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博士生姓名:武雪清 2. 性别:女
3. 出生日期:1979年4月3日 4. 出生地:河内
5. 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校长于 2020 年 12 月 31 日作出的第 2775/2020/QD-XHNV 号决定。
6. 培训流程变更(如有):从2023年12月31日延期至2024年12月31日
7. 论文题目:法华经中的佛教慈悲思想及其对当今越南佛教徒生活的伦理价值
8. 专业:宗教学 9. 代码:9229009.01
10. 科研指导教师:副教授,陈氏金莺博士
11. 本论文新成果总结:
- 论文目的:基于对理论问题的分析和对经文的研究,指出《法华经》中佛教慈悲思想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并由此阐述其对当今越南佛教徒生活的伦理价值。
- 论文研究对象:《妙法莲华经》中的慈悲思想
- 采用的研究方法:
该论文采用了宗教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其他一些特定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
+ 宗教诠释方法:诠释方法是神学研究的起点,用于解释圣经。因此,有些人也称这种方法为释经学或解释学。它被应用于宗教经典的研究,因为它为经典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在本例中,指的是佛教经典的研究。
+ 社会学调查方法:
利用对越南佛教徒的社会学调查,获取有关《妙法莲华经》中表达的佛教慈悲思想对当今越南佛教徒生活各方面的影响的定量数据。
+ 深度访谈法:
该方法旨在收集研究中的实用信息,以验证研究中提出的假设或推测,研究者将根据所得结果给出科学论证。具体而言,该方法应用于越南佛教僧侣、尼姑和信徒的研究对象,以探究《妙法莲华经》在越南佛教修行生活中的作用。
+ 文献综合、概括和分析方法:
该方法用于研究中理论和实践文献的检索和处理过程中。
此外,作者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还运用了许多其他方法,例如:演绎法、归纳法、逻辑法等。
主要成果:
+ 在对佛教思想和《法华经》进行总体概述的基础上,作者从以下思想角度分析了《法华经》中表达的佛教慈悲思想的内容:慈悲即解脱——涅槃;慈悲即佛性平等;慈悲是通往解脱——涅槃的修行,也是通往菩萨行的修行。
本论文分析了《法华经》中所体现的佛教慈悲思想对当代佛教徒生活的伦理价值。论文探讨了若干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旨在促进《法华经》中所体现的佛教慈悲思想在当代越南佛教徒生活中的伦理价值。
结束
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套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哲学伦理体系。它于公元初期传入越南,对越南历史、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思想博大精深,哲学深奥精妙,佛法应用广泛,但其最终目标都是启迪和解脱众生。佛教的出发点是:众生受贪婪、愤怒和愚痴的支配,导致无明,未能认识到每个人内在固有的纯净圆满的佛性,因此必须加以启迪和弘扬。由于无明,众生被无尽的欲望和渴求所束缚、痛苦和困扰,这正是人类一切痛苦、不幸和罪恶的根源。因此,我们必须在今生此世解脱这些束缚。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理念。正因其无限的慈悲,佛教始终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解脱。佛陀及其弟子毕生致力于教化众生,指引他们摆脱痛苦,走向解脱。
佛教经典极其丰富。根据不同等级众生的业力基础、道德水平和环境条件,每部佛教经典的内容和教义方法都各不相同,旨在达成各自的终极目标。在佛教经典体系中,有一部经典被誉为“经典之王”,那就是《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蕴含着深奥的意义,是大乘佛教的精髓,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经文阐述了佛教的最终目标:开启并启迪佛陀的智慧,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觉悟、解脱,最终成就佛果。佛教崇高的社会和人文意义在于肯定众生“成佛”的能力;在于倡导并实践众生的教化和觉悟,唤醒每个人内在的“佛性”,使人们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掌控自己的命运,从而为社会的和平与纯净做出贡献。《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经典的根本经典,蕴含着佛教的精髓,被众多学者和译者研究并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界各地。在越南,《妙法莲华经》在佛法的学习和实践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越南的大多数佛教徒信奉北方传统。这部经文被绝大多数佛教徒、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所接受、阅读、诵读和实践。僧侣和在家信徒每天都会诵读《法华经》作为学习的一部分。西方学者认为《法华经》是东方二十部圣典之一。经文中所蕴含的价值至今仍然有效。
佛教的慈悲理念在《法华经》中得到了深刻的阐述。慈悲即解脱,是渴望解脱并全心全意帮助一切众生获得解脱的愿望。慈悲是为了利益人类和众生而进入这个世界,努力为人类和众生的生活带来福祉。慈悲也是对一切众生的怜悯。佛教的慈悲理念清晰地影响着越南佛教信徒的伦理道德,体现在他们的思想中,并通过有意义、人道的实践活动得以具体体现。
1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佛教思想
- 当今越南的宗教伦理和社会伦理。
13. 与论文相关的出版物:
1. Vu Tuyet Thanh (2020),“广泛供养的实践——普贤菩萨的第三种修行及其当代意义”,宗教工作杂志(169),第39-42页。
2. Ву Тует Тхань (2022),“Этические ценности вьетнам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монахинь сегодня”,медицина。 социология философия прикладны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6),第 134-137 页。
3. Тует Тхань (Тхить Дам Тхань) (2021), “Идеология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в «Сутре белого лотоса высшего учения» во Вьетнаме”,Научный и обществ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 центр (53),第 383-388 页
4. Vu Tuyet Thanh (2022),“法华经中的佛教慈悲思想”,宗教工作杂志 (192),第 37-39 页。
5. Vu Tuyet Thanh (2022),“《妙法莲华经》中的解脱思想及其在当今语境下的价值”,社会科学与人文杂志(第 8 卷,第 1b 期),第 14-22 页。
博士论文信息
1. 全名:武雪清
2. 性别:女
3. 出生日期:1979年4月3日
4. 出生地:河内
5.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院长于2020年12月31日签发的第2775/2020/QD-XHNV号录取决定
6. 学业进展变更:将培训时间从2023年12月31日延长至2024年12月31日
7. 正式论文题目:《妙法莲华经》中的佛教慈悲思想及其对当今越南佛教徒生活的道德价值
8. 专业:宗教学
9. 代码:9229009.01
10. 导师:副教授 Tran Thi Kim Oanh 博士
11. 本论文新发现的总结:
- 论文目的:基于对理论问题的分析和对经文的研究,本文指出《妙法莲华经》中佛教慈悲思想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并以此为基础,阐述其对当今越南佛教徒生活的道德价值。
-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妙法莲华经》中的慈悲思想
- 采用的研究方法:
该论文采用了宗教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其他一些特定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
+ 宗教诠释学方法:诠释学方法是神学研究中解释经文的出发点。因此,有些人也称这种方法为释经学或诠释学方法。它被应用于宗教经文的研究,因为它为经文研究,特别是佛教经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论证。
+ 社会学调查方法:
利用对越南佛教徒的社会学调查,获取有关《妙法莲华经》中表达的佛教慈悲思想对当今越南佛教徒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的定量数据。
+ 深度访谈法:
这种方法旨在收集研究中的实用信息,以验证研究中提出的假设或推论,研究者将根据所得结果进行科学论证。具体而言,这种方法被用于研究僧侣、尼姑和佛教信徒,以了解《妙法莲华经》在越南宗教生活和宗教实践中的作用。
+ 文献综合、概括和分析方法:
该方法用于研究中理论和实践文献的检索和处理过程中。
此外,作者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还运用了许多其他方法,例如:演绎法、归纳法、逻辑推理……
主要成果:
+ 在对佛教思想和《法华经》进行总体概述的基础上,作者从以下思想视角分析了《法华经》中表达的佛教慈悲思想的内容:慈悲即解脱——涅槃;慈悲即佛性平等;慈悲是通往解脱——涅槃的修行,也是通往菩萨行的修行。
本论文分析了《法华经》中所体现的佛教慈悲思想的道德价值及其对当代佛教徒生活的意义。论文探讨了若干相关问题,并提出建议,旨在促进越南佛教徒更好地理解和践行《法华经》中所体现的佛教慈悲思想的道德价值。
- 结论
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套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哲学伦理体系。它于公元初年传入越南,对越南历史、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思想博大精深,哲学精妙绝伦。佛教教义应用广泛,但其最终目标都是启迪和解脱众生。佛教的出发点是,众生受贪婪、嗔恨和无明的业力影响,导致无明,无法认识到每个人内在固有的清净和慈悲(佛性)。因此,我们必须觉悟,并弘扬这些思想。由于无明,众生被束缚、受苦、饱受折磨,被无尽的欲望所困扰,这正是人类一切苦难、不幸和罪恶的根源。因此,我们必须在今生今世就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慈悲是佛教的核心思想。正因为拥有无限的慈悲,佛教始终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解脱。佛陀及其弟子毕生致力于教化众生,指引他们摆脱痛苦,走向解脱。
佛教经典极其丰富。根据不同等级众生的业力、功德和环境状况,每部佛教经典的内容和教导方法都各不相同,旨在达成各自的最终目标。在佛教经典体系中,有一部被誉为“经典之王”的经典——那就是《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蕴含着诸多深奥的意义,囊括了大乘佛教的精髓,体现了佛教的布施精神。经文阐述了佛教的最高宗旨:启迪众生,证得佛法,使一切众生都能证得觉悟、解脱,并最终证得“果位菩萨道”(即菩萨道的究竟觉悟)。佛教崇高的社会和人文意义在于肯定众生“成佛”的能力;渴望并实践众生的教法和觉悟,唤醒每个人内在的“佛性”,使人们自觉地控制一切行为,掌控自身命运,从而为社会的和平与纯净做出贡献。《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教义的基础经典,蕴含着佛教的精髓,被众多学者和译者研习和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在越南,《妙法莲华经》在学习和实践佛法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大多数佛教徒信奉北传佛教。这部经文被大多数佛教徒、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所接受、诵读、吟诵和实践。僧侣和在家信众都将《妙法莲华经》作为日常修行的一部分。西方学者认为《妙法莲华经》是东方二十部圣典之一。经文中所蕴含的价值观至今仍然有效。《妙法莲华经》中所表达的佛教慈悲思想非常深刻。慈悲即解脱,即渴望解脱并竭尽全力帮助一切众生获得解脱。慈悲即为了利益人和其他众生而活,努力为人和其他众生带来福祉。慈悲也是对一切众生的慈悲。佛教的慈悲思想显然影响着越南佛教徒的伦理道德,体现在信徒的思想中,并通过有意义的、人道的实践活动得以具体化。
12. 未来研究方向
+佛教思想
+ 当今越南的宗教伦理和社会伦理。
13. 与论文相关的出版物
1. Vu Tuyet Thanh (2020),“广修和供养——普贤菩萨的第三原则及其当代意义”,宗教工作杂志(169),第39-42页。
2. Vu Tuyet Thanh (2022),《当今越南社会中比丘尼的道德价值观》,медицина。 социология философия прикладны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6),第 134-137 页。
3. Vu Tuyet Thanh (Thich Dam Thanh) (2021),《越南《正法白莲花经》的解放思想》,更多 журнал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центр (53),第 383-388 页。
4. Vu Tuyet Thanh (2022),“法华经中的佛教慈悲思想”,宗教工作杂志(192),第37-39页。
5. Vu Tuyet Thanh (2022),“《妙法莲华经》中的解脱思想及其在当前语境下的价值”,社会科学与人文杂志(第 8 卷,第 1b 期),第 14-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