Đào tạo

博士论文摘要:陈氏秋

2020年10月12日星期一 22:22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TRAN THI THU

 

 

越南历史题材戏剧(1945-1985)——艺术思维与类型特征

 

 

 

专业:文学理论

代码:62.22.01.20

 

 

 

概括 文学博士论文

 

 

 

 

 

 

河内,2020年

 

该项目于以下时间竣工:

越南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河内

 

 

科学导师:副教授段德方博士

 

反驳论点:……

                          

反驳论点:……

  

反驳论点:……

                          

 

 

该论文将在全国大学博士论文评审委员会会议上进行答辩,会议时间为……

20.................年.......小时.......日.......月.......年

 

 

论文全文可在以下网址找到:

越南国家图书馆

- 信息中心 - 图书馆,越南国家大学,河内

 

介绍

1. 选择该主题的原因

历史题材一直是当代作家最喜爱的题材之一,也成为文学研究者和评论家高度关注的研究课题。作家们通过阐释和研究过去的问题,清晰地表达了他们对过去人物和事件的观点和思考。

每位作家在创作历史题材作品时,都力图以新的方式呈现素材,表达其个人和当代对过去的看法,但这并非简单的描绘,其背后往往蕴含着对当代问题的深刻思考。正因如此,社会形态的变迁,以及时代意识形态的转变,最终导致了文学(尤其是戏剧)风格的差异。

文学的发展时期总是与民族历史的阶段具有相似性。1945年和1986年是越南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里程碑。在此之前和之后,文学在艺术视角、主要灵感来源、主题、人物世界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因此,1945年至1985年期间的戏剧,乃至整个越南文学,都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以历史、艺术思想和体裁特征为主题的越南戏剧(1945-1985)作为我们论文的研究课题。

2. 研究对象和范围

2.1.研究对象:是1945年至1985年间创作的以历史为主题的戏剧的艺术思维和体裁特征。

2.2.研究范围

其中包括以革命战争、民族解放为主题的剧作,以及以越南封建历史为主题的剧作,这些剧作均由专业剧作家于1945年至1985年间创作。在这些剧作中,作者选择研究以历史上记载的重要事件、真实人物或基于真实原型的人物为题材的作品。

3. 研究目的和任务

3.1.研究目的本文以历史题材戏剧作品的研究为基础,旨在指出作者在处理历史素材时的基本特征。同时,本文还分析了这一时期具有鲜明体裁特色的戏剧作品的艺术思维,并探讨其与前后时期作品的异同。由此,可以认识到这一时期历史题材戏剧作品的价值。

3.2.研究任务

首先,概述与历史题材戏剧的研究和创作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了解 1945 年至 1985 年间历史题材戏剧作品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从艺术思维的角度,通过对历史资料和反映作品的物品的选择,指出戏剧作品的基本特征。

第三,本文分析了这一时期作品的行动、语言、戏剧冲突等特点,以及与前后作品的异同。

第四,该论文阐述了这一时期艺术思维形成的原因以及以历史为主题的戏剧的独特特征。

4.研究方法

该主题将应用并结合许多重要方法(例如:方向社会历史方法、类型学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文化视角,传记视角...本文不仅运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系统理论、阿瑟·米勒、贝克顿·布雷希特等人的理论方法,还借鉴了一些现代理论的方法论原则。此外,本文还运用了分析、比较、对比、统计和综合等方法,逐步有效地解决了论文主题中提出的各项任务。

5.论文的贡献

理论上讲,这是第一部从艺术思维和体裁特征的角度,专门研究1945年至1985年间越南历史题材戏剧的科学论文。因此,该论文为历史剧,特别是对话剧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成果。

在实践方面:该论文有助于扩展和补充教学和研究材料,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戏剧、文学和艺术的理论和实践材料。

6.论文结构

除了引言和结论之外,论文还分为4章:

第一章 研究问题概述

第二章 1945年至1985年越南文学戏剧发展中的历史题材戏剧

第三章 越南历史题材戏剧(1945-1985)——从艺术思维的角度看

第四章 越南历史题材戏剧(1945-1985)——从类型特征角度分析

第一章

研究问题概述

1.1 思维与艺术思维导论

1.1.1. 思考

思维的概念(从最广义的角度理解):是人类理性认知活动的过程,旨在反映现象的本质。

思维是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课题,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根据哲学,我们有形而上学思维和辩证思维。根据社会意识,我们有科学思维(逻辑思维)、艺术思维(隐喻思维)和宗教思维。

科学家还将思维与其他类似概念(如意识、理性、意识形态)区分开来。

1.1.2.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是指艺术家基于个人观念和情感,创作反映现实的作品的过程,它深受创作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学习艺术思维也意味着学习艺术家为创作作品而选择的艺术理念、概念和艺术手段。

1.1.3.戏剧性思维

为了探究戏剧思维的特征,我们需要将其与诗歌和散文思维进行比较。与小说和短篇小说的思维方式不同,小说和短篇小说的作者以过去时态来探讨历史现实,而戏剧的艺术思维也旨在通过探索人物的个人命运来展现现实,但它是以现在时态来探讨现实(通过直接再现人物的对话语言)。

我们可以将戏剧思维理解为一种表达艺术思维的方式,它与文学中的艺术思维具有共同特征,两者既有诸多相似之处,也因体裁特性而呈现出诸多差异。戏剧思维会经历许多阶段和过程而不断演变,每位剧作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过程,由此创造出的艺术世界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1.2 戏剧概论及戏剧体裁特征

1.2.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特殊的体裁,它既属于戏剧领域,也属于文学领域。根据……文学术语词典戏剧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类型层面和体裁层面。在类型层面,类型戏剧是文学的三种基本模式之一(戏剧、叙事、抒情诗)。类型戏剧(可以理解为口头戏剧)是一种与舞蹈戏剧和歌剧等其他戏剧艺术形式并存的类型。

1.2.2.戏剧的特点

1.2.2.1. 戏剧性冲突

冲突可以被视为戏剧的起源。第一个提出完整戏剧冲突理论的人是黑格尔(亚里士多德此前也曾提及,但并不完整清晰,只是略有不同)。此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阿瑟·米勒等与戏剧体裁形成和发展史密切相关的学者都肯定了冲突在戏剧中的作用。戏剧冲突必须基于类型化方法进行组织,它包含许多对立的范畴。戏剧冲突源于生活中的冲突,但这些冲突必须激烈而富有戏剧性,具有深度,才能成为戏剧冲突并在舞台上得以展现。

1.2.2.2. 戏剧性动作

戏剧中的动作不仅通过手势、言语和动作来展现人物性格,也表达人物对剧情中发生的各种情况的感受和想法。动作分为两类:内在动作(内部因素,通常因戏剧冲突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塑造人物的心理深度)和外在动作(人物的手势、动作、言语等)。

1.2.2.3. 戏剧语言

语言是艺术文本的首要要素,也是写作风格的重要特征。对于戏剧作品而言,所有语言问题都体现在人物的语言之中。这与叙事语言和抒情语言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戏剧文本本质上是对话文本,完全不存在叙事作品中常见的“叙述者”概念。

人物所说的话称为对话,对话包括三种形式:对话、独白和旁白。

1.3 问题研究的历史概述

1.3.1. 文学中的艺术思维研究

近年来,文学中的艺术思维问题在许多研究著作中都有提及。关于诗性思维,我们可以提到教科书。越南诗意思维作者:阮伯清。散文思考网站有一篇文章。阮俊通过爱情故事展现的艺术思考作者:Vuong Tri Nhan当代越南小说中的诗意思维作者:阮氏平。关于艺术创作思维方式的转变,已有诸多著作,例如:越南文学中关于“人”的概念的一些问题作者:Tran Dinh Su一种正在形成的文学新思潮的某些特征作者:阮玉文学思想的创新和一些散文作家的贡献麦香等

1.3.2. 戏剧体裁理论研究

在越南,有很多外国学者撰写的关于戏剧理论的著作已被翻译成越南语。研究员A. Anhist就著有专门的戏剧理论书籍。从亚里士多德到莱辛的戏剧理论西方戏剧理论19世纪下半叶,B.布莱希特有一部作品关于叙事剧场……在研究外国剧本创作理论和方法对越南戏剧的影响时,作者们重点关注了契诃夫、萨塔尼斯拉夫斯基和阿瑟·米勒……研究员黄洙有两部与苏联戏剧理论相关的著作:契诃夫诗学的问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方法. 文章作者:陈彦志阿瑟·米勒的《剧本写作的艺术》深入研究了阿瑟·米勒在表达人类问题和批判上世纪末美国社会方面的特点。戏剧理论也引起了国内众多理论家和戏剧评论家的兴趣,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戏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以下列举一些对其影响深远的著作:剧本创作的艺术:构建戏剧情节作者:何玉;戏剧理论,论戏剧诗学,论戏剧中新人类的形象塔唐的;文学与戏剧交流作者:潘仲祥……这些可以被认为是就戏剧文学的体裁发展而言,相当深刻和全面的研究著作。

1.3.3 研究情况撰写剧情和历史剧

研究20世纪初戏剧形成与发展的著作颇多。其中,我们必须提及一些较早期的越南戏剧研究著作,例如:了解越南戏剧史的第一步(之前)C八月革命)作者:Phan Ke Hoanh 和 Huynh Ly 以及1945-1975年越南戏剧史初步研究(创作和演出活动)作者:Phan Ke Hoanh 和 Vu Quang Vinh) 越南作家(1945)- 1975)作者:Phan Cu De 和 Ha Minh Duc;越南戏剧文学的历史问题(20世纪上半叶)作者:潘仲上。

近年来,戏剧研究往往围绕戏剧发展的某个阶段展开,或侧重于挖掘典型剧作家的戏剧作品。在近期发表的戏剧论文和研究中,我们发现研究最多的三位剧作家是阮辉祥、阮廷氏和刘光武。

历史题材戏剧的研究一直是众多剧作家、戏剧工作者、理论家和评论家关注的焦点。曾举办过多次重要会议,例如:历史题材研讨会(1979年)、历史题材戏剧研讨会(1996年)、历史题材戏剧艺术创作研讨会、全国历史题材文学艺术创作科学研讨会(2012年)。除上述工作外,我们还汇编了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量论文和博士论文,这些论文探讨了戏剧创作与表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概括第一章

为了研究1945年至1985年间以历史为题材的戏剧作品中所体现的戏剧体裁特征,研究者需要阐明与该问题相关的概念。特别是,艺术思维、戏剧特征以及历史题材戏剧等问题一直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然而,上述研究鲜少提及革命后至革新开放前以历史为题材的戏剧作品的艺术思维和体裁特征。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标。

 

第二章

越南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开发 文学以及戏剧从1945年到1985年

2.1 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历史时期以及国家重大事件对这一时期文学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革命战争的背景以及党在文化艺术领域的领导,对这一时期大多数作家、诗人、剧作家的创作目的、思想观念和创作理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43年《文化纲要》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理论文献。该纲要不仅确定了文学的内容、性质和任务,还强调了文学的原则:民族化、普及化和科学化。这一方向对1945年至1975年间越南文学的整个发展进程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在党的领导下,文学成为开拓进取的武器,成为增强全民在民族解放道路上力量和团结的伟大精神食粮。

2.2. 多元一体和主流1945 年文学 1985

2.2.1. 文学的统一性 1945 – 1985

1945年至1975年的越南文学主要是革命文学,与民族的共同命运紧密相连。在此背景下,文学必须满足国家的历史需要,艺术必须履行其服务革命、鼓舞士气的使命。革命和抵抗精神强烈激发了作家的公民精神。文学首先必须成为战争的武器。1945年至1985年的越南文学围绕着保卫祖国、解放南方、统一国家这一基本主题展开。文学的普及也体现了这种统一性,因此群众不仅是文学的表达对象,也是文学的接受者,群众本身也积极参与到文学创作过程中。这一时期文学的另一个共同特征是,它主要具有史诗倾向和浪漫主义色彩。

2.2.2. 统一整体中的多样性文学1945 – 1985

在每个不同的时期(具体而言,即1945-1954年、1954-1965年、1965-1975年和1975-1985年这几个文学发展阶段),文学为了满足实际需求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尽管文学整体上有所发展,但多样性仍然是这一时期文学的显著特征。这种多样性体现在所有基本文学体裁的全面出现,也体现在文学的内容和反思方式,以及文学作品对生活素材的关注程度上。

2.2.3.史诗般的趋势和浪漫的革命是1945年至1985年文学的主流趋势

这种灵感在法国抵抗战争期间的作家作品中得以形成,尤其对美国抵抗战争期间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史诗倾向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民族意义。作品中的主人公代表着社群的理想和品质,并为社群而战。革命浪漫主义的灵感主要体现在对新生活和新民族之美的颂扬,对革命英雄主义的赞美以及对国家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2.3. 1945年戏剧和历史剧在文学中的地位 1985

2.3.1. 创作团队的蓬勃发展以及戏剧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题

这一时期的剧作家团队大多是革命宣传干部和前一时期的一些著名艺术家。

在革命初期,由于当时戏剧创作和表演的条件和目的,戏剧主要以快速创作和宣传革命运动为目的。

1954 年以后,戏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戏剧都着重反映我军人民在敌军临时战区中的斗争。

在1965年至1975年抗美保国时期,戏剧活动也取得了诸多突破。此时的舞台真正成为党在文化思想政治革命中的重要武器,戏剧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1975年以后,越南戏剧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新的面貌。戏剧主要围绕两大主题展开:重现民族解放战争和战后生活。封建历史题材也开始在这一时期的一些剧作家的作品中出现。

2.3.2. 以历史为主题的戏剧作品在戏剧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

2.3.2.1. 以历史为主题的戏剧作品及其与文学历史的关联

历史剧是以历史为题材,但包含虚构细节和人物的作品。然而,其主要事件和人物往往取材于真实历史。但由于目前对于戏剧类型的划分尚无共识,NCS 使用“历史题材戏剧”而非“历史剧”这一术语。

可以看出,1945年至1985年间创作的历史题材戏剧主要以抵抗法国和美国入侵的战争为背景,聚焦于当时的事件和人物。封建历史事件也有所涉及,但与革命战争的主题相比,并不突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或以胡志明、潘廷璎、阮廌、陈秋度等真实历史人物为原型,或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虽然姓名和故乡有所改动,但人物生平中的重要事件、行为和经历仍然得以保留。

2.3.2.2. 越南戏剧文学总体发展过程中以历史为题材的戏剧

在越南戏剧的第一个时期(1921-1930年),戏剧作品常常翻译、模仿和改编西方,特别是法国的著名剧作。第二个时期(1930-1945年)被认为是越南戏剧的成熟时期。随着越南共产党的成立(1930年),1940-1945年间,历史题材剧作蓬勃发展。1945年以后,历史剧取得了比前一时期更大的成就。

在越南戏剧文学的整体发展进程中,历史题材剧作扮演着非常特殊的角色,许多作品在越南戏剧体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早期,历史题材剧作多以中国文学和历史为蓝本。到了上世纪30年代,越南历史题材剧作开始受到关注,大量作品以古代历史为背景,将观众置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其深邃的思想和情感,尤其是文人墨客面对当下困境的内心感受。1945年至1985年间,封建历史题材剧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其他戏剧类型(诗剧、歌剧)相比,其数量有所减少,但革命战争题材剧作却蓬勃发展。然而,凭借其自身在说唱剧体裁上的成就和美学特征,以及歌剧和诗剧(发展初期)的渗透和影响,历史剧在反映历史主题方面形成了其独特的诗意风格。

第二章概要

我们希望从1945年至1985年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出发,阐释这一时期对文学,尤其是戏剧文学发展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使得文学体裁的多样性趋于统一。通过上述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历史题材在文学和戏剧发展中的作用。无论是革命战争题材还是封建王朝题材,仅在1945年至1985年间,就涌现出许多至今仍影响深远、备受赞誉且在当代舞台上多次上演的戏剧作品。

第三章

越南历史题材电视剧(1945-1985)

从艺术思维的角度来看

 

3.1. 1945-1985年间历史题材戏剧的创作理念

3.1.1. 思考历史小说

如果说在一般文学剧本中,虚构是剧作家乃至整个戏剧创作的一项基本技巧,那么对于历史剧而言,虚构的艺术则是作家表达创造力的主要领域,使作品成​​为真正的历史剧本。在1945年至1985年间创作的剧作中,虚构的作用或许并不十分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剧作缺乏虚构元素。每部历史剧的虚构都体现在人物、事件和细节的虚构上。而对于真实的历史细节或日期、月份和年份,则无法进行虚构。

说到虚构人物,这无疑是历史剧中最显著的虚构趋势。除了真实人物之外,历史剧也存在着一套虚构人物体系,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历史名人的恋人角色。对于编剧和读者而言,最具吸引力的虚构形式是人物的心理、内心世界、情感以及爱情故事。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戏剧作品在结构上始终遵循一定的限度。任何虚构细节都不会超出历史的虚构范畴,因为这些作品是在抗战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其目的在于服务于革命,鼓舞士气。

3.1.2. 历史题材戏剧中的现代性概念

这一时期以历史为题材的戏剧创作理念非常强调现代性,因为这是创作革命戏剧的基本要求。战争的现实贯穿了大多数剧作的主题。因此,每部作品都清晰地展现了其当代性和现实意义。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历史文献的态度各不相同,因为对于作家而言,历史文献仅仅是一份纯粹的素材,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意图和视角进行自由创作。无论这些文献是否被选中和成功呈现,无论作品是否被接受,其创作本身都必须具有现代性。

因此,在创作以历史为主题的戏剧时,当谈到艺术思维时,虚构性和现代性总是首先被提及的因素,以便研究人员能够看到剧作家的创作倾向。

3.2. 历史主题的运用趋势

20世纪初,越南戏剧主要以社会题材为主,涌现出许多典型作品。直到20世纪30年代,历史剧开始受到关注,一系列取材于历史故事、发人深省的剧目应运而生。八月革命后至上世纪80年代,舞台剧真正成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在此期间,历史题材的运用空前丰富,并主要分为两大类:越南革命战争史和越南封建史。

3.2.1. 利用革命战争的历史主题

话剧《北山》的成功催生了一系列以革命历史为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拓展了题材,反映了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战火纷飞的河内、军队取得辉煌胜利的重大战役、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此类题材的典型剧作包括:阮辉祥的《留下的人》、陶鸿锦和施行的《胜利时刻之前》、阮凯的《革命》、达达的《奠边之歌》、潘武的《烈火燃烧》、武廷峰和河文桥的《第一公民》、刘光河的《白夜》、怀交的《见证与历史》……

3.2.2. 利用封建历史主题

以封建时期为背景的戏剧作品往往取材于官方史料和非官方史料。但在革新开放之前,这一题材更多地出现在歌剧中。就话剧而言,以封建历史为题材的作品数量尚不多,但却在之后四十年的历史剧发展历程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例如,刘光顺的《权胜龙》、黄如梅的《中河会》、邓鸿南的《南1400》、阮廌的《东权》以及阮廷氏的《荣竹》。这些戏剧作品虽然带有通俗性和民族主义色彩,但往往以封建历史为主题,其中许多主要人物并非史书中记载的人物,或者只是基于官方史料中的原型人物。阮廌、李昭黄、陈秋度、陈景等人物只在 1975 年以后创作的戏剧中被提及。

3.3. 利用历史事件的趋势

3.3.1. 根据尊重官方历史的原则,模拟和忠实地再现历史事件的倾向。

以抗战初期三十年历史为题材的戏剧作品,生动地展现了我国军队和人民在重要历史时刻的英勇斗争。剧中光荣的战役和激烈的起义,都以饱满的热情和详尽的笔触得以重现和再现。在创作以我国两次英勇抗战的真实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作品时,剧作家们往往秉持尊重历史的原则,将真实反映历史事件放在首位。

3.3.2. 从多个维度重构历史和重新解读历史事件的倾向

以革命战争为主题的戏剧往往力求真实地再现历史事件,尊重官方史实;而以封建王朝为背景的戏剧则倾向于对历史事件进行重现、再创造和重新解读。那些以对话形式与官方史实探讨历史的作品,不仅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价值,也对后世看待历史事件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4. 利用历史人物的特征和趋势

3.4.1. 字符和字符类型

3.4.1.1. 字符

戏剧人物是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表达思想和理念的载体。可以说,人物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展现了作者想要塑造的形象,也体现了构成作品的冲突与矛盾,这些冲突与矛盾都通过作者的思想和创作理念得以传达。深入挖掘剧中人物形象,也是理解作者对世界和人性的洞察,是读者了解作者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才华和见解的窗口。

3.4.1.2. 字符类型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从历史题材文学的角度来看,除了上述共同特征外,历史题材戏剧中的人物往往是在对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和创作而塑造出来的。第一种是真实人物,但其性格和行为经过虚构处理。第二种是基于真实原型创作的虚构人物,作者改变了时间、背景、地点和姓名,但保留了重要的事件、行为和情节。第三种是完全虚构的人物(这种类型最为常见)。

此外,该论文还根据人物与历史的关系对人物进行了分类,人物可分为三类:数字-创造历史的主体;人物——从历史的受害者到历史的创造者;N特点——来自证人历史人们创造历史然而,并非所有人物与历史的关系都能泾渭分明。有时,他们既是历史的受害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时,他们原本只想见证历史,最终却参与到历史的创造之中。

3.4.2. 研究和构建历史人物的趋势

每位剧作家处理历史素材的方式都不同。在越南当前的舞台表演,尤其是在戏剧领域,处理历史素材存在三种并行的倾向:第一种是绝对尊重官方历史的原则来处理历史人物;第二种是运用多维思维来处理历史人物;第三种是运用对话式思维和重新认知来处理历史人物。

3.4.2.1. 根据理想化原则重塑历史人物的倾向,与官方历史相一致

这是一种对待历史上的名人、革命士兵以及在前线和后方奔波的母亲们的物品的方式。

3.4.2.2. 倾向于以多维视角解读历史人物,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多维视角通常从战线对面人物以及封建历史人物的角度出发。多维视角并非总是与官方历史相悖,但我们在此想要探讨的是从不同视角审视人物,而这些视角往往是历史书籍中无法呈现的。

3.4.2.3. 将历史人物内化的倾向

在我们考察的剧作中,这种倾向非常罕见,常见于以封建历史背景下的人物为主角的剧作中,尤其是在1975年以后的戏剧作品中。在一些以革命战争为背景的剧作中,也存在一些细节展现人物在面临抉择时的内心想法。这种倾向主要集中在封建历史中的一些人物身上,例如阮廌。阮廌在东权,一千四百年Ly Chieu Hoang in竹林,托阿特霍安升龙餐厅

概括第三章

可以说,这一时期历史剧的创作理念体现在对真实性与虚构性以及作品现代性的思考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剧作家对待历史创作的态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历史题材剧作的创作思路和历史研究方法都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历史题材剧作在主题、人物、事件等体裁方面也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特征,与革命前戏剧作品中这些元素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

C4

越南电视剧 (1945 -1985)论历史——

从类型特征来看

4.1 戏剧性冲突的特征

一般来说,历史剧中的冲突往往围绕着人与人之间、历史人物与事件之间以及历史时代中存在的对立关系展开。这一时期的历史冲突常常以多种冲突形式呈现,例如民族与封建/殖民主义的冲突、国家事务与家庭事务的冲突、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的冲突,以及每个人内心的冲突。而所有这些冲突,最终往往都能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以皆大欢喜的结局收尾。在那个时代,只有对历史题材的创作,才能真正完成其应有的使命,而对那些已经出现并最终解决的冲突进行嘲讽和戏谑。

4.1.1. 冲突国家-封建/殖民

越南人民与侵略的封建主义、腐败的君主以及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之间的冲突是最根本的冲突之一。自八月革命以来,历史剧在当时的爱国主义文学潮流中,充分展现了民族冲突和国家问题。这些根本性的冲突成为1945年至1985年间所有作品的共同灵感来源……这一时期戏剧文学内容的特殊之处在于,文学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许多作家以反抗侵略者的起义和斗争为创作基础。

越南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对悠久文化的传承意识,与北方封建侵略者、法国殖民者和美国帝国主义者的残暴暴行之间的冲突,清晰地展现了越南民族与封建侵略者之间的斗争。这便是侵略者的残暴与越南人民的战斗精神、纪律和人道主义精神之间的冲突。正是这些精神力量,造就了越南军队在漫长的斗争历史中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力量(如……所示)。北山,留守者,奠边府之歌,升龙阁,烈火燃烧,高高在上……

这些冲突也体现在革命者内部。一方是真正的革命者,他们不畏饥饿、寒冷、艰辛和牺牲;另一方则是沉溺于荒淫无度、挥霍人民血汗之力的人,甚至还有那些在敌人面前临阵脱逃的懦夫(正如……所展现的那样)。白夜、胜利之前、历史与见证……)

4.1.2. 国家事务与家庭事务、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常常被剧作家们在抗战初期的背景下加以展现。他们将冲突置于每个家庭之中,同一屋檐下的孩子身处两线,而这种冲突也凌驾于个人命运之上——人们必须在“去还是留”之间做出抉择。1975年以后的作品中,国家事务与人民事务之间的冲突依然在历史题材的戏剧中有所体现,但其表现形式有所改变,往往是皇权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冲突。阮廷氏的作品对这种冲突的刻画尤为深刻。

4.1.3. 每个人内心的冲突

对于以历史为题材的戏剧而言,首先,其冲突不仅限于民族和阶级冲突,更重要的是,它在今天依然具有价值,因为剧作家深入探讨了个人内心的冲突和人类的命运。例如,剧中人物清医生一家(留守者)在留在城里加入抵抗运动还是撤离首都之间摇摆不定;又如,汤姆在北山战役中为了追随抵抗运动而接受或放弃个人爱情的故事。在《胜利之前》这部剧中,奠边府战役士兵宣的形象也展现了每个人内心的冲突。在后来的作品中,尤其是在1975年之后,或许内心的冲突,即每个人存在的冲突,成为了戏剧中最鲜明的表达元素,这体现在李昭黄、陈景、阮廌等人物的内心冲突中。

4.2 戏剧语言的特点

4.2.1. 戏剧中独白形式的表达

在革命初期,19世纪早期心理剧的影响仍然体现在作家的表达方式上。独白在戏剧作品中的作用相对明确。升龙餐厅作者:刘光顺(1945 年)北山从阮辉祥的剧作(1946年)到阮廷氏的剧作,独白剧的数量显著增加,例如:东泉的阮廌(1979 年)大约有 7/550 和森林t依偎(1978)出现在15个独白中。在剧中一千四百邓鸿南的剧作中也出现了阮廌这个角色的一段很长的独白。由此可见,历史题材的戏剧作品在运用独白这一形式上存在交集,而独白这种形式在心理剧和社会剧中更为常见。历史剧中的独白深入挖掘、探索并表达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冲突,在数量上具有显著优势,在质量上也展现出卓越的艺术效果。大量独白的出现深刻而有力地表达了人物在人生重大转折点前内心、情感和理智的激烈挣扎,这些转折点不仅深刻影响着做出抉择的个人命运,更影响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内心的冲突拉近了历史人物与公众的距离,拉近了他们与人类情感的距离。

4.2.2. 构建戏剧语言的本质

4.2.2.1. 描绘历史人物的语言

历史剧以革命战争和封建历史两大题材为主,其语言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种是亲切、现代、通俗的语言,另一种是古朴、典雅的语言。可以说,历史题材戏剧在语言特点上往往构建出非常独特且艺术化的语言风格,以此来展现人物性格。这种语言特点也表现得非常灵活、丰富,并与人物的性格和出身紧密相连。这一点在完全由人物对话主导的戏剧中尤为明显,因为戏剧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不同,它并非通过叙述者的语言来呈现。

4.2.2.2. 哲学和论文性质

对于这一时期的戏剧作品而言,作者必须通过艺术形象来传达隐藏的个人信息。“借用过去的故事来探讨当下”似乎是剧作家在创作历史剧时表达特定哲学思想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有一些剧作家仅仅借用历史人物来探讨当代的生存问题。权力哲学和政治地位是与历史剧联系最为紧密的两个方面,原因很简单,因为历史剧深受封建时代、革命斗争时代以及反抗法国和美国的时代的影响。

4.2.2.3. 诗歌对历史剧的入侵和干扰

在话剧这种体裁中,人们往往只看到枯燥的对话,但如今,许多剧作中也融入了诗意的元素。有些段落和台词宛如抒情诗句,有些台词则与诗歌、民歌和谚语交织在一起。这便在诗歌与戏剧、戏剧与民间文学(民歌)、剧本与美学意象(历史人物阮廌、胡志明、应誉等)之间建立了一种互文关系。阅读这一时期剧作家的戏剧作品,读者会发现许多台词都以诗歌的形式写成,反复使用词句,营造出抒情的效果。

4.3 戏剧动作的特征

这些剧作创作于1945年至1985年间,大多受到苏联现实主义戏剧成就和各种戏剧理论的影响。但就我们所讨论的这些剧作的特点而言,亚里士多德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相对而言更为适用。

4.3.1. 行动链中的行动表达

在我们前面提到的历史题材戏剧中,人物大多是革命战士,即胡志明的战士。他们性格鲜明,代表着具有革命理想的人们。他们往往是行动型人物,而非心理型人物。因此,他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是交叉行为,外部行为和内部行为通过因果关系或形式内容来体现。

4.3.2. “反制措施”的表达

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剧中人物的行为背后,还有一些事件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决定性行动。然而,反作用力的本质却并不十分清晰,因为最终人物的行为反而更加鲜明地展现了他们从一开始就展现出的性格。通过这种“反作用力”的表达方式,这一时期的剧作完全摆脱了悲剧的窠臼,转而成为抵抗运动初期知识分子阶层启蒙精神的象征。

第四章概要

戏剧的特点在于其戏剧冲突性,历史问题得以深刻挖掘和清晰表达。在语言方面,1945年至1985年间的历史题材戏剧很少采用独白形式,其语言特点体现了诗歌和哲学对戏剧语言的渗透,这有助于清晰地展现历史变迁以及历史人物的性格和行为。谈及戏剧的特点,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是戏剧动作。这些作品中人物的戏剧动作主要表现为一系列行动,展现了人物性格的片面性。

结论

1. 在越南文学,尤其是戏剧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以历史为题材的越南戏剧(1945-1985)发挥了非常特殊的作用,它不仅为革命发声,描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展现了人类复杂的心理维度。个人与社会、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和谐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而又不失感染力的魅力。在革命文学的整体发展中,戏剧本身也蕴含着多元一体的特质,以及史诗般的革命浪漫主义倾向。历经种种起伏,1945-1985年间创作的历史题材戏剧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潮流。这些戏剧作品不像早期戏剧那样回顾遥远的过去或中国历史故事,也不像官方历史观那样过分深入地探讨人物的身份认同和个人冲突,而是成功地表达了个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互动,但总体而言,它们都指向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问题。在表达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戏剧也展现出史诗般的精神力量,反映了民族的辉煌成就。当戏剧能够表达时代的声音,契合人民的愿望,并为党、为革命带来信心时,戏剧和艺术就与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时的舞台成为向群众传递革命和抵抗思想与理想的最有效场所。

2. 正因如此,1945年至1985年间以历史为题材的戏剧作品,从艺术思维的角度出发,呈现出非常独特的创作理念,强调虚构性和现代性在作品中的作用。即使面对相同的历史素材(人物、事件、主题),每位剧作家也会持有不同的态度和虚构手法。而历史作品的现代性正是作家们需要追求的目标,它能使这些主题焕发新的价值,成为当代人的宝贵经验。历史和社会因素对每位作家的艺术思维都产生着显著的影响,塑造了他们创作和运用历史及社会素材的倾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创作目的(例如,出于宣传、政治目的或从当代问题中汲取教训等)决定了作家处理素材的方式和表达历史素材的方向。艺术思维也同样影响着作家对历史素材的处理方式。总体而言,通过对历史人才的戏剧艺术理念和思维进行统计分析,我们旨在指出历史素材运用方面的一些趋势:1. 基于绝对尊重历史原则,模拟和忠实再现历史的趋势;2. 历史复兴和对话的趋势;3. 历史虚构的趋势。所有这些趋势都体现在人物、主题和事件的构建和处理方式上。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素材,艺术思维始终以历史为标尺,探寻作品中所表达的元素与历史的关联。例如,这一时期戏剧中的人物类型反映了历史上不同人物的角色。有些人是历史的受害者,迷失在战争的混乱之中;有些人原本是贵族,不在乎名利,也不敢站在劳动人民一边;但所有这些人都被革命启迪,被正义唤醒,从而拥有了清晰的愿景和力量,去放弃一切,追随争取正义和独立的斗争之光。

3. 从戏剧的特点来看,在革命沸腾的氛围中,为了鼓舞群众,对技巧、表演以及时空语境的严格要求退居其次,因此这一时期戏剧的特点表达往往较为片面。然而,仍然有很多戏剧作品既符合时事政治的要求,又符合基本的艺术标准。这一时期戏剧作品中表达的最主要冲突是阶级冲突、民族冲突和个人冲突。由此,“一种极具戏剧特色的新型冲突类型形成。如果说1945-1954年时期的冲突主要以阶级冲突为主,那么在这一时期,阶级冲突相对于敌我冲突和人民内部的冲突而言有所减弱。围绕这些基本冲突,作家和剧作家根据诸如进步-倒退、英雄-懦弱、个人-集体、善-恶、正-负、进-退等品质线和理想线,发展出各种冲突和戏剧动作。”正如潘居德所指出的,我们在上述剧作中分析了各种冲突类型。在反抗法国和美国的时期,戏剧中最常表现的冲突是国家与封建/殖民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都指向交战双方提出的问题,即爱国者和侵略者的行为。然而,个人/私人事务与集体/公共事务之间的冲突被认为是最为激烈的冲突类型,正是这些冲突推动剧情走向高潮,吸引观众。另一种冲突类型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冲突,剧作家们也在我们所讨论的作品中表达了这种冲突。这是剧中人物选择解决之道最为艰难复杂的冲突类型,与革新开放后创作的戏剧相比,此类冲突在1945年至1985年间的戏剧中并不常见。在语言方面,1945年至1985年间的历史剧明显呈现出概括和沉思的倾向,戏剧语言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展现了该剧种的独特性。每一种人物类型都被作者构建在一个独立的语言领域中,因为人物语言是戏剧的主要特殊形式,所以通过大量的对话,读者可以充分想象出人物的性格,甚至可以了解他们的出身和背景。此外,语言的性质往往与日常生活的叙事话语紧密相连,充满了诗歌、民歌,有时甚至包含哲学和论题。戏剧动作也是这一时期历史剧鲜明特征的体现。由于剧中人物大多是革命者,戏剧冲突主要通过一系列连贯的行动来展现当时人们的真实面貌。人物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行为之间鲜有矛盾,二者之间的对立在我们所讨论的戏剧作品中也极为罕见。但剧中也穿插着许多“事件”,这些事件往往成为人物认知上的转折点,促使他们继续探索人生道路。当然,受社会环境和创作视角的影响,这里的戏剧冲突最终旨在于在任何境遇和任何事件中展现革命精神这一“最高目标”。

4. 综上所述,通过对越南历史题材戏剧(1945-1985)的艺术思维和体裁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希望再次为肯定这一特殊创作领域的内涵和艺术价值贡献一份力量。由此,我们可以了解1945-1985年间历史题材戏剧作品在戏剧乃至整个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著作列表 与本论文相关的作者

1. Tran Thi Thu (2018),“1945 年后以历史为主题的戏剧——从戏剧语言的角度看”,首都大学科学期刊(22),第55-63页。

2. Tran Thi Thu (2018),“1945年至今历史题材戏剧中历史事件的运用趋势”,全国科学会议论文集越南研究与越南语教学及研究——理论与实践问题胡志明市国家大学出版社,第 694 页 – 第 700 页。

3. Tran Thi Thu (2018),“历史剧中的戏剧冲突形式”,文化艺术杂志(410),第 90-94 页。

4. Tran Thi Thu (2018),“1945年至今越南历史剧——人物塑造的主题和特点”,胡志明市社会科学杂志(10+11),第108-116页。

5. Tran Thi Thu (2019),“1945年至今越南历史题材戏剧中历史人物塑造的趋势”,国际科学会议论文集在大学从事越南语和越南研究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第659-669页。

作者:武恩加

该文章的总评分为:0 分(满分 5 分)

点击为文章评分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