人物体系,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历史人物爱好者这个角色。对于作家和读者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小说形式是关于人物心理、内心想法、情感和爱情故事的小说。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剧本,其结构性质总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没有任何虚构细节超越历史小说的界限,因为这些都是在抗战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作品。创作戏剧,特别是文学作品,其目的都是为了服务革命,鼓舞斗志。
3.1.2.历史剧中的现代性观念
这一时期的历史剧创作观念,非常强调现代性,因为这是革命剧创作的基本要求。战争的现实是大多数戏剧中一贯的主题。因此,在每一部作品中,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话题性。每个人在不同的时代,对待历史文献的态度都会有所不同,因为它只是一份纯粹的文献,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视角进行自由创作。而无论每一种材料的选择和表达是否成功,无论它是否被接受,创作本身必须是现代的。
因此,在探讨历史剧创作的艺术思维时,虚构性与现代性总是首先被提及的因素,以便研究者了解剧作家的创作倾向。
3.2.利用历史主题的趋势
20世纪初越南戏剧以社会题材为主,涌现出许多典型作品。到了20世纪30年代,历史剧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出现了一系列将历史中的古老故事改编成给现代人以新教益的戏剧。八月革命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戏剧才真正具有了大众艺术种类的意义。这一时期,历史题材的挖掘比以往更加丰富,分为革命战争史和越南封建史两大主题。
3.2.1.利用革命战争的历史题材
从《北山》剧的成功开始,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陆续诞生。这些作品扩大了题材,反映了民族的伟大事件:战火中的河内、我军辉煌胜利的伟大战役、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建设等。这一题材的典型剧目有:阮辉祥的《留下的人》、陶宏锦和西行的《胜利之前》、阮开的《革命》等;达达的《奠边府之歌》、潘武的《烈火在燃烧》;武廷峰和河文丘的《一号公民》、吕光河的《白夜》、怀娇的《目击者与历史》……
3.2.2.利用封建历史题材
描写封建时代的戏剧往往以正史和野史中的事件作为题材进行创作。但在维新时期之前,这一主题在歌剧中出现得更多。在话剧方面,封建历史题材的作品数量还比较少,但在40年的历史剧发展历程中却留下了独特的痕迹。我们可以提到Luu Quang Thuan的作品Quan Thang Long、Hoang Nhu Mai的Tieng Trong Ha Hoi、Dang Hong Nam的Nam 1400、Dong Quan的Nguyen Trai,特别是Nguyen Dinh Thi的Rung Truc。这些剧作具有通俗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性质,多取材于封建历史题材,但剧中许多主要人物并非史书所记载的人物,或仅以正史中的真实原型为原型。阮廌、李昭皇、陈守道、陈景等人物只在 1975 年以后创作的戏剧中被提及。
3.3.利用历史事件的趋势
3.3.1.在尊重正史的原则下,模拟并忠实再现历史事件的倾向。
反映抗战前三十年历史的戏剧,刻画了我军和人民在重要历史时刻的英勇斗争。光荣的战斗和激烈的起义被详细、充分、自豪地重现和模拟。剧作家在描写民族两次英勇抗战中真实的历史事件时,往往秉持尊重历史的原则。这里,反映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是放在第一位的。
3.3.2.多维度再现历史、重新认识历史事件的倾向
革命战争题材的戏剧往往本着尊重正史的精神,真实地再现历史事件;而封建王朝题材的戏剧则往往对历史事件进行再创造、再创作和再认知。倾向于以与正史对话的方式对待历史的作品,带来深刻的人文价值,同时也对后人看待过去事件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3.4.历史人物利用的特点和趋势
3.4.1.角色和角色类型
3.4.1.1.数字
戏剧人物是作者通过人物的行为和情感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概念。可以说,人物是极其重要的元素,是直接刻画作者所想要塑造的形象的地方,也是展现作品中冲突与矛盾之处,通过作者的思想与创作理念传达出来的地方。探究剧中人物形象,也是了解作家对世界和人的认识,是读者了解作者的思想、才华和对某个历史问题的看法的一个途径。
3.4.1.2.角色类型
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从历史类文学体裁来看,除了上述共同特点外,历史题材戏剧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在概括现实生活现象的基础上,经过虚构创作而形成的。首先,人物是真实的,但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是虚构的。其次,虚构人物基于真实原型,作者改变了时间、背景、地点和名称,但仍保留了重要的事件、动作和事故。第三类是完全虚构的人物(这种类型占多数)。
此外,论文还根据人物与历史的关系对人物进行了分类,可将其分为三类人物:数字-创造历史的主体;人物——从历史的受害者到历史的创造者;北特点- 来自目击者历史人们创造历史。然而,并非所有人物都能与历史清晰地联系起来。有时,他们既是历史的受害者,又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时,他们原本只是历史的见证者,却变成了创造历史的参与者。
3.4.2.接近和构建历史人物的趋势
每个剧作家对历史素材的处理方式都不同。当前越南舞台表演特别是话剧领域,处理史料存在三种并行的趋势:一是按照绝对尊重官方历史的原则对待历史人物,二是按照多维思维对待历史人物,三是以对话思维和重新认识对待历史人物。
3.4.2.1.倾向于按照理想化的原则重塑历史人物,与官方历史保持一致
这是针对历史名人、革命战士、前线和后方母亲等对象的方法。
3.4.2.2.倾向于以多维视角来利用历史人物,认识历史
多维视角往往放在战线另一边的人物和一些封建历史人物的视角上。多维视角并不总是与官方历史相悖,但我们在这里想要谈论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人物,而这些东西是我们在历史书中找不到的。
3.4.2.3.倾向于内化历史人物
在我们调查的剧作中,这种倾向很少出现,多见于讲述封建历史背景下人物的剧作,尤其是在1975年以后创作的剧作中。在一些关于革命战争的剧作中,也有一些细节展现了人物在面对某一问题时做出选择和决断时的内心想法。这种倾向主要集中在一些封建历史人物身上,例如阮廌阮廌同官一千四百年,李昭皇竹林,Thoat Hoan in升龙餐厅…
概括第三章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历史剧创作理念是通过对作品中真实性与虚构性以及现代性的思考来表达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家创造历史的行为。历史剧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创作思维不断变化,历史倾向不断增强。这一时期的历史题材戏剧在主题、人物、事件的处理方式等类型问题上,也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与革命前戏剧作品对这些元素的表现方式不同。
碳闻4
越南剧 (1945 -1985)关于历史的话题
从类型特征来看
4.1.戏剧冲突的特征
一般而言,历史剧中的冲突往往围绕人物关系、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历史背景的对立两极展开。这一时期的历史冲突往往表现为民族冲突与封建/殖民冲突等成对的冲突。国家与家庭事务的冲突;公共事务 - 私人事务或每个人内心的冲突。在所有这些冲突对中,冲突通常都有相当有利的解决方案和圆满的结局。尽管所提出和解决的冲突令人发笑,但有关历史题材的写作在当时已经发挥了其作用。
4.1.1.冲突国家-封建/殖民
越南人民同入侵的封建主义、腐败国王以及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冲突是最根本的冲突之一。八月革命后的历史剧,利用了当时爱国主义文学思潮中的民族矛盾和国家问题。这些根本性的冲突,成为1945年至1985年所有作品的共同灵感……这一时期戏剧文学的内容之所以如此特殊,是因为文学与社会境遇息息相关。许多作家都从反抗侵略者的起义和起义中汲取灵感,作为自己作品的基础。
民族与封建侵略者的矛盾,鲜明地表现为具有爱国主义和维护自己悠久文化意识的越南人民与北方封建侵略者、法国殖民者和美国帝国主义者的残酷暴行之间的矛盾。这就是敌人的残酷性与我国人民的战斗精神、纪律性和人道主义精神之间的冲突。正是这些,才造就了我军在斗争史上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体现在《北山》、《留下的人》、《奠边歌》、《升龙阁》、《烈火焚身》、《上面》……)
这些冲突也表现在革命者队伍内部。一方面是真正的革命者,他们不怕饥饿、寒冷、艰辛、牺牲。另一边是那些放荡不羁、贪污人民鲜血和金钱的人,甚至那些在敌人面前胆怯退缩的人(通过白夜、胜利之前、历史与目击者……)
4.1.2.国家与家庭的冲突;公共和私人事务
这种类型的冲突经常被抵抗运动初期的剧作家所描述。他们将冲突置于每个家庭内部,同一个屋檐下的孩子要面对两方面的问题,并将这种冲突置于个人的命运之上——这些人必须在“去与留”之间做出选择。 1975年以后的作品中,国事与人事的冲突依然在历史剧中得到体现,但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往往表现为王权与国家命运的冲突。这种冲突在阮廷氏的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深刻。
4.1.3.每个人身上都有冲突
对于历史题材的戏剧来说,首先冲突已经不单单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今天的价值,因为作家深入挖掘了个体自身存在和人类命运中的冲突问题。这是留在城市参加抵抗运动还是撤离 Thanh 医生家族(留下来的人)的首都之间的冲突。这也是汤姆接受命运或放弃个人爱情以追随北山运动的故事。每个人生命中的矛盾也通过《胜利之前》中奠边府战役士兵Xuan的形象表现出来。在后来的作品中,特别是1975年之后,也许每个人内心的冲突和存在中的冲突成为了剧中最清晰的元素,通过李昭黄、陈景和阮廌等人物的冲突来表达。
4.2.戏剧语言特征
4.2.1.独白形式在戏剧中的体现
在革命初期,二十世纪初的心理剧的影响仍然影响着作家的表达方式。独白在戏剧作品中的作用比较明确。升龙餐厅Luu Quang Thuan (1945) 和北山从阮辉祥的戏剧(1946年)到阮廷氏的戏剧,独白的数量显著增加,例如阮廌在東閣(1979)约有 7/550,森林吨依偎(1978 年)有 15 段独白。在剧中一千四百邓红南的小说中还收录了阮廌这个角色的一段很长的独白。因此,可以说,历史题材的戏剧作品在使用独白形式方面存在重叠,而独白形式在心理剧和社会剧中出现得更多。历史剧独白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在质量上也表现出突出的艺术效果,深入、探索和表现了人类内心世界的矛盾。剧中相当密集的独白,深刻而有力地表达了人物在人生重大转折点前,思想、内心、情感和理智的激烈斗争,这不仅深深影响着做出决定的个人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内心的冲突让这个充满史诗般距离感的历史人物更加贴近大众,更加贴近人生的人性情怀。
4.2.2.构建戏剧语言的本质
4.2.2.1.表达历史人物形象的语言
历史剧的两大主题是革命战争和封建历史,戏剧语言也分为两种不同的色彩:一边是贴近现代、熟悉的语言,一边是古老、雅致的语言。可以说,从语言特性上看,历史题材的戏剧往往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性,能够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的性质也表现得十分灵活、富有表现力并且与人物的性格、背景紧密相连。这在戏剧中更为明显,戏剧完全由人物的对话主导,而不是像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那样通过叙述者的语言来主导。
4.2.2.2.哲学和论文属性
对于这一时期创作的戏剧来说,作者必须传达隐藏在艺术形象背后的个人信息。 “借古说今”似乎是剧作家在书写历史时表达特定哲学思想问题的基本方法。或者有些剧作家只是借用历史人物来探讨当代的生存问题。权力哲学和政治地位是与历史剧联系最为密切的两个方面,因为历史剧受到封建时代、革命斗争时代、抗法抗美时代的影响。
4.2.2.3.诗歌对历史剧的入侵与干扰
在戏剧这种看似只有枯燥对话的体裁中,如今许多戏剧也充满了诗意。其中有我们可以想象为抒情句子的戏剧段落和台词,还有与许多诗歌、民歌和谚语交织在一起的对话。这创造了诗歌与戏剧之间、戏剧与民间文学(民歌)之间、剧本与审美形象(历史人物阮廌、胡志明、翁威等)之间的互文关系。读这一时期作家的戏剧作品,读者会发现许多台词都以诗歌形式写成,字句重复,富有抒情性。
4.3.戏剧动作片
这些剧作诞生于1945年至1985年期间,大部分受到苏联现实主义戏剧成就和各种戏剧动作理论的影响。但在其中,我们发现亚里士多德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在处理我们所谈论的戏剧作品的特征时是比较合适的。
4.3.1.跨行动/行动链的行动表达
在我们上面介绍的历史题材戏剧中,角色大多是革命战士,胡伯伯的战士。他们是具有典型革命志士性格的人物。他们通常是角色、动作人物,而不是心理人物。因此,他们的行为大多是交互行为,外部行为和内部行为都表现为因果关系或形式内容关系。
4.3.2. “反作用”的表达
正如我们上面分析的戏剧作品中的人物行为一样,仍然有一些事件会导致人物采取决定性行动。但反作用的性质其实并不十分明显,因为最终角色的行为还是更能说明他们从一开始就展现出的性格。这一时期的剧作以“反击”的方式表达,彻底摆脱了悲剧倾向,成为代表抗战初期知识分子阶层开明精神的剧作。
第四章总结
该类型影片以其戏剧冲突为特点,对历史问题的刻画最为深刻、清晰。从语言上看,1945—1985年的历史题材剧作并没有大量使用独白形式。语言性体现了戏剧语言中诗意、哲理的渗透,有助于清晰地表现历史的变迁和历史人物的性格行为。说到戏剧的特点,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就是戏剧动作。这些作品中人物的戏剧动作以交叉动作序列为主,表现的是人物单维的性格。
结论
1.在越南文学特别是戏剧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越南历史题材戏剧(1945年至1985年)在增添革命声音和描述生活广阔方面发挥了非常特殊的作用,但仍然表达了人类复杂的心理层面。个人与社会、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和谐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感染力,却又不显得牵强。在革命文学总体发展中,戏剧也具有多元一体的性质和史诗性、革命浪漫主义的倾向。 1945年至1985年期间创作的历史剧经过多次起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潮流。这些剧目并不像初演剧目那样追溯遥远的过去或中国的历史故事,也不以有悖于正史的视角去过分深入每个人的身份认同和个人矛盾,而是大多成功地表达了个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互动,但总体上都聚焦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问题。戏剧在表达过程中,延伸到了史诗励志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民族光辉事迹的力量。当戏剧呼应了时代、满足了人民的愿望、增强了对党和革命的信心时,戏剧艺术和人民群众就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时的舞台成为最有效地向群众传达革命和反抗思想和理想的场所。
2.由于这一特殊作用,1945—1985年从艺术角度创作的历史题材剧作有着非常独特的创作理念,注重小说性和现代性在作品中的作用。即使同样的历史素材(人物、事件、主题),每个剧作家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虚构方法。而历史写作的现代性也是作家们需要追求的目标,这样这些主题才会比以往更有价值,成为当代人的宝贵教训。历史和社会因素对每个作家的艺术思维、创作倾向的形成、历史和社会素材的挖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创作的目的(为了宣传、服务政治、还是为了吸取当代问题的教训……)将决定对素材的处理方式和对历史素材的表达方式。艺术思维也支配着作家对历史素材的处理方式。总体而言,通过对历史剧艺术理念和思维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力图指出历史题材挖掘的几种趋向:1、在绝对尊重历史的原则下,模拟、忠实再现历史的趋向; 2.重现和对话历史的倾向。 3.历史小说潮流。所有这些倾向都体现在人物、主题和事件的构建和处理方式上。但无论从何种角度去探讨素材,艺术思考的重点还是要以历史为标志,去看待作品所表现的元素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例如这一时期戏剧中的人物类型展现了人类在历史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有历史的牺牲品,迷失在战乱之中的人物,有出身贵族,不计较名利,不敢站在劳动人民一边的人物,但这些人物都被革命的光芒所启迪,被正义所唤醒,使他们有了清晰的视野和放下一切的力量,追随争取正义、争取独立的斗争之光。
3.从戏剧特点来看,在沸腾的革命气氛中,对技术、表演以及时空背景的严格要求都成为次要的因素,而鼓舞群众的目的则成为其主要内容,因此这一时期戏剧特点的体现往往趋于片面。但还是有不少戏剧作品既符合现实政治要求,又符合基本的艺术水准。这一时期戏剧所呈现的最重要的冲突是阶级冲突、民族冲突和个人的人性冲突。就其性质而言,“一种极具戏剧特色的新型冲突已经形成。如果说1945年至1954年期间的冲突主要带有阶级色彩,那么在这一时期,阶级冲突与敌美冲突和人民内部冲突相比有所减弱。围绕这些基本冲突,作家和剧作家根据进步-落后、英雄-懦夫、个体-一般、好-坏、积极-消极、积极-消极、前进-后退等性质线索和理想线索,展开了冲突和戏剧情节”。而潘古德所认定的冲突类型,我们在上面的剧目中已经进行了分析。抗法抗美战争时期,剧中表现最多的矛盾是民族与封建/殖民主义的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都指向了战线双方提出的问题,即爱国者和侵略者之间的行为。然而,个人与私人事务、社区与公共事务之间的冲突被认为是最激烈的冲突类型,也正是这些冲突将剧情推向高潮,让观众欲罢不能。另一种冲突是每个人存在内部的冲突,这也是剧作家在我们谈论的作品中表达出来的。这种类型的冲突可以说是人物选择解决方案最困难和最复杂的冲突,与革新运动之后创作的剧作相比,这种类型的冲突在1945年至1985年创作的剧作中并不多见。在语言方面,1945年至1985年的历史剧明显表现出概括和反思的倾向,戏剧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发挥了作用,同时语言也表达了该类型剧作独有的特征。每一类人物都被作者构建成一个单独的语言场,因为人物语言是戏剧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通过大部分的对话,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出那个人的性格是什么样的,甚至可以知道他们来自哪里,背景是怎样的。此外,语言的性质往往与人们日常的叙事话语有关,具有浓郁的诗歌、民歌特征,有时甚至带有哲学、论文色彩。戏剧动作也是这一时期历史剧鲜明特色的元素。由于剧中人物多为革命者,戏剧效果主要通过一系列连贯的动作,表达出当时人的本性。人物的内在和外在行为也没有太多的冲突,在我们谈论的戏剧中,这两种行为之间很少有对立。但影片也引入了许多“变化”,使得仍在努力寻找出路的人物的认知发生了转折。当然,受社会环境和创作视角的影响,这里的戏剧行动最终还是为了表现在任何环境、任何事件中的革命精神这一“最高任务”。
4. 综上所述,从艺术思维和类型特征的角度研究越南历史题材戏剧(1945 - 1985),结合以上分析的特点,我们希望能够为肯定这一特殊创作领域的内容和艺术价值贡献一部分文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1945年至1985年历史题材戏剧作品在戏剧乃至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著作清单 与论文相关的作者
1. 陈氏秋(2018),《1945年以后的历史题材戏剧——从戏剧语言的角度看》,首都大学学报(22),第55-63页。
2. Tran Thi Thu (2018),《1945年至今历史题材戏剧中运用历史事件的趋势》,全国科学会议论文集越南研究和越南语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问题,胡志明市国家大学出版社,第 694 页至第 700 页。
3. Tran Thi Thu (2018),“历史剧中的戏剧冲突形式”,文化艺术杂志(410),第90-94页。
4. Tran Thi Thu (2018),“1945年至今越南历史剧——人物塑造的主题和特点”,胡志明市社会科学杂志(10+11),第108-116页。
5. Tran Thi Thu (2019),《1945年至今越南历史题材戏剧中历史人物的处理趋势》,国际科学会议论文集在大学里研究和教授越南语和越南学,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第659-669页。
作者:武峨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