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30年至1945年越南革命中的民主问题
一切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都是要摧毁旧的政府机器,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建立新的国家,由新的阶级统治,建立新的、更加进步的社会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其目标和任务是消灭封建君主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资本主义政权。这是一次常见的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型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沿着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进行的民族解放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族民主革命,是救国、救民“双重”目的的不断革命。这场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同时也要反对封建主义,消灭封建主义领导的封建制度,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向社会主义迈进。
阮爱国 1911 年出国的目的是寻找救国、救民之道。即找到一条满足两个目标的方法:既把民族从外国统治下解放出来,又把人民从压迫和剥削中拯救出来。阮爱国考察了世界上许多重大革命,如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认为这些革命“还没到因为此后人民仍然受压迫、受剥削,“所以想再搞一次革命”。他认为,只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俄国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到达“因为那么”赋予多数人权力,而不是少数人”,意思是这场革命使俄国工人和农民掌握了政权。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实现救国与救民的“双重”目标,阮爱国决定像俄国革命一样,沿着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开展民族解放斗争,并尽一切努力宣传、唤醒民族,引导我国民族民主运动走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在简要概述和简要策略越南共产党成立大会(1930 年 2 月)通过的政纲1930年10月,党提出“推翻法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工农兵政府”,“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土地革命,走向共产主义社会”。[2])。
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狭义)如果统治阶级没有发生改变,就不能称之为社会革命。,这只是一场反抗外国侵略者的起义,就像蓝山起义(15世纪)、西山起义(18世纪)一样。民族解放斗争的目的,既要争取民族独立,又要使统治阶级由封建地主阶级转变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统治阶级,这被称为社会革命。因此,越南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斗争被视为民族解放革命(社会革命)。
革命就是创造力。在领导革命过程中,我党始终坚持既定目标,努力进行人民民族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迈进,提出了极其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思路和指导方针。
经过1930年至1931年革命高潮,其中最高峰是遭受巨大损失的义静苏维埃(1932年至1935年),党力求恢复运动,并在条件有利时立即调整和改变越南革命方向,暂时搁置民族独立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开展蓬勃的民主运动(1936年至1939年),继续推动越南革命向前发展。 1936—1939年的民主运动虽然没有直接为实现民族独立、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而斗争,但仍然属于人民民族民主革命的策略。党选择的取代工农兵国家的新的国家形式是民主共和国(印度支那民主共和国)。
从1939年底起,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及其对印度支那的强烈影响,党逐步将革命带入新时期,提出民族解放的目标,为把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建立民主共和国创造条件。 1941年5月在高平北坡召开的党中央会议决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当前印度支那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要解决反帝和土地两个问题,而是只解决一个紧迫问题‘民族解放’的革命”,因此“当前时期的印度支那革命是民族解放革命”([3])。
决议坚决坚持民族解放的目标和任务,但为了避免党员干部误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战略目标和紧迫目标、长期任务和当前任务的关系,指出:“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们党已经消除了印度支那革命中的阶级斗争问题。不!阶级斗争问题永远存在。”([4])。 “印度支那无产阶级并没有放弃土地耕作的使命,也没有后退一步,只不过是迈出了较短的一步,以便有力量迈出较长的一步”[5])。
即在新的形势下,会议主张改变为实现眼前目标而斗争的口号,主张人民民族民主革命逐步胜利,直至取得彻底胜利。 “耕者有其田”的目标不是不实现,而是通过“没收帝国主义和汉奸的土地,分给耕者有其田”的方式,部分地实现了。
需要注意的是,民主问题不仅仅是土地问题,不能将其等同于土地问题。民主的问题比土地问题要广泛、深刻、长久得多,诸如选举自由、参政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迁徙自由、示威自由、宗教自由、男女平等等等,也就是人权、公民权利的问题,都是反对君主专制的问题。因此,暂时搁置部分口号“农夫有田地。“不一定不追求民主目标,也不一定放弃民主革命。
由此可见,1941年5月第八次中央会议决议的内容并不违背党和阮爱国先前的战略路线,而只是“眼前”,为舞台“展示”,“不要废除阶级斗争”,而不是放弃民主的目标,只是“迈小步,才能有力气迈大步。”。这种变化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改变党和胡志明革命理想的本质,只是改变了“現在”、“眼前”。战略目标和任务,仍然是进行人民民族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把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建立民主共和国。
2. 民主主义——八月革命的根本价值和独特价值
真理是具体的。当听到日本被盟军击败、印度支那日军陷入瘫痪的消息时,陈仲金政府感到极度困惑。党和胡志明以主动和智慧立即组织全国党的干部会议和全国代表大会位于新潮 (宣光省)。会议决定按照“集中、统一、及时”的方针,在全国发动总起义,夺取政权。在党和越盟阵线的政策指导下,我们整个民族奋起争取独立和强大。 1945年8月19日,起义在河内取得胜利,8月23日,起义在顺化取得胜利,8月25日,起义在西贡取得胜利。 8月30日,保大国王退位,越南君主制正式结束。 1945年9月2日,国庆节在首都河内举行。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国家实行民主共和政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治制度。
1945年八月革命的实践表明,它不仅为越南赢得了民族独立,而且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 《八月革命宣言》是《独立宣言》,但重建的政治体制却是民主共和国、人民民主,而不是像越南历史上历次反抗外国侵略者的起义结束时那样的君主制。
1945 年 8 月 19 日,河内北堡宫前的示威者。
强调党和胡志明在1939年至1945年时期推进民族解放目标的路线、弘扬1945年八月革命的民族独立价值是正确的、不容否认的。但将其绝对化,不去强调和适当高举阮朝君主制覆灭、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的民主价值和历史意义,就只是阐明和高举党的部分路线和八月革命的部分胜利,没有区分1945年八月起义与越南历史上其他起义的质的区别。
1945年八月革命中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不是一个枝节问题、一个次要目标或一个“权宜之计”,而是越南革命的战略目标,早在阮爱国决定沿着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解放民族时,就在1930年党的革命纲领和1941年5月党的第八次中央代表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
而且,一切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都是国家政权问题。如果1945年8月总起义仅仅是为了驱逐帝国主义,就像越南历史上历次起义和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一样,它不一定是一场革命。它被认为是一场革命,因为它废除了阮朝封建宫廷,建立了由工人阶级通过其政党共产党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
在新潮,党的全国代表大会(1945 年 8 月 13 日)和全国代表大会(1945 年 8 月 16 日)上,党和胡志明主张成立临时政府,称为越南民族解放委员会但回到河内后,改为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在《独立宣言》1945年9月2日下午,胡志明在巴亭广场宣读《越南人民共和国宪法》,强调了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两个核心问题:自由和独立,并在两份宣言中提到了两个永恒的价值:《独立宣言》美国革命和《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的两大宣言都谈到了民族独立和人权、民主、自由两个重大问题。正是党和胡志明敏锐而迅速的战略调整,才使总起义成为一场具有全新意义的、质的革命。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巴亭广场宣读《独立宣言》。
国庆节一过,党、国家和胡志明主席立即领导、指挥和开展一系列建设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如彻底废除旧的政府机构;组织普遍、民主的选举,选出国会和各级人民委员会;颁布人民民主宪法;发起一场消除饥饿、消除文盲、建立新生活的运动;党和胡志明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民族解放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救国、救民,坚决争取独立才能争取自由,争取自由才能争取幸福。。人民幸福是越南革命的最终目标。由共产党领导。胡志明强调“没有什么比独立和自由更珍贵”。但他本人却宣称:“如果国家独立了,而人民不能享受幸福和自由,那么独立就没有意义”[6])。
实现越南民族解放和独立是八月革命的伟大任务,是越南八月革命的突出而伟大的胜利。但毕竟我们的人民随时都可以解放国家。推翻君主制,把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建立民主共和国,使劳动人民摆脱奴役,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越南民主共和国而当时东南亚最进步的政权,也只有共产党和胡志明才能实现,只有1945年八月革命。
这是1945年八月革命的独特伟大之处,是共产党和胡志明不可否认的历史功绩。因此,民族是共同的、普遍的价值,而民主则是越南历史长河中以及当时地区和世界背景下1945年八月革命的根本的、独特的价值。
正是凭借这样的价值观,特别是独特的民主价值观,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通过《独立宣言》,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证明了越南共产党不仅在越南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中,而且在建立越南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证明了胡志明不仅是一位民族解放英雄,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民主主义者,是越南和世界的伟大文化名人。
这也意味着肯定1945年八月总起义的胜利不仅是民族运动的胜利,而且是民主运动、民主革命的结果。这也肯定了党和胡志明不仅升起了国旗,而且高举自由民主的旗帜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以及 1945 年夺取政权的八月革命期间。
在尊重1945年八月革命所蕴含的一切价值的同时,在当前革命阶段,要特别强调根本的、独特的价值:人文主义、人权、人性、民主努力实现建设越南的崇高理想独立、自由、幸福是对八月革命和越南国庆70周年(1945年9月2日—2015年9月2日)历史意义的最正确认识、最实际行动。
作者:副教授吴当智
最新新闻
旧闻