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个人资料

阮文征教授

电子邮件 chinhnv@ussh.edu.vn
位置 客座教授
单元 人类学与宗教学系

简介/技能

一、一般信息

  • 出生年份:1956年;性别:男
  • 电子邮件:chinhnv@ussh.edu.vn
  • 程度:博士(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NUS)                    
  • 标题: 教授,高级讲师
  • 工作单位:人类学系发展人类学系。
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
  • 在河内国家大学的工作时间:自1979年1月起
  • 外语能力:英语、法语、荷兰语。
  • 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学研究方法;人类学的历史发展;移民、贫困与社会变迁;民族认同;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山区跨境民族群体。
  • 培训过程:
- 1974年9月至1978年11月:就读于河内科技大学历史系
- 1979 年 1 月:在河内科学大学(现河内国家大学)历史学院民族学系工作。
- 1980 年 12 月至 1982 年 12 月:加入军队,在首都军区、第九军区司令部和 K 战场工作。
- 1989 年 9 月至 1990 年 9 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CASA) 进行研究生实习。研究越南和亚洲的村庄、农民和农村地区。
- 1995年9月至1997年8月:研究生实习生(超级实习生),正在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阿姆斯特丹社会科学研究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研究方向为社会科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1997年9月至2000年1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候选人。博士论文:《无名的工作:越南北部村庄儿童劳动模式的变迁《无名工作:越南北部村庄童工模式的变迁》。该论文荣获荷兰社会科学与文化科学协会 (NVMC) 2000 年颁发的杰出博士论文奖。
- 1999年:在日本大阪地区研究中心(JCAS)和京都大学进行研究。研究主题为“越南的移民模式(1960-1990年)、政策、实践和影响
2001年2月至2003年1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研究课题为“东南亚地区各国通用教科书中的代表性内容“。”
- 2004年9月至12月:参加了亚洲领导力风格项目(亚洲领导力研究员项目(ALFP)由日本外务省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本国际之家联合举办。研究和展示主题:“越南转型经济中的童工问题[越南转型经济中的童工问题]
- 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参与亚洲公共知识分子计划(亚洲公共知识分子(API),研究主题“中国在湄公河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及其影响“中国在湄公河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 2007 年至 2015 年:担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乔治城大学和国际教育交流委员会 (CIEE) 越南和东南亚国际培训项目的客座教授;
- 2010年至2018年:发展研究项目访问教授文化研究者奥斯陆大学(挪威);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泰国);东南亚研究区域交流项目;
- 2001年至2015年以及2018年至2021年:区域科学交流基金会董事会成员(东南亚研究区域交流项目)。
- 2016 年至 2017 年:日本京都大学亚非研究研究生院客座教授。
- 自 1997 年至今:担任越南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发展项目的独立顾问,包括:劳动部、卫生部、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少数民族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英国海外发展部 (DFID)、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儿童保护基金(美国、英国、瑞典)、英国和香港的乐施会、北欧越南组织 (NAV)、少数民族政府委员会。
二、研究和教学领域
1. 本科生教学课题
  • 民族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概述
  • 民族学研究方法
  • 越南及世界人类学史
  • 越南民族学
  • 亚洲村庄、农村地区和农民的比较
  • 城市人类学
2. 研究生教学课题
  •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
  • 移民、贫困与社会变迁
  • 越南家庭和社会中的性别及性别关系
  • 印度支那地区的民族认同和地方传统
  • 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山区的跨界民族群体
  • 发展人类学
3. 为外国学生授课
  • 越南文化导论(挪威奥斯陆大学文化研究项目)
  • 越南当代社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超越战争与和平:越南的社会转型,1858-1998(美国康涅狄格学院)

印度支那的民族、地方传统和国家(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委员会,CIEE)
三、科学著作

正在研究或已完成的科学课题

  1. 国家级大学科研课题“越南Ngai族文化认同研究”,2017-2018年度。项目编号:QG.17.06。项目负责人。
  2. 国家级项目,西北计划:“西北地区新教苗族社区宗教趋势及一些新兴宗教现象的研究与评估”。项目编号:KHCN-TB.13X/13-18(2014-2016)研究员。
博士论文
  1. 无名劳动:越南北部村庄儿童劳动模式的变迁。阿姆斯特丹大学(UvA),荷兰,博士论文,2000年,250页,由阿姆斯特丹大学在线出版:https://dare.uva.nl/search?identifier=3860b286-c13a-4243-91ec-edccebb3f8b8
  1. 由亨利·卢斯基金会资助、印度尼西亚宗教研究联盟(ICRS)协调的“东南亚宗教、公共政策和社会转型”研究项目越南部分负责人。
  2. 领导由泰国科技部泰国研究基金(TRF)协调的“中国崛起及其对湄公河地区的影响”研究项目越南部分,以及由清迈大学领导的“东南亚的中国资本主义”项目。
  3. 项目负责人“中国在湄公河地区的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及其影响”;API 研究项目,日本财团,2010 – 2011 年。
  4.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当代华人移民东南亚:越南和马来西亚案例研究”的协调员,SEASREP 研究项目,日本基金会(2010-2011 年),由日本基金会资助。
  5. 2008-2009年担任河内国家大学级科研项目负责人:“红河三角洲农村地区残疾人的生计问题和照护”。
  6. 2007-2010 年,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云南大学(中国)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超越山丘与平原:重新思考东南亚地块的国家、社会和经济”的越南部分协调员。
  7. 2002-2003年,担任由丰田基金会资助的科学项目“越南人类学的形成”的项目负责人。
  8. 2003 年,担任住友财团(日本)资助的科学项目“越南学校教科书中的日本形象”的负责人。
  9. 2002 年至 2005 年,担任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和东南亚研究项目 (SEASREP) 资助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湄公河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空间”的联合主任。
  10. 2005 年至 2007 年,担任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和清迈大学(泰国)资助的区域合作研究项目“东南亚大陆的孟-高棉族群”的越南部分主任。
  11. 移民、贫困与发展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内,2021年。ISBN:978-604-308-788-8
  12. 高耸的悬崖被云雾笼罩。(合著)。河内作家协会出版社,2021年,第10页。65-112。ISBN 978-604347-246-2。
  13. 法定和习惯林业权利及其治理意义:以越南为例(合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瑞士格朗和越南河内;2008;ISBN:978-2-8317-1124-9
  14. 湄公河的安排与重组(与 MS Diokno 合编),湄公河出版社,清迈,2006 年;ISBN-10:974-94804-9-X
  15. Des Montagnards aux Minorités Ethniques。全国高级居民一体化越南和柬埔寨犯了什么错?(合著)。L'Harmattan & IRASEC,巴黎 & 曼谷,2003 年。 ISBN 2-7475-3288-7
  16. 越南农村社会变迁:越南北部童工与季节性移民。政治与社会变迁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堪培拉,1997;ISSN 0157-2776,ISBN 73152672-4
  17. 胡志明共青团河内市历史(合著)。河内青年联盟,1986年
书籍章节
  1. 越中经济联系及在越中国新移民;印刷版:中国崛起与东南亚新华人移民,由 Leo Suryadinata 和 Benjamin Loh 编辑,新加坡 2022 年东南亚,第 213-241 页,ISBN:9789815011586。
  2. 城市人类学。载于:人类学:研究人类的科学。 Nguyen Van Suu(CB.),河内国立大学。 2020 年,第 257-275 页。 ISBN 978-604-336-140-7。
  3. 教育人类学(与丁氏清玄合著)印刷版:人类学:研究人类的科学。 Nguyen Van Suu (Cb.) 国立大学,河内,2020 年,第 296-310 页。 ISBN 978-604-336-140-7。
  4. 越南乡村社区结构中的传统与变迁。载于:潘辉黎、武明江(编),《传统价值观与当代越南人民》。胡志明市国立大学,2020年,第235-254页。
  5. 越南—中国经济合作:援助还是负担?(与丁氏清玄合著)苏提潘德·奇拉提瓦特等(编辑),中国在东盟大陆的崛起区域证据和地方应对措施。世界科学公司,新加坡2020年,第185-207页。 ISBN 9789811217036 ISBN 9789811217403
  6. 越南人类学:变革的十字路口。印刷版:东南亚人类学、民族传统与跨国实践由 Eric C. Thompson 和 Vineeta Sinha 编辑,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新加坡,2019 年,第 83-108 页。ISBN: 978-981-4722-96-4,ISBN:978-981-3250-09-3(电子书)
  7. 关于支持越南极小民族文化发展和保护的政策。载于:民族学研究所。我国目前存在一些关于种族和种族政策的问题。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内,2019年,第298-322页。ISBN9786049563782
  8. 中国的经济一体化与湄公河地区的新中国移民。打印版:东南亚华人资本主义社会学:挑战与展望由 Yos Santasombat 编辑。纽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2018 年,第 195-220 页。DOI:10.1007/978-981-13-0065-3_9
  9. 越南华人企业的崛起与复兴。印刷版中国资本主义在东南亚:文化与实践由 Yos Santasombat 编辑,纽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2018年第 257-276 页,ISBN 978-981-10-4695-7。
  10. 越南农村动乱与集体抗议。载于:Satha-Anand, C.(编)和解的承诺?探究暴力和非暴力因素对亚洲冲突的影响。纽约:Routledge出版社,2017年,第103-126页,ISBN 978-1-4128-5697-3;ISBN 978-1-4128-5663-8。
  11. 越南的恩盖族:地方群体与民族认同。民族学研究所。我国当今民族和族群问题的基本和紧迫性: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77-206页。ISBN 978-604-956-108-5
  12. 边界研究:问题、理论与方法。载于:我国当今边境及跨境地区民族和族群问题.民族学研究所,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内,2018年,第27-54页,ISBN9786049563782
  13. 铁路、旅游与山地城市:以沙巴为例(合著文章)。载于:越南城市地区的历史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97-524页。
  14. 中国的同志资金及其在越南的社会政治层面。载于:Yos Santasombat(编),中国崛起对湄公河地区的影响. Palgrave Macmillan,2015 年,第 53-84 页。ISBN 978-113-747-621-0。
  15. 越南民族学百年发展历程及其在创新与融合道路上的挑战。众多作者:人类学的一些历史和理论问题Tri Thuc出版社,河内,2014年,第33-67页。ISBN:978-604-943-035-0(本章的早期版本曾刊登于该杂志)民间文化,第 5(113) 期,2007 年,第 47-67 页)。
  16. 中国的孔子学院及其在湄公河地区的文明使命。载于:《亚洲公共知识分子》(API)文化、权力与实践:文化全球化及其对亚洲区域转型的影响日本基金会亚太研究员,曼谷 2013 年;第 234-243 页。
  17. 从刀耕火种到定居耕作:越南克木族定居政策的影响,载于:《少数族裔概览:越南少数族裔问题的新视角》',第 2 章,载于 Philip Taylor(编),ISEAS,新加坡,2011年,第10页。44-80,ISBN:9789814345415。
  18. 河内文化认同的结构与解构。越南国家大学,河内:历史系 历史研究时期(2006-2011年),世界出版社,河内,2011年,第163-192页。
  19. 城市空间中的移民:以河内贫民窟为例。载于:Vo Quang Trong & Amareswar Galla (编)博物馆与城市人类学越南民族学博物馆:河内2009年,第10页。 242-262,QĐXB:1059-2009/CXB/2-118/TĐBK
  20. 越南的社会转型与儿童工作。载于:休·欣德曼(编)《童工的世界历史与区域概览纽约:Sharpe ME,2009第 941-956 页。ISBN:978-0-7656-1707-1。出版社:R输出;电子书 ISBN9781315698779。
  21. 越南当代人类学中的祖先崇拜、文化认同与民族主义。载于:越南科学院区域资源研究中心:“问题 民族主义和 当代亚洲的文化认同;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2007 年,第 147-172 页,ISBN 978-979-799-222-4。
  22. 引言:水之母(合著者 MS Diokno)湄公河的安排与重组(MS Diokno,Nguyen Van Chinh(编辑)湄公河出版社,泰国清迈,2006 年。ISBN-10:974-94804-9-X。
  23. 家政服务中的儿童:一种不同的童年叙事。载于:Butalia, U., J. W. Lee, M. Ohashi, K. Bolasko (编)亚洲共同体:概念还是现实?Anvil Publishing Inc. 2006 年,第 245-257 页,ISBN 971-27-1782-8。
  24. 越南农村地区家庭和社区新生儿护理的知识、习惯和实践,载于:越南国家大学,河内,历史研究之旅(2001-2006)世界出版社,河内,2006 年,第 196-229 页。
  25. 学习一门手艺以求终身受益?越南北部村庄的商业化手工艺与童工问题。印刷版:亚洲人的行事方式:全球化世界中的矛盾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东京和马尼拉,2004年,第63-90页,ISBN 971-27-1782-8
  26. Gérer la “question ethnique” sur les hautes terres: un exercice d'equilibriste.打印:越南当代,由 Stephane Dovert 和 Benoit de Tréglodé 编辑。 IRASEC – Les Indes Savantes,2004 年,第 383-432 页,ISBN 2-84654-045-4
  27. 男权主导的家庭结构与越南生育习俗。载于:Mai Quynh Nam (Cb.)家庭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内,2002年(多次重印),第231-256页。ISBN 103756。(本章的早期版本曾发表于该期刊)社会学第 3&4 期(1999 年),第 85-97 页)。
  28. 越南国内人口迁移:模式变化与生存策略。载于:历史系,一段科学研究之旅. 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00 年。第 175-200 页,ISBN 978-604-57-1983-1。
  29. 潘辉乐及其作品(合著)。印刷版:Liber Amicrum、Mélanges Offets 和 Phan Huy Le 教授。帕潘和 Kleinen 编辑。CASA。1999. IIAS、EFEO 和 Thanh Nien,第 227 – 240 页;ISBN978-285-539-585-2。
  30. 工作与教育孰优孰劣?越南转型经济体农村教育的实证研究。印刷版:越南社会转型:改革与变革的日常政治。 J.克莱宁编辑。 Het Spinhuis,阿姆斯特丹,1997 年,第 64-101 页; ISBN 90 5589 170-3。
  31. 越南北部社会经济转型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问题”,载于:越南、东南亚和日本的人类环境与城市化(胡志明市社会科学院1997年出版,第219-260页)。(早期版本发表于《期刊》)社会学,1997 年第 2 期,第 25-38 页)。
  32. 越南乡村社区结构中的传统与变迁(以河西省怀德县东罗乡拉静村为例)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越南人(Phan Huy Le 和 Vu Minh Giang 编辑,1994 年。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第 325-352 页。)
文章
  1.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资源与社区发展,《民族学杂志》第5(227)期,2021年,第3-16页。ISSN 0866 7632。
  2. 中越边境地区的华人:关于忠诚与身份认同的争论,《越南研究杂志》第16卷第4期,2021年,第1-35页,ISSN 1559-372-X。https://doi.org/10.1525/vs.2021.16.4.1
  3. 东北边境地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家园与故土。《民族学杂志》第5期(221),2020年,第3-23页。ISSN 0866 7632。
  4. 越南-中国跨境人口群体、文化认同和民族构成。《社会科学与人文杂志》第5卷第3期/2019年,第266-281页。ISSN 2354 – 1172。
  5. 记忆、迁徙与族群认同的模糊性:以越南的Ngai、Nung和Khach族为例。载于《亚洲与非洲区域研究》(京都大学),第17卷第2期,2018年,第207-226页。ISSN:2188-9104。https://doi.org/10.14956/asafas.17.169。
  6.  
  7. 皈依、适应与文化转型:以老街省新教苗族为例。《博物馆与人类学杂志》第2卷(总第22期),2018年,第3-18页。ISSN 0866-7616
  8. 东南亚研究:展望未来,回顾过去。东南亚研究区域期刊,第2卷,第2期,2017年,第86-93页。ISSN 2507-8895。
  9. 越南的新宗教运动与政策应对:以新教苗族为例;东南亚宗教、公共政策与社会转型:宗教、身份与性别;迪基·索夫扬(编),《焦点》44,日内瓦,第2卷,2017年,第175-208页,ISBN 978-2-88931-201-6(在线版),ISBN 978-2-88931-202-3(印刷版)
  10. 教育与宗教在越南教育史中的作用,《越南社会科学》,2017 年第 4 期,第 1-18 页,ISSN 1013-4328。
  11. 宗教教育及宗教在越南教育史中的作用(与阮光雄合著)。宗教研究杂志第5期(155)/2016,第81-101页。ISSN 1859-0403。
  12. 越南后社会主义时期祖先崇拜与民族认同的重建,《东南亚研究区域期刊》,第1卷,第1期,2016年,第143-163页。ISSN 2507-8895。
  13. 越南民族理论与民族研究的新挑战。《民族学杂志》2016年第1+2期,第131-146页。ISSN 0866 7632。
  14. 中国的经济一体化与湄公河地区的新中国移民。载于《亚洲评论》,第28卷第2期,2015年,第29-58页。ISSN 0857-3662
  15. 越南农村动乱和集体抗议。《和平与政策》第20卷,2015年,第76-92页,ISSN 1043-647X。
  16. 东南亚国家人类学研究中的民族问题。《民族学杂志》2015年第1+2期,第135-146页。ISSN 0866 7632
  17. 民族学家黄良和他的寻找古代泰泰人的旅程
  18. 越南民族学杂志,2015年第1+2期,第147-150页,ISSN 0866 7632
  19. 湄公河地区的孔子学院:中国的软实力还是软边界?问题与研究(世界科学出版社),第 50 卷,第 4 期,2014 年,第 85-117 页。ISSN(印刷版):1013-2511,ISSN(在线版):2529-802X。
  20. 西方国家的民族问题:以越南为例。《民族学杂志》2014 年第 1+2 期,第 22-34 页,ISSN 0866 7632。
  21. 近期华人移民越南。《亚洲及太平洋移民杂志》,第22卷,第1期,2013年:7-30页。ISSN 1755-0882
  22. 美国民族学:特征、趋势和理论基础,《民族学杂志》,2013 年第 1+2 期,第 103-114 页。ISSN 0866 7632。
  23. 越南媒体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报道少数民族问题。《过去与现在》杂志,第357、358和359期,2010年,第3-17页。ISSN 868-331X。
  24. 关于越南媒体中少数民族的报道。《民俗文化杂志》2010 年第 4(130) 期,第 3-17 页,ISSN 0866-7284。
  25. 越南文化人类学中的祖先崇拜、文化认同和民族主义,《人类研究杂志》,2010 年第 2 期,第 21-32 页。ISSN 0328-1557(早期版本发表于 2009 年当代宗教中心国际科学会议)。
  26. 人类学中的文化认同与民族主义:以越南祖先崇拜为例。载于: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全球化背景下的宗教文化》,宗教出版社,2009年,第606-654页。出版号:434-2010/CXB/47-64/TG
  27. 从刀耕火种到定居耕作:越南克木族定居政策的影响。《越南研究杂志》第3卷第3期,2008年,第44-80页。ISSN 1559-372-X,ISSN 1559-3738(在线),https://doi.org/10.1525/vs.2008.3.3.44
  28. 越南民族学百年发展历程及创新与融合之路上的挑战,《社会科学杂志》,2008 年第 2(27) 期,第 87-108 页,ISSN 1013-4328。(本文的早期版本发表于《民俗文化杂志》,2007 年第 5(113) 期,第 47-67 页)。
  29. 越南民族学百年发展历程及创新与融合之路上的挑战。《民俗文化杂志》,2007年第5期(总第113期),第47-67页。
  30. 从比较视角看越南和亚洲的童工问题,《越南性别与家庭研究杂志》第2卷第2期,2007年,第39-54页,ISSN 1859-1329。
  31. 家庭和社区的新生儿护理实践。民族学研究所,《民族学公报》,2006 年,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内,第 322-336 页。
  32. 越南的社会经济转型与童工问题。《越南家庭与性别研究杂志》第1卷,第2期,2006年,第33-56页。ISSN 1859-1329
  33. 将湄公河地区视为社会文化空间。《东南亚研究杂志》第3期,2005年,第30-37页。
  34. 在河内当擦鞋童:一段不同的童年叙事,《健康与人权杂志》,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第8卷,2005年,第138-158页。ISSN 10790969, 21504113
  35. 越南转型经济中的童工问题。社会学杂志第2期(90),2005年,第57-73页。
  36. 越南普通教育教科书中的一些东南亚问题。《东南亚研究杂志》2004 年第 3 期,第 38-48 页。
  37. 山区发展和少数民族干部培训领域的研究现状概述(与 Hoang Luong 合著),民族学杂志第 3 期,2003 年,第 18-28 页。ISSN 0866 7632。
  38. 越南乡村转型:越南农村改革政策的背景和后果,作者:Bernhard Dahm 和 Vincent J. Houben。载于《亚洲社会科学杂志》第30卷第2期,2002年,第455-457页。
  39. 关于童工问题的研究,《科学杂志》(越南国家大学河内分校)1999年第2期,第01-11页,ISSN 0866-8612
  40. 男性主导的家庭结构和越南的生育习俗,《社会学杂志》,1999 年第 3&4 期,第 85-97 页。
  41. 日本与地区问题,社会科学信息杂志第11期,1998年,第18-26页。
  42. 越南北部社会经济变迁与农村向城市劳动力迁移问题,《社会学杂志》,1997 年第 2 期,第 25-38 页。
  43. 后民族主义还是民族志的回归(围绕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的讨论)《民族学杂志》第3(91)期,1996年,第61-71页,ISSN 0866 7632
  44. 河内“劳动力市场”问题,《社会学杂志》第2期,1996年,第58-69页
  45. 通过一些外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探讨越南农民和乡村问题。《民族学杂志》,1991年第2期,第72-75页。ISSN 0866 7632。
  46. 三角洲北部经济结构中的手工艺,《经济研究杂志》第4期(170),1989年,第34-44页。ISSN 0866-7489
  47. 关于翠原村的初步研究[合著]。海防历史研究杂志,1986年第2期
  48. 十三营地地区:人口起源、守护神信仰和经济特征(合著文章)《科学杂志》(河内国立大学),1986 年第 1 期,第 26-41 页,ISSN:0866-8612。
  49. 了解更多关于“十三营地”特刊的信息,请参阅《民族学杂志》第2期(1985年),第39-44页,ISSN 0866 7632。
国际科学会议论文
  1. 中国贷款助力越南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与“一带一路”倡议在越南的叙事。阮文征、丁氏清玄。清迈大学,2022年4月9日。
  2. 孔子学院与“一带一路”倡议:区域视角”。“中国影响力的崛起与‘一带一路’倡议:其对东盟的意义、进展与挑战”国际会议。朱拉隆功大学东盟中心和中国发展研究院,2019年7月27-28日。
  3. 网络空间、知识分子与越南社会运动。“亚洲崛起”国际会议;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和泰国法政大学。曼谷,2019年7月1-3日。
  4. 探寻河内唐人街”。东南亚“社区历史”国际研讨会。东南亚研究项目(SEASREP)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2019年7月3-4日。
  5. (合著)中国对越南的援助:礼物还是负担?国际会议,泰国朱拉隆功大学,2018 年 6 月 14 日至 15 日。
  6. 资本流动与人口流动:湄公河地区的中国新移民”。“中国崛起战略:发展、动力与驱动力”国际会议论文集。台湾政治大学,2016 年 5 月 6-7 日,第 189-220 页。
  7. “越南华人企业的兴起与复兴”;“中国资本主义、东盟经济共同体与东南亚华人”国际会议。台湾中央研究院,2016年2月21-22日。
  8. “中越跨境民族群体的民族志研究”(越中边境的民族群体)第五届越中红河流域社会发展论坛,中国云南红河研究院,2015年11月14日
  9. 越南新兴宗教运动与政策挑战:以苗族新教为例。“东南亚宗教变革与性别关系”国际研究会议。美国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2015年4月21-23日。
  10. 越南人类学处于变革的十字路口。“东南亚人类学”国际研讨会,新加坡国立大学,2014年10月2-3日。
  11. 中国“爆炸”与越南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东南亚中国资本主义国际会议。泰国清迈清迈大学,2014年7月26-27日。
  12. 当代越南的公共知识分子与公民社会。“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民主与未来选择:来自东南亚的挑战与应对”国际会议。泰国朱拉隆功大学,2014年10月15-16日。
  13. 中国对越南的援助:政治与经济收益之间——中国在东南亚的软性影响国际会议(SEASREP),菲律宾普埃克托公主港,2014年2月12-13日
  14. 少数民族、多数族裔和民族:越南民族解体问题。国际研讨会,“应对解体:从地方到全球的视角”,朱拉隆功大学,2010 年 9 月 13-14 日,泰国朱拉隆功大学。
  15. 越南-中国边境地区发展政策及区域一体化面临的挑战。“东南亚跨国动态与领土重新定义:大湄公河次区域和马六甲海峡经济走廊”国际研讨会;2010年12月14-17日,老挝万象。
  16. 从浪漫主义到务实主义:越南移民政策及其影响概述(1960年代-1990年代)。日本神田大学IWAI研究项目,2010年。
  17. 越南移民政策及其影响概述,1960年代-1990年代。日本神田大学IWAI研究项目,2010年。
  18. 中越跨境民族群体的民族志研究。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云南大学,昆明,中国,2009 年 7 月。
  19. 寻求变革:越南人类学近期趋势的启示。在2007年3月于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美国人类学协会年会“20世纪越南人类学语境化:辩论与争论”东南亚分会上发表的论文集。
  20. 越南残疾人的生计:定性研究。“越南农村残疾人的生计”国际研讨会。USSH & 大阪大学,河内,2007 年 9 月。
  21. 国家与地方社区:越南山区习惯法与森林治理。提交给2007年12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行的“超越山丘与平原:重新思考东南亚山地地区的国家、社会与经济”国际研讨会的论文。
  22. 越南克木族:定居、适应与边缘化。RCSD年会论文集,中国昆明,2005年。
  23. 越南的定居化方案:政策、实践和后果。[重新]发明传统,阐明湄公河地区的现代性;安江大学和清迈大学:RCSD,2005 年 6 月。
  24. 透过玻璃天花板的反思:东南亚的少数群体概念。论文发表于2003年新加坡举行的亚洲学者国际大会(ICAS 3)。
  25. 越南北部村庄儿童的工作和教育。IRewOC/ILO/UNICEF研讨会,荷兰阿姆斯特丹,1999年9月。
发展咨询报告
  1. 承天顺化省阿洛县和南同县的塔奥伊族、帕科族和卡图族:对发展的影响。北欧援助越南(NAV),河内:1999 年。
  2. 广治省达克隆县达鲁特帕科族儿童养育习俗。美国救助儿童会(SC/US):顺化,2000 年。
  3. 越南的定居化与减贫。越南劳动、荣军和社会事务部(MOLISA)和亚洲开发银行(ADB),河内,2001 年。
  4. 农村减贫:越南信贷、森林和定居政策及方案的经验教训[合著]。亚洲开发银行(TA 3464-VIE 项目);河内,2001 年。
  5. [合著者] 越南北部山区小民族贫困特征:以克木族、新门族、岱依族(大北)、河尼族、富罗族、高兰族和道全庄族为例。英国国际发展部 (DFID) 和世界银行,河内:2001 年。
  6. 从家庭和社区层面看越南新生儿护理状况(合著)。世界卫生组织、卫生部和美国卫生部;河内,2002 年。
  7. 红河三角洲水资源管理的社会影响。亚洲开发银行(项目编号:RSC C20340-VIE),河内,2002年。
  8. 越南中部省份沿海地区综合管理[合著者],(亚洲开发银行TA 3080-VIE项目),河内,2003年。
  9. 越南民族工作中的人类学方法。少数民族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河内,2015 年。
  10. 为评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项目制定一套标准。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河内,2016 年。
通俗科学文章
  1. 童工虐待问题,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教育与时代》,2000年4月9日,第14-15期。
  2. 走廊派对会让你的公寓变成噩梦。越南网,2015年10月23日。
  3. 民族学还是人类学?《蒂亚桑》杂志,2016年3月7日
  4. 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劳动力政策仍然不公平。《天生》杂志,2016年7月4日。
  5. 知识分子需要自己的创作空间。《蒂亚桑》杂志,2018年11月6日。
  6. 从支持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中我们能看到什么?《青年杂志》,2018年12月16日;转载于《越南融合》,2019年6月5日。
  7. 《融合时代的全球公民与文化认同》,《Tia Sang》杂志,2019 年 2 月 9 日。转载于 Van Nghe,2019 年 2 月 9 日。
  8. 孔子学院在中国软边界扩张战略中的作用。《天生》杂志,2019年6月17日。
  9. 如何促进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国际出版?(合著文章)。《天生》杂志,2019年2月18日。
  10. 以论文数量衡量成就的后果。《蒂亚桑》杂志,2020年7月8日。
  11. 消除贫困:挑战。《蒂亚桑》杂志,2021年2月9日。
  12. 居民、移民和二等公民。《蒂亚桑》杂志,2021年9月11日。
四、奖项和奖学金
  1. 历史系荣誉成员翻修期间的英雄劳动队2000年。
  2. 博士论文无名的工作:越南北部村庄儿童劳动模式的变迁“该杰出博士论文由荷兰社会科学与文化科学协会 (NVMC) 于 2000 年授予。
  3. 2007年获国立大学校长颁发的杰出成就奖状。
  4. 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事业奖章。
  5. 2001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称号。
  6. 2004年获日本基金会颁发的亚洲领导力奖学金(ALFP)。
  7. 2010 年获日本财团颁发的亚洲公共知识分子奖学金 (API)。
  8. 日本基金会授予该项目的研究经费当代华人向东南亚的移民2011年。
  9. 该项目由住友财团(日本)授予研究经费越南学校教科书中对日本的描述2003年。
  10. 该项目获得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研究资助湄公河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空间2003年。
  11. 丰田基金会为该项目授予的研究经费越南人类学的形成2002年。
您尚未使用过该网站。点击此处保持登录状态等待时间: 60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