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三好学生 Tran Dinh Huou (1926 - 1995)
1. 我正在足球场上拼命奔跑,这时,王先生(陈玉王教授)挥手告别。“Vi,明天早上跟我去嘉林吧。我等不及了。Huou先生的房子漏水,书都湿了。都是些珍贵的书。我借了Tuan(诗人杜明俊)的自行车。我可以回家吗?”
1974年冬天,清晨五点,我们离开美智宿舍。吱嘎作响的自行车载着我们,沿着雾气弥漫的龙边桥前行。我们轮流蹬着自行车。左边的红堤公路在低沉阴沉的云层下蜿蜒无尽。我的家乡很少有这么阴沉的天气。离开周贵,我们来到一所茅草屋,它紧挨着另一户人家的花园。这房子看起来和我1966年疏散到美军轰炸区的三居室房子一模一样。我曾和一些老师一起学习,他们的生活被无休止的疏散串联起来。老师们拉起窗帘迎接我们。一排书架,有的竹制,有的木制,都塌陷了,上面铺着席子和菠萝袋。精美的俄文书的书脊露了出来。我抬头一看,不只是漏水,椽子和椽子都断裂、压坏了。茅草屋顶一块块地掉了下来。我透过窗户望去,问道:“那是谁家的竹林?能给我一些吗?”“好啊!都是亲戚。”“村里有稻草吗?去帮我弄点。”“可是怎么弄呢?”“老师,我又不能饿肚子了,重新铺葺一下,我能行。”老师有些疑惑,让她去弄稻草。我拿了把刀,挑着扔进竹林里,砍了三根竹竿插在院子里。两根老竹竿劈成芝麻椽子,一根嫩竹竿上拌着竹篾。然后,我爬上屋顶,把所有旧稻草都扔了下去,让王老师搬成一堆,以后再用。原来北方人盖房子很简陋,不像我们风雨飘摇的农村那么小心翼翼。屋顶很快就亮了。我低头一看,只见老师来回踱步,一脸焦急。王老师一间房,我一间房,正飞快地把竹篾捆成一排排。 “瓦房固,茅草屋篾。”捆扎好后,很结实,上屋顶很容易。稻草是刚刚要的,我把稻草分段堆放,优先铺外屋、铺床、铺书架。到了中午,后屋的稻草已经堆到屋顶了。我们爬下来吃饭。屋顶的阳光照耀着托盘和碗碟。这是一顿令我终生难忘的饭,从来没有这么好吃过。她炖了土豆和猪蹄,还有红彤彤的西红柿,甚至还有芹菜。她主动给我夹了一只碗那么大的猪蹄,又方又厚。我一口咬了下去。我的天哪!我这辈子第一次知道这么好吃的东西,现在还记得。老师笑道:“放心吧,我看你爬上去踢翻屋顶的时候,还真有点害怕,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修好,还想再叫几个人过来。前面的屋顶怎么办?” “老师放心吧,”我一边说着,一边盛起第六碗米饭。碗里已经盛满了,下午应该会修得更快。我小心翼翼地扎好屋顶。房子漏水,屋顶漏水。夕阳西下,没事儿。两分钱一壶茉莉花茶,惬意极了。这时,老师坐在那里,兴致勃勃地聊着:
你们真是有才啊。我什么都不会。长大后,村里把我送到顺化读书,后来才有了“一人当官,全家受益”的好事。我只会读书,对竹子和茅草一无所知。这个故事我听一位儒家学者讲过。我的老师和阮太坎先生的老师(阮太坎教授)是好朋友。他们互相拜访时,我得去奉茶。房子这边漏水,他们就赶到那边去。那边又漏水,他们又赶到那边去。对了,一年到头都在漏。为什么不像今天这样,只修一个地方,或者花一天时间修好呢?儒家学者就是这样的。孔子去讲学,看到路边田里有个农夫绑了一个非常灵活结实的排水桶。他的学生们都惊叹不已,纷纷称赞他。孔子说:“智者,智谋也。”看来儒家讨厌实用科学啊。哈哈哈……
我们出发了,晚上一部分步行,一部分骑自行车,第二天一早去上学。
副教授、功勋艺术家 Tran Dinh Huou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2. 1975年底,我突然接到裴维新教授的一篇关于阮廌的论文题目。一天下午,我正在龙眼树下的石桌上踢足球,陈老师从前排三楼阁楼探出脖子喊道:“喂!喂!矮子!快上来!”我放下球拍,摸索着上来。他呵斥道:“把乒乓球弄碎吃掉!看书。明天去国家图书馆。这是你的介绍信,你去专门的文献室叫人看。”他摸索着掏出2个越南盾:“这是火车票!街上的人,没票就别上。”我只能颤抖着手收下。当时我当老师的工资最多只有75越南盾,生活很贫困。我的哥哥和姐姐住在河内,所以如果他们每个月能为他存下5越南盾,那已经是他们最大的努力了。
我去图书馆坐坐,火车有时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有时我会请朋友吃糖果,有时我会不买票,或者每趟都走十公里。幸运的是,1965年油印的《哲学通报》上刊登了陈廷友先生的《阮厝》一文。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让我意识到我必须走的路。在那篇文章的开篇,他写道:我们今天对阮厝的了解,仅仅是绿洲,是海平面上升后出现的山峰。同时,如果我们想研究它的地形,那将非常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跨学科、同步和客观的方法。
我知道科学工作非常严肃且艰巨,不像写诗或闲聊。过去总是经历重重波澜:战争、否认,尤其是偏见。阅读《真实的历史》非常困难。学习老师的讲课和主题时,我会努力做笔记、记录,并询问我不知道的事情。老师的家仍然太远,我去不了。
1976年,我继续撰写关于阮廌(Nguyen Trai)的三年级论文。此时,老师一家搬到了罗德(Lo Duc),住在一间约12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我去向他请教下一步的计划。我的导师仍然是裴维新(Bui Duy Tan)教授。这时,我和胡老师之间变得更加亲密,因为我们知道他是我高中老师当路延(Dang Luyen)先生的挚友,当路延先生待我如亲生儿子。胡老师长长地吐出一口烟,突然问道:“魏老师,我问你,你喜欢读哲学吗?你觉得它怎么样?”我真诚地回答:“我觉得读哲学就像读小说一样,我什么都懂!”老师在屋里哈哈大笑。然后,我伸手到书架前,拿出一本薄薄的手写文件,说:“读读这个吧。我出去买包烟。”
我飞快地读了起来。那是康拉德翻译的《西方与东方》的一章。读完之后,老师刚好回来。他坐下,问他感觉如何。我只是把他写的、他想到的、他所感悟的,以及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给他看……老师略感满意,说道:“原来我真懂了。说实话,我教书的时候,我不相信学生听得懂我讲的内容。啊,原来学生也听得懂!你们班上有多少人看书?”“图书馆每周借给每个学生12本书,很多学生都很感兴趣。”“挺好的?太好了,疏散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大家读书很少。”老师把文件拿回去,拿在手里掂量着,像是在掂量它的重量,然后突然递了过来:“给你,我有打印好的。教职工文件也在,带回家仔细看看。”
这份意外的礼物,我至今仍珍藏着,经历了战后饥荒,无数次搬家、建房、修缮,各种方式。我的老师字迹潦草,一丝不苟。他汗水的痕迹,在昔日的“七二分”纸上,依然带着咸咸的味道。他翻译的每一个字,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1977年全年,在裴维新教授的指导下,我继续研究阮廌(Nguyen Trai),以完成我的大学毕业论文。我更常去胡先生和潘大团先生的家。一个是为了思想,另一个是为了历史,他们都是“家乡人”。我还利用这个机会去了上信(Thuong Tin)、昆山(Con Son)、蓝山(Lam Son)、蓝青(Lam Thanh)、武光(Vu Quang)……很多时候,我像个真正的乞丐一样乞讨,四处流浪,饥肠辘辘,痛苦不堪。
稿子写好后,我除了按陈玉王先生的话先交给他审阅,修改“不通顺”的地方外,还把稿子拿到老师家。老师当着我的面认真地读了一遍,说:“奇怪?我到现在都没见过有人叫阮廌“文化人”,你怎么敢这么写?算了吧!”我回答说:“陈先生也跟我说过,人们叫阮廌先生各种‘家’字,就是不叫‘文化人’,你再想想……不过我觉得……”因为我们现在是好朋友了,我便大胆地继续说下去。最后我说:阮廌也是个农民,一个很有学问的农民,一个老师。我拿出阮廌的几首诗来评论:“很多人一顿饭都想吃两样东西/两粒米和三张网会给贪吃的人带来灾难。“乡村生活怎么样?然后”田是主,人是客“农业经验怎么样?老师就坐在那里:‘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谁告诉你的?’”(后来我给黄玉贤教授做报告时,发现他们俩很像,都不停地说着‘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幸运的是,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阮廌评为世界文化名人。
答辩时,老师表扬了我敢于捍卫自己观点的态度。
学生祝贺副教授、功勋艺术家 Tran Dinh Huou(左四)
3. 1978年,我留在学校从事研究和教学,但研究方向不再是中世纪文学,而是民间文学。我再次去找老师征求意见。他非常明确地建议道:
- 首先,你应该研究泰族。研究占族太费劲,研究高棉族又太远,芒族、土族都做得很好,你不应该跟黑猩猩开玩笑。泰族非常重要,京族人口只有他们的三分之二,他们的地盘是东南亚的战略要地,过去从缅甸一直延伸到台湾。京族也是我们特别重要的族源。这可不是开玩笑,世事变幻,有很多事情,我的朋友。我再说一遍,非常具有战略意义。我会把你介绍给邓严文,他在中央民族学校教书,所以他有很多信息。
第二,不要学着去实践。我的写作方式是积累、体验,然后升华。我不是那种会做文件,或者像黄宣汉先生教的那样做“会计”的人。如果你照着我的风格,哪里来的经验,很容易陷入臆测。在我们国家,这叫“儿语”。学着詹先生的风格,他非常细心,衡量具体,对每个细节都一清二楚。花时间去审阅文件,审阅之后,你就能写出一篇文章,仔细审阅文件才能让人信服。这就是你要教的。少讨论,不成熟的讨论是把双刃剑。
我没能听懂泰的讲解,因为在山里实地考察了几次之后,我实在无法忍受饥渴。战后的贫困束缚着人们,他们甚至没有衣服穿。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但只听懂了他讲解的一半。
1980年,他听说我打算回老家结婚,就把我叫了出来。这次,他像一位父亲一样劝我:“我听过这个故事,我说的两句话确实不对,不允许。”
首先,你打算嫁人来照顾你年迈的父母,对吧?这太不人道了。女人不是你利用的奴隶,她们已经很痛苦了。嫁人来“工作养活老妈”太自私了,只会让她们更痛苦。你一个学期回家几次,她们又要独自睡多久?你没那个力气。
第二,我们这一代人被环境隔阂了。我们学得太深了,什么事都做不好。别再重蹈覆辙了。安定下来才能事业有成。你们得找个外地人结婚,有饥有饱,互相帮助,干活儿干得漂亮。这样你们就不会很快老了。
我静静地坐着,心想,幸好这只是个意念。他告诉我的时候,已经53岁了。“你不会很快老的。”今年我60岁了。老师,我写的东西,再也没有机会给你看了。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我有时感觉自己像个孤儿。我好想你。
河内 2015 年 1 月 29 日。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阮雄蔚
最新新闻
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